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劝学》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劝学》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8 08: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曝露(bào)???? 骐骥(jì)???? 胳臂(bei)???? 欲盖弥彰(zhāng) B.须臾(yú)???? 驽钝(nú)???? 蹂躏(róu)??? 跬步千里(guǐ) C.砥砺(lì)???? 蛇鳝(shàn)??? 折账(zhé)???? 镂骨铭心(lòu) D.舟楫(jí)??? 雕砌(qiè)??? 蛟龙(jiāo)???? 铤而走险(tǐng)
2、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B.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用心一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月出于东山之上 B.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吾尝终日而思矣? ???蟹六跪而二螯
6、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不假思索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①鸣金收兵②金就砺则利 C.①学以致用②而致千里 D.①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7、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用心一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五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B.“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其中“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C.隋创三省六部制,后一直沿用至清代,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刑部掌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最高司法机关。 D.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第3段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事物,使之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设喻,形成了一连串的比喻。
请写一段运用博喻修辞格的文字。
答:__________
12、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荀子劝学,博学则冰寒于水。 下联:__________。
13、将下列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不得遗漏信息。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14、阅读课文,完成1~4题。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上食埃土???? 上:向上。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蚓无爪牙之利????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 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 “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劝学(节选)
荀子
??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______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曝”读pù;B. “跬”读kuǐ;D. “砌”读qì.
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项,“輮”通“煣”。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介词,从。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何、哪里。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项,“金”的意思分别是锣,金属的刀类; A项,都是“凭借,利用”的意思;C项,都是“达到”的意思;D项,都是“晒干”的意思。
7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意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现为神的总称;C项,这里是两个词,用:因为。“用心”现指“居心”“存心”或“集中心力”;D项,藏身,现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项,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邹忌巧谏,妙喻而言出自思;庄子垂钓,独乐且理浸其中。
解析: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和“意对”。“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上联中的“荀子劝学”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是主谓结构;上联中的“博学而冰寒于水”在内容上联系了《劝学》中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此下联内容也要和文学作品相联系。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解析:原题总共四句话,首先第一句话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第一句话那几个分句要在一起,比较适合作定语。然后最后两句话所说的内容显然一致,也应该放在一起,而这两句又比较长,并且是讲述“荀子的思想”,应该比较重要,所以用来做了句子的主干。“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那句就变换了一下叙述角度也做主语的定语了。但是“荀子”前面的定语有点长了,可以试试有没有可能更完善一下。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3.C; 4.①以千里马(骐骥)的一跃,却还不到十步,而老马走一步没多远,却不舍,相比之下,当然老马走的更远了。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解析:1.“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C.“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B.代词,……的地方/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 3.“朽木不折”说的是“舍”,“金石可镂”说的是“不舍”,C项说反了。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C; 4.(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1.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 2.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3.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4.参考译文:
??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的肃敬而有文饰,《乐记》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