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ⅩⅩ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础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基础。起承前启后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我只讲“牛顿第一定律”这一个知识点。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历年来中考特点决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1.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2.?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和方向,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演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
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为手段,以生活实例为引导,以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为主体,教师点拨为辅助,让学生获得本节课的知识。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2分钟)
我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力学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我利用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闯黄灯扣六分”的一段视频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板书课题)
(三)强化矛盾,提出问题。(3分钟)
我让同学们讲述生活中滑滑板的不同经历,一方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一方认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双方进行辩论。并联系到历史上物理学家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实验”PK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本节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
(四)合作交流,实验探究。(15分钟)
按新课程理念,我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首先让学生分组,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要观察什么??(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是怎样相同保证拉小车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5)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不同难度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制定方案来进行实验。这时的老师就起到“点拨”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遇到的困难:比如斜面的高度怎样确定;小车怎样滑下;现象怎样记录;怎样分析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实验完毕,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完成此表格,然后学生讨论推理得出的结论并加以评估交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实验探究过程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五)实验创新,强化重点(8分钟)
在这个实验中,教材上设计的演示实验是让小车分步骤从相同斜面、相同高度静止滑下,来探究不同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设计不足之处是:第一,实验现象不直观,不能直接看出小车的运动距离和小车运动的变化情况;第二,实验时间较长,浪费时间。因此,我设计一个“牛顿第一定律立体演示仪”,克服了以上实验的缺点。我现在为大家演示一下操作过程。
该演示仪的设计构思新颖,现象直观清晰,操作简易可行,安全可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六)科学推理,突破难点(10分钟)
此环节我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展示并梳理几位科学家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大难题,这时我把探究的权利重新交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讨论,通过对“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这几个关键词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并且我通过生活中几个图片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想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情况,并指出这种理想情况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实验加科学推理”这种物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高(5分钟)
最后,结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我精心设计如下练习题,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并课后让学生收集五个以上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的生活现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