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六、七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六、七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7 22:0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七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篡(cuàn)     不惮(dàn)
所恃(zhì) 黧黑(lí)
B.攘外(rǎng) 譬若(pì)
决渎(dú) 栏厩(jì)
C.溺爱(ruò) 园圃(pǔ)
杀戮(lù) 远鄙(bǐ)
D.阖门(hé) 织屦(jù)
啜之(chuò) 不辜(gū)
解析A项,“恃”应读“shì”;B项,“厩”应读“jiù”;C项,“溺”应读“nì”。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恶:凶恶。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野战:在郊野战斗。
B.而自知其益富 知:知道。
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信:相信自己。
C.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经受得住。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得意:称心如意。
D.强必执弱 执:控制、驾驭。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无穷:没有穷尽。
解析A项,恶:憎恨。B项,知:同“智”,以……为聪明。D项,无穷:无,不;穷,贫困。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奚不之晋 ②若又奚患
③鲁患其不救乎 ④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奚:①疑问代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什么。其:③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④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D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B.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D.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解析A项,“辟”通“避”,避开;B项,“谨”通“仅”,只;D项,“反”通“返”,返回。
答案C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12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遗:送给。
B.云而过书“举烛” 书:写。
C.举烛者,尚明也 尚:崇尚。
D.王大说,国以治 治:治理。
解析D项,治:这里指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3分)
(2)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2分)
参考答案(1)郢都有个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书信,夜晚写信时,火烛不明亮,他便对拿着火烛的人说:“举烛。”
(2)燕国的相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中的原意。
/7这个故事的寓意: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4分)?
答案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18分)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解析C项,倡:歌唱。
答案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
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
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代词,这些/代词,自己的。C项,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项,表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与。
答案A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B.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C.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D.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答案B
/11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B项,“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2)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参考答案(1)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让晋国为他女儿修饰打扮,跟着陪嫁出去的女子有七十人。
(2)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鼓励自己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7题。(20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甽(quǎn)亩正: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水沟。②坻(chí):水中高地。③窳(yǔ):器物粗糙,不坚实的样子。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 说:说法。
解析D项,说:劝说。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
期年而器牢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其人弗能应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
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解析A项,助词,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表轻微的转折,“却”或“竟然”/副词,才。
答案A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⑥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引用的儒家的观点,②③是作者分析儒家观点的矛盾之处,为自己立论作基础,都不能说是“反对”儒家的“观点”。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边打鱼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鱼,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尧、舜两者不可能都得到肯定。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解析A项,“尧”应为“舜”。原文为“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去东夷的应是“舜”,人物错误。
答案A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2分)
(2)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3分)
(3)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3分)
解析翻译关键点:(1)然则——既然这样,圣尧——把尧看作圣人(意动用法),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2)贤——认为……贤德(意动用法),去——否定,明察——清楚地了解一切,德化——德行、教化。(3)令——命令。
参考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
(2)认为舜贤德,便否定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否定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者都得到肯定。
(3)命令早晨到达,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命令晚上到达,过错到第二天早晨就能纠正;十天工夫天下的过错就都纠正了,为什么还要等待一年?
三、表达运用(8分)
/18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4分)
子禽问老师墨子:“您觉得话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池塘里的青蛙,整夜叫个不停,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雄鸡只要天亮之前叫两三声,人们便应声而起。说话要学雄鸡而不要学青蛙。”
请简要概括墨子话中的两个意思。
参考答案(1)说话要选对时机。(2)说话要精练而有益。
/19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4分)
幸福是一个万花筒,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幸福观。有人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理解为幸福,有人却               ;有人               ,有人却认为安居乐业、淡泊宁静就是幸福。?
答案示例将粗茶淡饭、平平安安理解为幸福 认为高官显位、声势赫赫是幸福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
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法指导这是一则论述性的材料作文,论述的中心词是“嘲笑”,因此,考生作文只要与“嘲笑”相关,都是符合题意的。根据材料的意义指向,写作的角度至少有三种:(1)着眼于嘲笑者立意:从“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这两句出发,从心理、道德、发展等角度,阐述“嘲笑”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2)着眼于被嘲笑者立意:从“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一句出发,立足于怎样正确对待“嘲笑”,在“嘲笑”中走向辉煌。(3)着眼于“嘲笑”立意,挖掘嘲笑者的心理,从自身、别人、社会生活等方面,阐述嘲笑带来的危害,倡导包容、宽和的阳光心态,建立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