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8 14: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
目录
课标要求
识记层次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理解层次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地位:本单元内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本课从近代、现代两个阶段,衣、食、住、社会习俗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本单元的另外两课内容全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是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反映,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经济史前13课内容的总结性学习。该内容在高考中考查也较为频繁。
意义:一是生活习俗的变迁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从而学生可加深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是本课属于社会史的研究范畴,社会生活史研究视角向下,更加关注普通百姓,体现了我国当代历史研究和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生优点
高三学生已储备了相当的历史知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初步具备了历史阅读、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学生不足
时间过长,基础知识急需夯实,知识面有待拓宽;且学生对本课学习存在不重视的现象。
学习兴趣
苏联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榜样涉及该内容的电影小说题材丰富,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有所接触,我将适当选用影视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突破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实物史料感受以及自主访谈探究,切身的体会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后通过表格对比,进一步加深印象,夯实基础知识。
突破方法:将通过材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探究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材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调研法
本课以历史学习认知特点为前提,“围绕社会变迁”之一主题,以“人”作为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对话历史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将教学分为3个环节进行。
设计意图



从末代皇帝的生活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再次: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从长辈的回忆看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吾辈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以溥仪为主线梳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可行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问题1:中山装的设计者是谁?此款服饰有什么特殊含义?
问题2:旗袍和中山装的设计体现了当时服饰的什么特点?
中西合壁

吃西餐是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问题:西餐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方开始出现?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各地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渗入时空观念。
紫禁城

中西
合璧

宫中接了电话,皇帝请了胡适博士去聊天!
1922年5月30日
今日因与宣统帝约了……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神武门前下车……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
——《胡适日记》

溥仪的婚礼举办了五天:
十一月二十九日已刻,淑妃(即文绣)妆奁入宫。
十一月三十日午刻,皇后(即婉容)妆奁入宫。巳刻,皇后行册立礼。丑刻,淑妃入宫。
十二月一日子刻,举行大婚典礼。寅刻,迎皇后入宫。
十二月二日帝后在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
十二月三日帝在乾清宫受贺。
——《我的前半生》
淑妃文绣自1922年嫁给溥仪之后,始终跟随溥仪,并与溥仪共同生活了9年,但是,文绣于1931年秋,突然向天津的地区法院起诉溥仪,并最终以庭外和解的形式达成了离婚协议,与溥仪分道扬镳了。
——《末代皇后和皇妃》

设计意图:在习俗方面所展示的材料,有别与学生以往的认知,有利于加深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前将班里学生分为衣、食、住、社会习俗四个小组,让他们通过访谈长辈的结合教材内容,切身的感受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让他们把访谈的内容加以整理,每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每小组3分钟展示时间,在展示中提醒两点内容,一是注意时空观念,二是可以展示实物史料,如照片、粮票等,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
设计意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对实物史料的感知,更加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西餐
西式洋房
中西合璧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平等婚丧简约文明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
灰、黑
蓝、绿
物资匮乏
凭票购买
拥挤简单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五彩缤纷
多样时尚
解决温饱
丰富健康
宽敞舒适
环境优美
休闲方式多样
环保、卫生、赈灾
菜篮子
工程
安居
工程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进一步梳理近代社现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史实,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时期 近代 现代
鸦片战争后
(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改革开放后
(1978至今)





习俗风尚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探究: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
牛刀小试
1.(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2.(2018·海南高考·8)1903年,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高考题的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的重视度,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加建设大美阜阳的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
你知道咱们家乡有哪些具有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吗?
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之路
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民族,以全盘蔑视、贬低、践踏、毁弃自己文化为代价,走向现代化。
——钱文忠
路,在你我手中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
习俗的变迁
变迁
表现
变迁
原因




政治
经济
外贸
观念
推荐书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