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囚绿记》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囚绿记》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22: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饱尝(cháng) 赏玩(shǎng) 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瞥见(piē) 凹陷(wā)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g)
D.咀嚼(zǔ) 涸(hé)辙 罄竹难书(qìng) 揠苗助长(yà)
【答案】B
【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凹陷(āo);D项,咀嚼(j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囚系 幽囚 剪揖 偃苗助长
D.攀援 绿州 开释 烽烟四逼
【答案】B
【解析】A项。黄—皇;C项,揖—辑,偃—揠。D项,州—洲。
3.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答案】A
4.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了铺垫。)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答案】C
【解析】“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自利的念头。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圣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B.我们要正告日本当权者,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置之不理,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C.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奥数等,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在德国,从来没有过因为堵车而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紧急情况下让出救命通道已成为德国司机的基本认识。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答案】A
【解析】B项,“从来没有过”无宾语中心词,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结尾加“等症状”。D项,“原因是”与“……的缘故”句式杂糅,可删掉“的缘故”。
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3分)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
【答案】示例一:①夏日绿荷边的垂钓。②晚秋枫叶里的纵情。③是灵魂的交响。
示例二: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里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
【解析】根据提示,第一、二空应填入夏秋两个季节,根据这两个季节特点,选出具有季节特点的事物仿句即可;第三个空,由“心绪”“生命”可知,应是抽象的生命体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分)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一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心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的太多,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依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了烟,想到这烟一般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人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所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浓,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使烧得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枝,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诗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他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赐予。”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1.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两项是(5分)
A.只有在抽烟时,作者才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况味。
B.四时之中,作者最爱秋,其原因是秋天最适合寻欢作乐。
C.因为作者所处环境与心绪特别,他对秋的感受就与传统诗文不一样了。
D.二八佳人之所以不及半老徐娘,是因为他们见识褊狭。
E.文章在构思上一反传统的思维定势,赋予了秋天以一种新的成熟的意味,这不仅拓宽了本文的思路,而且带给了读者新奇感。
【答案】CE
【解析】此题可根据文意解答,作者并不是只在抽烟时才感受到秋,而是这抽烟的过程让他联想到了秋,故A错;作者喜欢秋,是因为秋代表着成熟,单纯要寻欢作乐,哪个季节都可以,故B错;表示二八佳人本身识见偏狭,而是人们只懂得欣赏二八佳人却不会欣赏半老徐娘才显得偏狭,所以D也错误。
2.文中写到“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答案】秋代表成熟。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题,答案一般要从前一句找,从“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的前一句“秋是代表成熟”可直接提炼出答案。
3.作者认为他心中的秋与传统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不同的,试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作者所感受到的秋天是温和、成熟的象征;历来诗文中的秋天却是多有萧杀凄凉的传统。
4.文章的标题是“秋天的况味”,作者在文中却不时地提到了酒、烟、陶锅、旧词典、老招牌乃至半老徐娘等,其用意何在?(6分)
【答案】铺写这些事物,意在表明:大凡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东西,都能给人以同样的愉悦。
【解析】此题可从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作答,文中提到的酒、烟、陶锅、旧词典、老招牌乃至半老徐娘等与秋的成熟类似,而这些都是给人以愉悦的东西,由此衬托出了秋意带给人的况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分)
痴 菊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①爱菊成痴,近乎病态。他一生爱菊,如醉如痴,把菊当作妻子儿女,把“绿荷”当作命根子,别的一概不予关心。
②自私保守,心胸(目光)狭隘(或:认识偏执)。他认为参加花卉协会,“绿荷”就难保了;别处的“绿荷”不是正宗,自己的才是正宗;别人休想动他的“绿荷”的一根一枝。
③疑心太重,不信任他人。侄女带男友来家,他疑神疑鬼,防贼似的警觉起来;侄女照顾他,他竟然怀疑侄女怀有他意。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爱菊成痴,近乎病态”“自私保守,心胸狭隘”“疑心太重,不信任他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2.简要分析“绿荷”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小说内容全都围绕“绿荷”而展开。
②“绿荷”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凭借,作者正是通过写老菊头对“绿荷”的过度偏爱,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③“绿荷”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小说的主旨正是通过写老菊头痴爱“绿荷”导致“绿荷”死亡含蓄地揭示出来。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3.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老菊头除了菊花,其他一概不管不顾;为了菊花,他竟然一辈子单身。他对菊花的爱超过了度。
②爱要讲究方法。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属于偏执、狭隘的溺爱和占有,正是这种溺爱和占有导致了绿荷的死亡。
③应该坚守事物的纯正品质,但不能保守和封闭。老菊头不愿参加花卉协会,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菊花,生怕名菊不保,终使绿荷死亡,教训应当记取。
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无端猜疑。老菊头对侄女及其男友疑神疑鬼,生怕人家夺走他的名菊,竟导致绿荷绝种,很有讽刺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从不同的着眼点进行分析,比如从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人物有哪些缺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点睛】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