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08 08: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榨汁 B.面包生霉 C.冰雪融化 D.蔗糖溶于水
2.硫化氢气体与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X=3S↓+2H2O,其中X是( )
A.SO3 B.O2 C.SO2 D.O3
3.下列关于C3H8O3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含有一个O3分子 B.该物质由三个元素组成
C.该物质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9:2:12 D.该物质是一种氧化物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HCO3===Na2CO3+CO2+H2O B.CH4+O2CO2↑+H2O↑
C.Fe+CuSO4===FeSO4+Cu D.Mg+O2MgO2
5.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数目不变;③分子种类不变;④分子数目不变;⑤物质种类不变;⑥元素种类不变;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⑦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
6.Sb2O5 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Sb2O3 +2X→Sb2O5 +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O2 C.H2O2 D.H3SbO4
7.下图是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反应物是两种氧化物 B.该净化装置可以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
C.反应前后各分子的个数比为1:1:1:1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8.某纯净物A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A由4种元素组成 B.A是化合物 C.A中含水 D.A不稳定
9.下列应用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用赤铁矿高炉炼铁 Fe2O3+3CO高温2Fe+3CO2 置换反应
B.硫酸厂污水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 H2SO4+Ca(OH)2====CaSO4+H2O 复分解反应
c.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2KClO3 (
Mn
O
2
=


) 2KCl+3O2↑分解反应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4P+5O2点燃2P2O5 氧化反应
10.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有一些同学爱吃的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烯酰胺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3:5:1:1
B.丙烯酰胺由C、H、O、N 四种元素组成
C.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g
D.丙烯酰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最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化学反应的快慢
C.16g 硫和 32g 氧气反应,可生成 48g 二氧化硫
D.氮、氢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2.工业上用重铬酸钠(Na2Cr2O7)制造三氧化铬(Cr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r2O7+H2SO4==2CrO3+X+H2O 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H2S B.H2SO3 C.Na2SO4 D.SO2
13.A、B两种混合粉末,质量分别为m1,m2。A由CaCO3和KHCO3组成,B由MgCO3和NaHCO3组成。将A、B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均为w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m1 = 6m2 B.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质量比一定为1:1
C.ml < m2 D.混合物B中MgCO3和NaHCO3质量比可为任意比
14.现将10克A和足量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6克C和8克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3∶4 B.2∶3 C.5∶2 D.5∶3
15.完全燃烧2.8g某有机物,生成8.8g CO2和3.6g H2O,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该有机物由碳、氢元素组成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H4

二、填空题
16.请你用化学符号对下列微粒或物质进行表示:
(1)2 个氧分子______;氯离子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
(3)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 价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17.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使用的锂电池,具有体积小、充电时间短、放电时间长等优点,放电时的工作原理是锂(Li)跟二氧化锰作用生成LiMnO2.
(1)在LiMnO2里,锂元素显+1价,则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写出锂电池放电时的化学方程式 ;
(3)锂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18.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的原理.
(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用作燃料 .
(2)实验室制取氧气. (写出一个即可)
19.用化学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氮分子____________; (2)2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镁____________;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___;?
(5)n个铵根离子_______; (6)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0.实验室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端导入。
(3)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 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D装置 ② 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1.A ~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2)写出B物质一种常见的用途______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1)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
(2)向固体A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4)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5)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

四、实验题
23.在实验室中可选择如图装置制取气体。

(1)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某气体,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若用金属与酸制取氢气,应选择以上哪些装置?(写出一套即可)_____
24.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方案:

(1)操作a、b的名称是 ,其目的是除去溶液中 。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同学提出X可用金属铁,乙同学认为X可用金属锌,你认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理由是 。加入过量的金属X的目的是 。
(3)滤液1与滤液2的组成是否完全相同, 。混合在一起蒸发对获得晶体纯度是否有影响,理由是 。

五、计算题
25.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⑴制取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⑵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________g。
26.某同学为了测定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68.0g,加入二氧化锰2.0g,待完全反应不再有气体逸出时,称得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8.4g。计算:
(1)反应完全后产生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g。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试卷第4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A、苹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面包生霉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蔗糖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结合化学反应:2H2S+X=3S↓+2H2O,可以推出X化学式为SO2,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3.C
【解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1个C3H8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故A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根据化学式C3H8O3可知,该物质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3):(1×8):(16×3)=9:2:12,故C正确;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化学式C3H8O3可知,该物质是由氢、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故错误;B、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错误;C、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正确;D、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故错误。故选C。
5.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个数可能改变,故①②⑥⑦正确,故选A。
6.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Sb:2,O:3,反应后Sb:2,O:7,H:4,由于X前有化学计量数2,故X的化学式为H2O2。故选C。
点睛:求化学式时要除以未知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
7.C
【解析】试题分析: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根据微观图可看出反应物是氧化物,正确,B、通过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故该净化装置可以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正确,C、根据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各分子的个数比为2:2:2:1,错误,D、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正确,故选C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氧化物,微观示意图
8.C
【解析】
试题分析:A物质是纯净物,所以不可能纯净物中含有另外一种物质。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性质
9.C
【解析】
试题分析: A.反应物有两种,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错误;B.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应在H2O前面加个数2,选项错误;C.符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及步骤,并且反应物一种,生成物多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选项正确;D.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不包括氧化反应,选项错误;故选C
考点: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10.B
【解析】A、由丙烯酰胺的化学式可知,1个丙烯酰胺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则丙烯酰胺分子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3:5:1:1,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丙烯酰胺的化学式可知,丙烯酰胺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丙烯酰胺中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12×3):(1×5):14:16=36:5:14:16,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11.B
【解析】A、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A错误;B、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化学反应的快慢,化学反应的快慢根据化学方程式无法表现出来,故B正确;C、S+O2 SO2,32g 硫和 32g 氧气反应,可生成 64g 二氧化硫,故C错误;D、氮、氢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D错误。
点睛∶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2.C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r2O7+H2SO4==2CrO3+X+H2O,反应物中钠、铬、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2、11、2、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除X外钠、铬、氧、氢、硫原子个数分别为0、2、7、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钠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Na2SO4。故选C。
点睛: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13.D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 CaCl2 +H2O+CO2↑,KHCO3+HCl == KCl +H2O+CO2↑,由于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是100,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质量比军事100:44,故碳酸钙和碳酸氢钾可以看作一种物质,即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质量比可为任意比;同理MgCO3和Na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也二氧化碳反应的质量比也相等,故混合物B中MgCO3和NaHCO3质量比可为任意比,B错误,D正确;CaCO3、KHCO3---- CO2, MgCO3、NaHCO3--- CO2
100 44 84 44
m1 wg m2 wg
m1= g
m2= g
,即21m1 = 25m2 ,那么 ml > m2 。故选D。
14.C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6+8=14,则B的质量为14-10=4,则A:B=10:4即5:2,C正确。故选C。
15.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在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g;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2.4g+0.4g=2.8g,与有机物的质量相等,所以该有机物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没有氧元素;A、根据上述解析可以知道该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没有氧元素,错误;B、根据计算可以知道:该有机物由碳、氢元素组成,正确;C、该反应是物质的燃烧,是放热反应,正确;
D、碳元素和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和1,则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 =1:2,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为C2H4,正确。故选A。
点睛: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可燃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若所含碳、氢元素质量小于可燃物的质量,则可燃物中还会含有氧元素。
16.2O2Cl-AlN H2O
【解析】
【分析】
(1)由分子和离子的表示方法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空气中成分的含量分析;
(3)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分子的概念分析。
【详解】
(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氯离子可表示为:Cl-;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所以元素是氮元素,元素符号为N;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 价,故可表示为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
17.+3.Li+MnO2=LiMnO2;化学.
【解析】(1)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求出锰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Li+MnO2=LiMnO2(3)充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合价的求法和能量转化等方面的内容.
18.(1)CH4+2O2CO2+2H2O;(2)2H2O2==2H2O+O2↑;
19.2N2 2H Mg(OH)2 nNH4 + 2H2O2H2↑+O2 ↑
【解析】
【详解】
(1)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用氮元素和右下角的数字来表示,表示为N2,若要表示多个分子,在氮气的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两个氮气分子表示为:2 N2。
(2)原子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若要表示多个原子,直接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来表示,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
(3)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氢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H)2 。
(4)五氧化二磷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 为x,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x+(-2)×5=0,得x=+5。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标在该元素的正上方,故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5)离子是在原子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数字加上正负号来表示,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若要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来表示,故n个铵根离子表示为:nNH4 + 。
(6)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H2↑+O2 ↑。
20. A 2KMnO4K2MnO4 + MnO2 + O2↑ b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 氯化钙
【解析】(1) 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 + MnO2 + O2↑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空气占据上方,易从a端排出,故气体从b端导入。(3)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蒸发的是氯化钙溶液,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钙。
21. Na2CO3 改良酸性土壤等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解析】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E、F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生成的D会与F反应生成G和A,所以D是氢氧化钠,F是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钠和水,所以A是碳酸钠,G是水,E是氧化钙,所以B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的化学式为Ca(OH)2,反应④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1)由分析可知A为Na2CO3;
(2)B为氢氧化钙,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等;
(3)反应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
(4)反应③是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2NaOH = Na2CO3 + H2O。
点睛:物质的推断是指根据给出的某种物质的可直接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部分物质后,再顺藤摸瓜地逐一推断出每一种物质的过程;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是:首先,分析好题意,既关注明显信息,又要挖掘出有用的隐含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掌握的基础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即物质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特殊现象等),细心地全面地思考、推断即可。
22. 氢气(H2) Cu+2AgNO3=2Ag+Cu(NO3)2 碳、银(或C、Ag) 碳、铝、铜(或C、A1、Cu) 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HNO3)
【解析】(1)根据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解答;(2)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解答;(3)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及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解答;(4)(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解答。(1)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2)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3)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4)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 ;(5)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故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 HNO3)。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3.  2KClO32KCl+3O2↑ Zn+H2SO4=ZnSO4+H2↑ BE或BF或CE或CF
【解析】(1)装置A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试管口没放棉花团,则是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2)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Zn+H2SO4=ZnSO4+H2↑,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B、C都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故选BE或BF或CE或CF。
24.(1)过滤、难溶物质、Fe+H2SO4 = FeSO4+H2 (2)加锌会引入新杂质,得不到硫酸亚铁晶体、使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3)不同、硫酸不会结晶出来
【解析】
试题分析:(1)对于不溶性杂质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故采用的方法是过滤,根据质量周恒定律可知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活泼金属可以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和锌都能除去硫酸亚铁中硫酸铜杂质,但除杂时要注意“除去杂质,不引入新的杂质”的原则;(3)滤液1中溶质只含有硫酸亚铁,而滤液2中还含有硫酸.硫酸不具有挥发性,蒸发结晶是不会析出影响实验结果。
考点: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过滤的操作原理
25. 9.6 24.5克
【解析】(1)由于是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即制得氧气:30g-20.4g=9.6g;(2)设氯酸钾质量为x


x=24.5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26. 1.6 5%
【解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0g+2.0g-68.4g=1.6g;
(2)设生成1.6g的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g
=,解得x=3.4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