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8 07: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古诗词默写。 (1)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峨眉山月半轮秋;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解析】(1)峨眉山月半轮秋(重点字:轮) (2)正是江南好风景(重点字:景) (3)应傍战场开(重点字:傍) (4)一夜征人尽望乡(重点字:尽) (5)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重点字:霜)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绽开(dìng)??罕至(hǎn)??倜傥(tǎng)??逾矩(yú) B. 感慨(kǎi)??和蔼(ǎi)??惭愧(kuì)??锦簇(cù) C. 确凿(zuó)??油蛉(líng)??收敛(liǎn)??书塾(shū) D. 淋漓(línɡ)??啄食(zhuó)??奥秘(ào)??企盼(qǐ)
【答案】B
【解析】A.“绽”读作“zhàn”; B.正确; C.“凿”读作“záo”;“塾”读作“shú”; D.“淋”读作“lín”. 答案:B 本题考查字音.要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 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激荡  争执  盔甲  人声鼎沸 B. 抵达  拼凑  欲望  小心翼翼 C. 倘若  鉴赏  暖和  美不胜收 D. 渊搏  质朴  搓捻  截然不同
【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渊搏--渊博;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书写,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立志夺冠. D. 在第54届世乒赛中,马龙卫冕男单冠军,同学们对他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C
【解析】A.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人迹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 D.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B.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者. C.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D.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答案】B
【解析】A.正确; B.有误,将顿号改为逗号; C.正确; D.正确. 答案: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顿号是考试的重点. 顿号的用法和作用: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感叹号等.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2.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3.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4.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5.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6.并列的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①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②有一个灵魂的医者,他叫鲁迅,他放下救济苍生的医书,用手中的笔医治麻木的民众,他是一直勇敢前行的斗士。③有一个勇者,她叫海伦?凯勒,她看不见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却教我们彼此用爱感受,用心聆听,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一下子产生敬佩之情。 (1)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修改。 (2)请另选一个人物,按照第①句的句式仿写。(要求语意连贯,结构相似)
【答案】(1)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这是搭配不当,“看不见”与后面的“声音”不能搭配. (2)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根据第一个句子“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我们应先写一个人名,并给予定性,然后用两句话写出他的成就和地位.如“有一个仁者,他叫孟子,他在仁、义、礼、信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 答案: (1)她看不见这世界,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或答“这世界,她看不见也听不到”)  (2)示例:有一个行者,他叫邓稼先,他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他在核应用领域贡献卓著.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语句仿写等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类题要求学生在开放自由的主题情境中,调动体验,借助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学习。 ??? 岳纸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你的电话内容。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
【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某活动个主题设计活动,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与这个主题相契合,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可设计活动为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属于电话通知某个事项,所以一定要有称呼,自己介绍,时间,地点,事件都要交待清楚.因为是对著名作家说话,所以一定要有礼貌.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是阿长,她是童年鲁迅的保姆,为他买来《山海经》,使他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影响了他的一生.:《父亲的病》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的痛恨,让人体会到人生的悲凉.《藤野先生》的主人公是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对鲁迅热情,尊重,对鲁迅的治学态度和对日本的观念都产生了深切的影响. 答案: (1)示例: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2分,写出一个即可) (2)示例:秦老师,您好.我是本校文学社社长,很冒昧打扰您,想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来我校做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时间初定为6月20日下午两点,地点是学校礼堂.不知道您是否方便?(3分) (3)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3分) 示例二:《父亲的病》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 示例三:藤野先生是鲁迅在留学时的老师.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他,尊重他的人生选择.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生活习惯、治学态度和日本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选择一个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 名著的考查是综合性学习中常见的种题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阅读,会对答题有帮助.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1)填空。 《论语》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 ③人不堪其忧______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 (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曲肱而枕之??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温故而知新??D.人不知而不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道德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3分)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_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6)请你就第九章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儒家;大学;中庸;孟子;同“悦”,愉快;我;能忍受;于此,在其中;D;C;A;B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论语》是儒家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②句意为: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吾:我. ③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④句意为: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于此,在其中. (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而”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句意为:穿盔甲的军士不(方便)跪拜,A.弯着胳膊做枕头;而:表示承接. B.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示承接. C.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表示承接. D.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表示转折.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好:爱好;乐:以…为乐.句意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②句中重点词有:于:对于.句意为: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这是说的道德修养.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是说的学习态度.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这是说的学习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此题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表述要合理通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围绕着“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来谈即可. 综上所述,答案为:(1)儒家;《大学》《中庸》《孟子》. (2)①说:同“悦”,愉快;②吾:我;③堪:能忍受;④焉:于此,在其中. (3)D (4)①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①C;②A;③B. (6)示例: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参考译文: ?????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说”的解释: ①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解说) 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明)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9.0分)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①文段选自《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_。 ②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贫困潦倒
【解析】此文段是选自《范爱农》一文,鲁迅先生满怀伤痛怀念自己的好友,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答案:①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②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负责任,但贫困潦倒.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著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名著内容,根据要求给出答案. 回答名著的问题,细读名著是关键,否则很难回答出正确答案,一定细读教材要求必读的名著.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1)“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3)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第?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5)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案】(1)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我”偷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同事不爱书,“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二是“我”心疼那书,因为那本书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谁想却受到了这样的冷落. (2)①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②本题专查人物心理情感的体会.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成功偷书之后,擦拭书面并压平整书本,看着恢复原样的书时,产生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心理.从“酸酸甜甜”一词的本义来看,它表现了“我”当时心理的复杂:“酸酸”是因为书给了同事,却没有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则是看着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觉得无比的快乐.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表达方式共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从段落内容来看,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地表现出现我对书的珍爱.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题一般可以从句子的前后找到答案.文章在第?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接着后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原因是“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根据自己的理解可概括为:是因为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很难再找到.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阅读感悟的表达,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述,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即可. 答案: (1)(两个要点:女同事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我”想给书找个懂它的人/爱书的人.)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②“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分)“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3)描写(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4)“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5)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 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这篇小说以“书”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⑤),道出我想偷走女同事桌上的那本书的愿望;第二部分(⑥~⑨),叙述我成功偷书的过程;第三部分(⑩~?),叙述我偷回书后,回想自己将书送给女同事的原因,以及她对这书的冷落.小说借自己送给同事的心爱的书受冷落的事,表现出“我”对书的珍爱,同时也反映了现今时代人们对纸质阅读的忽视现象. 本阅读第(2)题是阅读的基础题,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论语》的温度 于丹 ???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子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 (2)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慌”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
【答案】(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可知这里作者要体验的正是《论语》一书中蕴含的道理. (2)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方法.作答时,需先明确修辞,然后结合修辞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把《论语》比作是活水泉,这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是永恒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作答.子贡在孔子面前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神情和想法,而孔子也毫不做作,可知孔子平时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常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相呼应的作用.本文最后一段与首段相呼应,再次强调《论语》给自己的感觉,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本文的主旨. 答案: (1)《论语》一书蕴含的道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3)平易近人的形象. (4)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解析】本文第一段点明了作者对《论语》的感觉,为全文定下了基调.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富有感情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于《论语》这种温暖和朴素的理解与感悟,并表达了自己对百家讲坛的感谢.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相呼应,使全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章段落的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③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⑤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说真话,抒真情。 题目一:我的老师 题目二:那一次,我真______(补充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例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
【答案】尴尬
【解析】【例文一】 我的老师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祖国辛勤的园丁--教师--最恰当的描写,也是对徐老师最真实的写照.--题记 ??????? 徐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是一位亲切,细心,有责任心的人.她对待学生尽心尽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充满激情. ??????? 记得刚上初中时,学校开新生欢迎会,会议结束后,按秩序散场.但因为长时间的不活动,我的双腿麻了,我努力地想要站起来,结果却以失败告终.眼看就要跟大地来个亲密接触,徐老师却把我稳稳地接住了.她一边帮我按摩,疏通血液,一边安慰我,让我安心.阳光照耀在她的身后,我仿佛看到了微笑的天使.从此,我记住了一个姐姐般亲切的老师. ?????? 初二时,我终于盼来了去坊子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但不幸的是我得了感冒,连嗓子也哑了.徐老师发现后特意买了块大西瓜给我送到宿舍,并叮嘱我要多喝水,多吃饭,多休息.从此,我又记住了一个慈母般细心的老师. ?????? 中考前一个多月,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徐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找我进行谈话,并时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的历史不是很好,徐老师就经常叫我在历史课堂上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就受罚.从此以后,我又记住了一个严父般严厉的老师. ?????? 军训时,她会帮我擦额上的汗水;下雨时,她会提醒我带雨具;降温时,她会提醒我多穿衣服;寒冷的冬天里,她会给我热鸡蛋让我暖手;当我对学习懈怠时,她会督促我;当我感到迷茫时,她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 ?????? 她对我的爱,像春天里的一场雨,给我送来冲出泥土的力量;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引方向;像寒冬里的一抹阳光,给我带来温暖.在此,我想对徐老师说一句:徐老师,我爱您! 【例文二】 ?那一次,我真尴尬????? ?????? 再有二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初中同学都该各奔前程了.回首这初中三年,真的有太多感慨,也许这才叫成长吧.我们一边摔跤,一边爬起,再从中获得启迪.正如那一次,我尴尬的站在讲台前…   从初中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规矩:每节课都拿出5分钟让同学们来做口头作文.老师说,这是为我们写作打基础,同时也锻炼我们的口才与胆量.它的作用或许真的大吧,但它的“威慑力”却更加显而易见.它的宣布,将一群胆小如鼠的家伙吓得够呛,我更不例外.   可是再怕,谁也不能不讲啊!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吗?于是那“可怕”的一天终于到了…  “叮铃铃…”随着铃声的响起,我开始万分紧张起来 --它的响起,意味着语文课到了,更意味着我做口头作文的时间到了.语文老师依旧踏着铃声准时到达,依旧笑盈盈地喊着上课,我却发现我那握笔改稿的手早在这起立、坐下中冒出很多汗.随后,我机械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我的作文题目.写的时候,我努力告诉自己:“放松啊,放松啊!”可一转回头,面对大家,脑中便又一片空白.好容易,我抓住那么一点记忆,于是,没头没脑地讲开了.声音虽是细若蚊鸣,却已很不容易.我努力抓住那丝记忆,顺着想啊、讲啊,正当高潮部分,记忆突然嘎然而止.我还在拼命搜索,那点东西却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任我肆虐自己干涸的记忆,也是徒劳一场.望着讲台下47双似乎渴望下文的眼睛,我更加紧张了.嘴不经意地张了张,又合起,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手下意识地从前面背到后面,还不停地擦着满手心的汗.脸是已经烧得火烫,想必是满脸通红.时间似乎静止,教室安静得异样,只听见我急促的呼吸声.我下意识地又搓了搓手,张嘴终于说出话,却又只是重复.“提醒提醒她吧!”老师终于打破尴尬,示意拿着我的稿子的同桌.于是,按着提示,我草草收尾,匆匆回座.当时,我真觉得我像一株“夹竹桃”--尴尬得满脸通红,又夹着尾巴逃.   后来,我将当时的一些尴尬情绪写进随笔中,本只想教训教训自己,却得到老师的一些教诲:“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站起来…尴尬的场面也许会是你终身受益的鞭策.”   谁说不是呢?自此以后,我不断鼓励自己,锻炼自己,为自己从胆小如鼠变得敢说敢做而不懈努力着.   人的一生本不可能一帆风顺,成长中就更是如此.虽然摔到了,却自己努力爬起来;也许奋进中有艰辛,却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正如我的这次尴尬,是我初中生活的一次小小经历,却教我懂得如何鞭策与锻炼自己,从而明白“竿越高,你也跳得越高”的含义. 两个月后,我们初中同学将各奔东西了.他们也许早忘记我的尴尬,但即使二十年后,我也会记得这让我受益匪浅的、改变我性格的经历.我记得那一次,我真尴尬. (一)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我的老师”的这道全命题作文,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或者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所有事物,如将一本好书当做“老师”,都可以理解为“我的老师”.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写人物时通过小事反映人物性格;欲扬先抑:想要赞扬老师,可以先写老师“不好”,最后用正面的示例来表现老师. 【思路创新】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例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注意联系“老师”这一主题,并且文字优美.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写几个老师,每个老师的事例都用一个小标题引领,也很好.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老师”,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细节描写】在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时,可以使用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使文章有血有肉,十分生动. (二)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另一半由作者来补上.补什么?一般说补你最熟悉的内容,最有趣的内容,最有教益的内容.生活中如“快乐”“激动”“惊讶”等都可以,这就是要求作者去写事.选取值得回忆的“那一次”.我真xx是写自己的感受,应该是在这次事件中,我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或者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是一篇典型的叙事作文. 【思路点拨】“那一次,我真的很xx”可以写身边的一件事,也可跨越历史,写古代和文学作品中的事:比如我穿越历史,救出了被陷害的岳飞等.第二种思路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好评.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那一次”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我很“xx”空发议论,要用具体的事件来写出我很xx,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文体选择】本文按题目要求只能写成记叙文,不可选择也不适合写议论文. 【例文一点评】第一篇文章围绕“老师的原义”来写.作者选取读初中时老师的几件小事,从中赞美了徐老师的性格特点:如姐姐般亲切,似慈母般细心,同严父般严厉.一个关爱学生,心地善良,工作细心,方法得当的优秀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详略得当,也是此文的一大优点,在详写徐老师的三件事同时,又用一组排比句略写了几件事,使得文章更加丰满. 【例文二点评】本文的小作者选取了生活流程中的那一次口头作文难忘的“尴尬”.选材精当,令人信服.文中详细描写了那次口头作文的情形,未曾上台,已“吓得够呛”,上台之后,大脑“一片空白”,讲着讲着,“记忆嘎然而止”,在同桌的提示下,才“草草收尾,匆匆回座”.叙事很有层次,一环扣一环,生动具体的把事情发展过程描绘出来.????本文立意较高,它不只是消极地记录了一次“尴尬”的惨败,而是从中悟出积极的人生哲理,叙事后的议论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同时也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许奋进中有艰辛,却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