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1《 包身工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1《 包身工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08 08: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包身工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蠕动(rú)  搅动(jiǎo)  惺忪(xīng) 荤腥(hūn)
B.弄堂(lòng) 褴褛(lǔ) 游说(shuì) 缜密(zhěn)
C.嘈杂(záo) 蹒跚(shān) 虐待(nüè) 骷髅(kū)
D.契据(qiè) 怜悯(mǐn) 譬如(pì) 瞌睡(kē)
思路解析:B项,“褛”应读“lǚ”;C项,“嘈”应读“cáo”;D项,“契”应读“qì”。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     她们根本就没有“做”     “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     在生病的时候,老板     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还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思路解析:虚词的运用应结合句意和句间关系来确定。本段文字中,第一句话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前因后果,因此,第一空填“所以”。“做”“不做”是两种行为,只能表示选择关系,因此,第二空填“或者”。第二句话后半部分是假设关系的复句,因此第三空填“即使”,由此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最近又是下雨又是降温的,无家可归的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他们冒着寒风瑟缩地行走在繁华的街道上。
C.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包身工制度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这篇课文深刻的教育意义。
D.据了解,“倒分”的中介们大多是钻了某些交通违法行为核对驾驶人图像信息有漏洞的空子,再加上交管部门有内鬼里应外合。
思路解析:A项,“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承认个人和企业有经济利益诉求、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
C.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排毒、保健、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
D.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者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思路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除“主要靠的”;C项,并列不当,“保健”包含了减肥、排毒、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D项,成分残缺,在“真相”之后加上“的工具”。
答案:B
5.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B.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C.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D.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思路解析:B项,“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有误,报告文学必须报道真人真事。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6.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这七个短语是按照起床的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这些短语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参考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7.“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语句的语序来对照这句话,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强调。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8.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
思路解析:“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麻木的心态,这是长期被侮辱被奴役的结果。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9.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着怎样的处境?
思路解析:“芦柴棒”可以让人联想到瘦削、干枯。由此可见包身工的处境是悲惨的。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瘦得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作牲口一样使用,被当作泥土一样践踏。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扶,还是不扶?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近日,“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一连串事件,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的高度。
遇老人倒地为何55.6%的受访者选择直接走开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 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
“可能会装作没看见走过去吧。”当被问及此问题时,家住天津的赵泉想了一会儿后这样说。他直言,现在“碰瓷”的人太多了,“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
对于同样的问题,北京某互联网公司职员罗君的回答则不同。他表示,看到身边的老人总能想到父母,如遇见老人摔倒,自己会去关心一下。
山东大学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直言,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
87.4%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调查显示,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罗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上,他有着道德上的焦虑——不扶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扶又怕被讹。这个问题有时会让他非常纠结。
刘齐直言,讹人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媒体不能净拣着负面的个案去写,大家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的事件,就对整个老人群体产生误解。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直言,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郑路说。
郁喆隽表示,在年轻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决不当可能会造成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应该重视这些案例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59.5%的受访者认为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的“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受访者首选“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59.5%),其次是“目击者要勇敢讲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决应注重对社会的引导”(7.2%)。接下来是媒体不能只渲染部分极端个案(5.7%)、相关部门要给人可信服的真相(5.2%)、在社会上倡导勿以恶小而为之(3.1%)等。
卞绍斌表示,法律法规是外在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念才是左右个人行为、构建良好社会道德法则的根本源泉,应着重培育基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能力,特别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道德自觉能力。
“要弥补信任纽带的断裂,化解焦虑,制度保障是必需的。”郑路建议,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虽然大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心,但我相信,如果真的遇见类似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伸出援手。”
调查中,28.1%的受访者认同,虽然扶老人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以一个选择问句引起人们的思索,也提示人们在“扶”与“不扶”之间应做出理性的选择。
B.遇到倒地老人不扶,充分说明一些人不尊重他人生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
C.“扶”与“不扶”的两难选择中,实际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D.现在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道德追求了,因为扶倒地老人往往会遭受恶意讹诈。
E.虽然扶老人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遇到老人倒地的情况,大多数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说明人们的道德感很强。
思路解析:A项,“做出理性的选择”说法不当;B项,此种说法无中生有;D项,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中只是一种假设。
答案:CE
11.在本篇调查报告中,大部分人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如此纠结,说明了什么现象?
思路解析:本题问的是“说明了什么现象”,也就是分析人们对“扶还是不扶”产生纠结的原因及说明的问题。本题信息在文中比较分散,需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概括。注意抓住文中提示性词句,如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中“就表明”,第二部分中“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等语句。
参考答案:①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②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③医疗保障及相关的公益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帮扶人难免有后顾之忧。
12.本篇调查报告是如何体现报告的真实性的?
思路解析: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一般由报告材料的真实性来决定。本文所用到的材料一是社会事件,二是引用受访人的原话,三是数字的出现。回答本题可从这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①举例子。开头举“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新闻事例,引出调查,显示其真实性。
②列数字。文中多次采用受访人不同态度的比例数据,让读者更为信服。
③直接引用受访人的原话,更能证明观点。
1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本篇调查报告的社会价值。
思路解析:首先,明确调查报告本身的意义。其次,就本调查报告来讲,它调查了公众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态度,从引用的评价来看,对不帮扶老人还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本调查报告的社会价值可以结合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来总结,如导向性、道德、诚信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引导社会的正向价值观,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感;提出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等问题;呼吁社会医疗保障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三、表达交流
14.如果请你分别给芦柴棒、小福子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呢?
致芦柴棒:?
致小福子:?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文章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加以理解。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参考答案:致芦柴棒:在你烧稀饭的附着冤魂的火光里,我虽然很难体会到你复杂的心情,但仿佛能看到你对这个世界的憎恨的眼神。每当提起你的名字,我便对“骨瘦如柴”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致小福子:虽然你的名字叫小福子,但你的命运却不像你的名字那样有福气,你依然是千千万万包身工中的一个,充满了辛酸与悲凄,忍受着煎熬与贫瘠。只要这个黑暗的旧时代不变,你的命运始终与悲惨相连,与幸福无缘。
15.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表,按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青少年购买服装鞋帽时的影响源
与他们对怪异装扮的态度的关系
对怪异装扮的态度
购买服装鞋帽时的影响源
自己
家长
同学
广告
流行潮流
看不惯
40.5
43.8
4.7
4.8
6.2
很想模仿
37.2
18.2
7.0
4.1
33.5
无所谓
46.8
31.3
6.1
3.4
12.4
总体(商品化)
44.6
33.5
5.8
3.8
12.3
注表中数字为百分比。
根据图表可知,流行潮流对青少年服装鞋帽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比广告的作用大,尤其对于那些①           的青少年来说。然而,就整个青少年群体来看,他们对于服装鞋帽的接受程度主要影响源是②            ,其次是③            ,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④                          的特点。?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根据语段中第①空前的“流行潮流……”可知,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图表的最后一列,在这一列中,百分比最高的是“很想模仿”的青少年群体,所以第①空内容可知。根据第②空前的“整个青少年群体”可知,我们应该观察图表的最后一行,或总体看各种人群,可得出第②③两个空的答案。最后,由“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可知,需要根据以上数据来进行总体概括。
参考答案:①“很想模仿”怪异装扮 ②自己的看法(自己) ③家长的意见(家长) ④自主性越来越强(个人主义倾向加强),但也并未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