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后,他在小说、杂文、散文和外国文学翻译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杂文被称为“匕首与投枪”,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位著名的作家是
A. 胡适 B. 鲁迅 C. 茅盾 D. 老舍
2.下面哪一项内容与徐悲鸿无关( )
A. 在绘画艺术上学贯中西,有独到成就
B. 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C. 他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D. 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中华书局 C. 知新书店 D. 世界书局
4.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 《风云儿女》 B. 《铁蹄下的歌女》
C. 《定军山》 D. 《桃李劫》
5.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A. 等级观念的消失 B.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6.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下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马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7.“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8.据资料统计,在整个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的发展呈现近乎直线式的增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④面粉企业数量的增加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9.下列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 )
A. 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
B.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 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
D. 小脚一双三寸莲, 作揖跪拜大人前
10.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
A. 新文化运动期间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11.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期
12.用作品反映民族精神、激励全国抗战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以画马见长的画家分别是( )
A. 冼星海 齐白石 B. 聂耳 徐悲鸿
C. 冼星海 徐悲鸿 D. 聂耳 侯德榜
13.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 战争 B. 市民生活 C. 京剧 D. 科普
14.下图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 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15.它设立于戊戌年间,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山东大学 D. 清华大学
16.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A. 《松花江上》 B. 《黄河大合唱》
C. 《义勇军进行曲》 D. 《毕业歌》
17.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 教育 B. 外交 C. 娱乐 D. 习俗
18.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所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
A. 歌颂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抨击时政 D. 抗日救亡
19.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
A.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
20.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中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2)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提出什么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22.(1)如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铁路的主要分布》图,请将下列地名所代表的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B: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大生纱厂
(2)据图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 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 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 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 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 "小学废止读 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五四运动后,杂文被称为“匕首与投枪”。结合课本所学,鲁迅在小说、杂文、散文和外国文学翻译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杂文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辉煌篇章,被称为“匕首与投枪”。B符合题意;胡适、茅盾、老舍都是文学家,但是杂文并不出名。A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答案】D
【解析】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学贯中西,有独到成就;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他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近代启蒙思想家是严复,故选D。
3.【答案】A
【解析】“商务印书馆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故选A。
4.【答案】C
【解析】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故选C。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可知,1889年,上海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和轿子,1926年,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了很大变化,自行车和汽车大量出现,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交通工具被新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在交通方面实现了近代化,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的消失与题干表格内容不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表格描述的不是娱乐方面的也不是工业方面的,B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得到应用,①②选项符合题意;飞机的发明在20世纪初,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③选项可予以排除,④马车与题干“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符。故答案选C。
7.【答案】D
【解析】上述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选D。
8.【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是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再加上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面粉业快速发展。①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面粉企业数量的增加是一战期间,我国面粉业的发展呈现近乎直线式的增长的表现,④错误。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9.【答案】A
【解析】剪发辫、洋装洋饰开始流行、改称谓(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废跪拜(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禁缠足、倡女权(颁布缠足禁令、婚姻自由),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均不合民国初年的史实,故选A。
10.【答案】B
【解析】1912年,所以可以联系的是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所以选择B项,A是1915年,C是1919年,D是1926年。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B。
12.【答案】C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冼星海创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华民族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徐悲鸿以画马见长,他的画有很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如《愚公移山》、《奔马图》,并将举办画展的收入用来资助抗战。故选C。
13.【答案】C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京剧,故选C。
14.【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之洞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但是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张謇,他们在近代史上的探索历程,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答案选C。
1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在戊戌变法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B项是1862年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C项山东大学创办与1901年,D项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都不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大学。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聂耳、冼星海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民族战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由此判断是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松花江上》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的史实;《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所以三首歌曲都与抗日救亡的抗日战争有关,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主题均与题干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主题无关,故选D。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教育无关,故选D。
20.【答案】(1)①洋务运动;②甲午中日战争;③第一次世界大战
(2)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实业救国”。
(3)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客观上刺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了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2)依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涌现,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4)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5)综上所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种状况很难改变。
21.【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隋朝;指的是科举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废除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等。
点睛:抓住题眼“理解废除科举制度”,是解题突破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22.【答案】(1)上A下B
(2)分布在沿海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位置是在北京到张家口,在图中的上框处。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大生纱厂位于图中的下框处。故上A下B。
(2)依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铁路的主要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主要在沿海地区。
23.【答案】(1)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刺激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积极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的增加,可以看出1912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原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作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④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依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回答。通过第一问,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尤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改变了过去洋面充斥国内市场的状况。”表明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工人的数量增多,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14年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说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地位。
24.【答案】(1)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废除科举考试的八股 文,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等。
(2)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新式教育体制;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等。
(3)有利于新思想传播,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打击了封建思想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意思是变法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才,要使人才兴盛则需要开办学校。可知梁启超认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根据所学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废除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2)依据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由“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 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得出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等。
(3)依据材料“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结合所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有利于新思想传播,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打击了封建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