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ǔ) ?? ?凋伤(diāo) ? ?? 霜鬓(bìn)B.暮砧(zhān) ? ? ?千载(zài) ? ? ? ? 塞上(sài)C.青冢(zhǒnɡ) ? ? 憔悴(qiáo) ? ? ? ?朔漠(sù)D.省识(shěnɡ) ? ? 潦倒(liáo) ? ? ? ?万壑(hè)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备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了。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D.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B.③⑤②①④⑥C.④⑥②⑤③①??????????????????????????D.⑥③①②⑤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B.六王毕,四海一
一去紫台连朔漠C.巫山巫峡气萧森
无边落木萧萧下D.塞上风云接地阴
接天莲叶无穷碧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C.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6、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7、《秋兴八首》(其一)一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描写长江上波浪滔天、空中阴云密布之景,又隐喻当时“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
8、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景象来烘托王昭君的形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
9、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诗句扩展成一段富有意境的景物描写。(不少于60个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杜甫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是多样的。前代学者将杜甫的形象主要界定为忧国忧民的文人,这虽然是杜甫形象中最核心的部分,①__________。虽然杜甫有着高尚的情操,但是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不只是担心国家民族的命运,②__________。孤独忧郁是杜甫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然而,③__________。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等诗句即可表明这一点。
11、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髙》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2.《登髙》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奉酬:酬答。表丈:表丈人。②力疾:勉强支撑病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诗首联主要叙事抒情,早春清晓,寒意犹存,诗人带病勉强坐起来,心生悲情。B.颔联仍为叙事,写自己转瞬间又接待了客人,愁绪满怀,觉得自己也像这老人。C.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春风轻拂,柳叶吐新,桃花红了枝头,衬托诗人内心悲愁。D.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堪称炼字佳句,"嫩""新"写出了早春的特点。E.尾联写诗人眺望故乡,感慨万千,心生四海飘零而功名如同风尘的无奈与愁苦。2.请结合诗句,简说诗人“悲”的原因。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泥涂,污泥、淤泥,引申为泥泞的道路。比喻卑下的地位或灾难困苦的境地,亦指陷入灾难困苦之中。B.三司,古代的三个官署。汉代以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也称三公。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户部。C.公辅,即三公四辅。辅,即辅佐或辅相,相传古代天子身边有四个辅佐或辅相,故称四辅。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D.赐骸骨,意同“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赐放,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致仕(即告老还乡)的婉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精神不振。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了长安。B.杜甫在给皇上的上书中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学问和生活境况,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干的高度自信自许、怀才不遇的感伤和希望发挥才干的期盼。C.文中表现出了杜甫鲜明的个性,他为了救房琯直言进谏,因而触怒了唐肃宗,他与严武交往不注意身份地位的差距,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甚至还出言不逊。D.杜甫曾经跟随李白、高适去汴州,畅快喝酒后登上吹台,触今怀古,情绪激昂慷慨,没有人能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
译文:__________
(2)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译文: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B项中“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中“朔”应读“shuò”;D项中“省”应读“xǐnɡ”。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別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B.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C.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D.—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连贯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 “木”字,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六句话的前半部分应该探讨“木叶”与“树叶”,后半部分应与杜甫的诗句相关,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独”,独自;“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独”,副词,只,仅仅。B项,“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为动词,统一;“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副词,一旦,一经。C项,“萧森”的“萧”是“萧索、萧瑟”的意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项的“接”均为“连接”之意。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6答案及解析: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7答案及解析:
答案: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8答案及解析:
答案:群山万壑赴荆门
9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秋天,来了……风急急地吹,在峡谷中,穿过树缝,呼呼响。天空高远苍茫,猿在凄惨地叫着。水中的小洲上,水清凌凌的,沙白莹莹的。一只鸟,啼叫着,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解析:扩展时要联系诗人写作此诗的处境和心境,要能够体现出 “悲”的意味来。注意字数要求。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但却并不是杜甫的全部形象; 也关注自身坎坷的仕途; 他也有豪放潇洒的一面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1.提示:这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是立足于整体的远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给人以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使诗人超越时间的限刺,联想到历代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从而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2.提示: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夭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 (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停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之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道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饼,富有音乐美感。
(3)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这首诗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
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E; 2.原因:
①老病漂泊。诗人清晓勉强支撑病体坐起来,觉得自己年老还在漂泊,不禁愁情满怀。
②思乡而不得归。诗人看到桃红绿绿,便禁不住眺望故乡,却还在漂泊不能回到故乡。
③天下纷乱。诗人说“四海尚风尘”,即天下还是纷乱不堪。
解析:B颔联承接首联,情感由“悲”而添“愁”,“愁伴客”“老随人”言诗人自己;
E“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此句言四海纷乱貌。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3.A; 4.(1)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得分点:奇:感到惊奇,意动用法;待制:等待诏命;之:代指三篇赋文;试:考试;不拜:没有接受任职。)
(2)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奔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极力相救,(严武)才作罢。(得分点:于:被;钩于帘者三:多次被帘子的钩钩住,状语后置;报:告诉;力:极力;得止:得以阻止,才作罢。)
解析:1.原文标点: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2.在唐代,三司主理刑狱。3.“不自振”应是“不能养活自己”。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一带。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后来又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自先祖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早晚弃尸山谷),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也能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治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当时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令三司来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也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最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可是皇帝从此不大看重录用他了。??? 后来他又流落到了剑南,在成都西郊筑草屋定居。后来召他任京兆功曹参军,不去赴任。正好严武统辖剑南东及西州,杜甫前去依附他。严武再次统辖剑南军,上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时很随便,有时竟不戴帽子。杜甫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坐具,瞪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召集所有的官吏在门口,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奔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极力去相救,(严武)才作罢。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但高谈而不贴合实际。与李白齐名,时人称为“李杜”。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汴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吹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猜测(理解)他的心思。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守节操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局又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同情他的忠义。他的坟墓在岳阳,有60卷诗集流传到现在。
??? 元稹说:“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即便千言万语气势一点都不衰减,世人称他的诗为“诗史”。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只是推荐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