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8 10: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雪同学对中国古代医学非常感兴趣,她上网查阅资料时搜集到如下信息:“他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据此判断,信息中的“他”是(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2.“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这一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开始于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3.秦汉时期的科技发明成果中被纳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
A. 造纸术 B. 中医治疗学 C. 麻沸散 D. 《九章算术》
4.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 )
A. 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 刘秀起兵于东方
C.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 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5.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百家争鸣 D. 休养生息
6.徐州龟山汉墓出土了一枚能表明墓主姓名(刘注)及身份的龟钮银印(见下图)。印章字体不是汉朝时广泛使用的隶书,而是( )

A. 小篆 B. 草书 C. 楷书 D. 行书
7.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该著作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丹经》 C. 《本草纲目》 D. 《金刚经》
8.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了一张蔡伦的纸,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蔡伦的纸最早出现在( )
A. 西汉以前 B. 西汉初期 C. 西汉末期 D. 东汉时期
9.我国“皇帝”的称号开始于( )
A. 秦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三国
10.想一想《丝绸之路图》,指出其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 )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④①③
11.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刀形币    B. 蚁鼻钱  C. 铲形币   D. 圆形方孔钱
1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段话反映出他的主张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科举制 D. 大兴文字狱
13.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的(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唐太宗
14.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的是( )
A. 纸上谈兵 B. 揭竿斩木 C. 破釜沉舟 D. 约法三章
1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两汉时期被称为( )
A. 西域 B. 漠北 C. 河西走廊 D. 新疆
16.史学研究者在评价它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恒河、两河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是指( )
A. 丝绸之路 B. 新航路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通西域
17.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


A. 大篆 B. 小篆 C. 楷书 D. 行书
1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②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有利于汉朝对世界的统治
④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西汉初期“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②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0.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这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秦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即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整理文字,废除其他各种异体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
——改写自《历史春秋网》
(1) 材料一中显示出最高的统治者是秦始皇。他从秦国的国君成为统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作用。
22.东汉(公元25年至220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的刘秀的谥号是什么?“建武盛世”的另 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材料二 东汉和帝及其以后各帝的即位年龄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材料三 “父子低首,奴事富人。”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
——《太平经》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东汉民谣
(5)这一民谣反映出东汉后期的什么社会状况?当时最著名的起义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这句话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
(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
(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
24.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25.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
请回答:
(1)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过什么作书写材料?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3)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他的巨作,答案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根据关键词,郡县制,小篆可知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推行到全国,答案选A。
3.【答案】A
【解析】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4.【答案】D
【解析】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新”。但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在推翻王莽政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刘秀是汉室宗亲,他重建汉家政权,定都洛阳,因其都城位于西汉都城长安的东面,故称为“东汉”。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光武”是刘秀的谥号,符合题干;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休养生息是西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医,被后世称为“医圣”。他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这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9.【答案】B
【解析】我国“皇帝”的称号开始于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三皇五帝,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秦始皇,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幻想秦朝统治万世无穷。此后,皇帝自称为“朕”,表示皇帝身份的高贵。B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甘肃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其他选项是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的货币。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本题选B。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B。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的长平之战,“揭竿斩木”出自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约法三章和刘邦有关,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恒河、两河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说明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洲中部,西亚以及西欧文明之间的联系,所以答案选A 。
17.【答案】B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强制推行。

18.【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的大秦。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有利于汉朝对世界的统治明显错误。故选D。
19.【答案】D
【解析】西汉初期“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所以答案选D。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为了适应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大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故选C项。
21.【答案】(1)公元前221年 行政、军事、监察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目的:推行政令,巩固统一
作用:促进各地的文化交流
【解析】(1)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时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都城在咸阳。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
(2)根据题中所给材料,当时的问题主要是各国律令不统一,针对这一问题,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货币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3)秦始皇统一文字,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利于同一六国,同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国家的融合,。提高了人们的认知,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
22.【答案】(1)汉光武帝;光武中兴。
(2)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
(3)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导致外戚、宦官专权。
(4)说明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
(5)百姓铤而走险,奋起起义。黄巾起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帝,一般称刘秀为汉光武帝。年号主要是建武。“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光武中兴。
(2)根据材料一“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
(3)根据材料二“东汉和帝及其以后各帝的即位年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导致外戚、宦官专权。
(4)根据材料三《太平经》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
(5)根据材料四东汉民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民谣反映出东汉后期的老百姓为了生存,百姓铤而走险,奋起起义;当时最著名的起义是黄巾起义。
23.【答案】(1)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
(2)陈胜。
(3)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4)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解析】(1)通过观察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2)材料二是陈胜所言。(3)这次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大泽乡。(4)这是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概括。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4.【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
(2)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解析】(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2)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依据所学可知,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5.【答案】(1)出现于西汉早期,龟甲、兽骨、竹简;
(2)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成本大大降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3)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不必求全;
(4)有利于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纸在西汉早期就出现了。在没有纸张之前人们用龟甲、兽骨、竹简、布帛等作书写材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创造了“蔡侯纸”,这种纸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等做造纸原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纸的质量也提高了,从而逐渐普遍使用;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造纸原料以木材为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因此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