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约10课时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平均分(1) 课型 : 新授探究课 课时: 第1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7-9页例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第1、2、3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熟悉平均分的方法。
学习难点: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第7-9页例1、例2页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我能快速写出得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7×8= 8×9= 9×6= 4×7= 5×8=
9×4= 6×5= 8×8= 8×6= 9×9=
2、在 里填上“+-×”号。
25 5=20 3 3=6 18 3=15 2 2=4
16 6=10 2 3=6 3 8=24 25 13=12
(三)1、引入课题: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用小棒代替糖果,请把6颗糖分成3份
(1)分组动手分一分。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那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像这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做一做”。
问:哪些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糖果,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并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材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练习二第1—4题。
2、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填一填。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
把9个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个面包。
把10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把15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瓶。
有14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有( )根小棒。
有10个圆卡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圆卡片。
(7)有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块。
(8)有15个●,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9)、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六、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平均分(2) 课型 : 新授探究课 课时: 第2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0页例3和“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第10页例3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我能快速写出得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4×2=? ? 4×3=?? 5×2= 8×2=? ??? 2×3=? ??
8×4=? 9×2= 2×4= 9×9=?? ? ?6×3=?
(三)引入课题:
1、根据要求圈一圈。
把所有 平均分成5份
把所有 平均分成2份
根据要求画一画,填一填。
(1)
把( )个梨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2)
把( )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3、(强调“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果冻吗?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要分果冻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分果冻的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能分成4份。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5—9题。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把8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2、有18个蘑菇,每3个蘑菇是一份,可以分成( )份。
3、有18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块糖。
4、有14只乒乓球拍,每两只乒乓球拍是一副,可以分成( )副。
5、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6、有1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
平均分成4组,每组( )个小朋友。
每4个小朋友一组,可以分成( )组。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二)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份。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
8里面有4个2,就能分成4份。
六、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课型 : 新授探究课 课时: 第3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3、14页例4、例5以及练习三第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13、14页例4、例5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我能快速写出得数。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3×4=? 6×5=? ?6×6= 2×4=? 5×5=? ???
6×6= 3×2= 2×5= 3×4= 6×2=
1×2= 2×3= 6×3= 4×5= 2×4=
2、8朵玫瑰花,每2朵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
3、用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4份、5份、10份,每份各是多少根?你知道怎么分吗?
(三)1、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今天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一)、课件出示情景图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用纸片代替),然后汇报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书上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④教师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0÷4=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20除以4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4、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请帮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各取个名字。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思考:例4,例5这两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有( )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算式是( )
2、
有( )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个。算式是( )
3、先补全口诀,再根据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 ) ( )五得五 四( )二十四
4.25÷5=( ) 想:五( )二十五,商是( ).
24÷3=( ) 想:三( )二十四,商是( ).
36÷4=( ) 想:四( )三十六,商是( )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3 20÷4= 5
: : : :
除 被 除 商
号 除 数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数
六:预习新课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练习三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第4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5-17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正确书写出除法算式。
学习重点:
1、查漏补缺,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综合能力。
学习难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会看图写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15-17页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读出下列各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8÷2=4 20÷5=4 35÷7=5
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 )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分一分,写出算式。
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说出写出的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求每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求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
(三)1、引入课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板书课题:练习三)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片,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完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引导学生完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动手写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6、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7、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8、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9、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10、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思考题1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写出除法算式。
、8除以4等于2。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
2、6只猴子分18根香蕉,平均每只猴子分到( )根。
□÷□=□
小白兔分12个蘑菇:
、平均分给2只小白兔,每只分到( )个蘑菇。
□÷□=□
、平均每只小白兔分3个蘑菇,可以分给( )小白兔。
□÷□=□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4×5=20 20÷5=4 想:(四)五二十,商是4.
20÷4=( ) 想:四( )二十,商是( ).
2. 12÷2=( ) 想:二( )十二,商是( ).
12÷6=( ) 想:( )六十二,商是( ).
24÷4=( ) 想:四( )二十四,商是( ).
24÷6=( ) 想:( )六二十四,商是( ).
*3、在( )里填上“>”、“<”或“=”。
5 ( ) 20÷5???? 30÷6( ) 6???? ?40( )6×5
12÷3 ( ) 5??? ?6( )36÷6????? 20 ( )4×5
五、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 )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平均分→被除数÷除数=商
↘平均分成( )份,每份几个?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课型 : 新授探究课 课时: 第5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8、19页例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四第1-4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区别与联系。
3、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18、19页例1、例2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三)1、引入课题:
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的除法算式中,都是通过平均分来计算除法的商,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计算方法呢?(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里面有几个3):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3的商,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4、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8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9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说出求商的口诀及商。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在○里填上“﹥”“﹤”或“=”。
12÷6○8÷2 18÷2○2×4 8÷1○5÷5
5×2○16÷2 15÷3○5×1 12÷3О8÷2
5×5○25+25 4×7○30-2 18÷2○36÷4
2.
*3、列式计算
(1)24里面有几个4?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多少?
(3)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4)18除以6等于多少?
五、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4 24÷4=6
三(四)十二,商是4 四(六)二十四,商是6
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课型 : 复习课 课时: 第6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0-21页练习四。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20-21页练习四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4 l2÷6=2
(三)1、引入课题:同学们,根据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要想又快又准确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必须熟记乘法口诀,我们先来一起回忆所学过的乘法口诀好吗?(板书课题:练习四)
2、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课件出示第5题。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图中正在进行趣味运动会的比赛,每组有5人,共有4组小朋友在比赛,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
、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说说算式的含义。
(5×4=20(人),含义是每组有5人,共有4组小朋友参加比赛,求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加比赛,就是求4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容易计算出结果。)
、谁能根据这幅图中的信息,写出除法算是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每5人一组,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5,20÷5=?根据“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就能算出商是4。
②、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平均分成4组,求每组有几人,就是把20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20÷4=?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知道商是5。)
2、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小结: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于计算乘法的积,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计算除法的商。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教材练习四的1—12题。
2、列式计算。
(1)、除数是4,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
(2)、15里面有几个3?
(3)、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1)20个同学做手工艺品,平均分成4组,每组( )人。
(2)1只猴子能吃6个桃子,30个桃子够分给( )只猴子。
大象一次可以运3根木头,15根木头需要运( )次。
*(4)、6的5倍是( )。
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平均每只信鸽送6封信,4只信鸽可以送( )封信。
A.4×6=24 B.24÷6=4 C.24÷4=6
有30棵柳树,平均栽成5行。与30÷5=6相对应的问题是( )。
A.平均栽成几行? B.有多少棵柳树? C.每行有几棵?
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
平均每个蘑茹屋里住几只小兔子?如果每6只住一个蘑菇屋,需要几个蘑菇屋?
妈妈带了36元钱,能买几件 ?
游乐场。
(1)30个人坐转椅,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2)30个人坐摩天轮,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h t t p : / / w w w . l
五、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练习四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把一个数按每份是多少分,求分的份数。→用除法计算
计算时都可以用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型 : 新授探究课 课时: 第7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难点: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23页例3以及练习五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
(1)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多少?让学生动手分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分成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让学生动手分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观察两个算式一样吗?为什么?
(三)1、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宝宝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5只可爱的蚕宝宝,要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安排好住的地方。(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出示例3主题图。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①、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②、每个纸盒放5只,需用几个纸盒?
(4)、这2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试着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
(5)、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通过解答这2道题,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不同的地方: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结果不同。
相同的地方:说的事件相同、计算方法相同,有一个条件相同,所用的口诀相同。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的1—4题。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鼓励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解决问题。
水果店有3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5倍。把这些水果平均每6筐装一辆车,需要几辆车?
学校一共有30本书,平均分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本?
(3)、曾老师买羽毛球,买了3筒,共有18个羽毛球,每筒有多少个羽毛球?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h t t p : / / w w w . l
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15÷3=5(只)
15只蚕宝宝
↗每个纸盒放5只,需用几个纸盒? →15÷5=3(个)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练习五 课型 : 复习课 课时: 第8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4-25练习五的3-9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24、25页练习五3-9题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我能写出除法算式。
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
12枝铅笔,每3枝一份,分成了4份。
除数是8,被除数是16,商是2。
(三)引入课题: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身边找一找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学生举例)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练习五第3题。
出示情景图,学生看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汇报。
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楚。
练习五第4题。
独立思考完成并汇报。
练习五第5题。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说说题意及解题方法和结果。
练习五第6题。
引导学生看清表格,比一比谁算得对,算得快。
练习五第7题。
自己填在书上并汇报。
练习五第8题。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楚问题,在思考如何解。
练习五第9题。
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看图列式计算。
(1) (2)
÷ = ÷ =
口诀: 口诀:
2、解决问题。
每件衣服上缝3个 ,这些 能缝几个衣服?
把这些 平均缝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缝几个 ?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看图根据问题列式计算。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如果每4个长方形组成1个图形,可以组成几个图形?
2、文化用品商店。
(1)8元可以买2个 ,20元可以买几个 ?
(2)2个 价钱可以买6本 , 多少钱?
(3) 一个 的价钱可以买几个 ?
六、复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 : 复习课 课时: 第9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6页以及练习六。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除法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除法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26页以及练习六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3×2= 2×5= 3×4= 6÷2= 10÷2= 12÷3=
6÷3= 10÷5= 12÷4= 5×3= 5×6= 6×4=
15÷3= 30÷6= 24÷4= 15÷5= 30÷5= 24÷6=
(三)1、引入课题: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两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A、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B、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在О理填上恰当的运算符号。
18О3=6 30О6=5 30О5=25
4О8=32 18О9=27 2О2=4
24О6=4 4О4=16 20О4=5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有24盆花,要把它摆成一个正方形花坛,可以怎么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设计。
先自己设计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把16条金鱼分别放在金鱼缸里,每个缸放4条,要放多少个金鱼缸?
3、有3盒小皮球,每盒4个,把这些小皮球平均分给2组,每组分得多少个?
4、15元可以买5辆小汽车,买6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5、8个同学做花,每人做5朵,送了18朵给幼儿园小朋友,还剩下多少朵?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乘法计算
乘法口诀
↘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