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生动的写照。说它“畸形”,从行业看,是因为主要集中在( )
A. 轻工业 B. 重工业 C. 造船业 D. 冶铁业
2.下图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③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④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像一棵古老的大树,在中国的土地上存活了( )
A. 1200多年 B. 2000多年 C. 1300多年 D. 1500多年
4.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中文报纸,下图是中国著名报业家史量才于1912年秋天,以十二万元买下的当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该报创办的时间是( )
A. 1840年 B. 1872年 C. 1895年 D. 1898年
5.张謇被胡适誉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的创业活动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提出的口号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自强求富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6.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7.下图为近代一位伟大人物,以下简短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
A.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 发表《新纪元》一文,歌颂十月革命
C. 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D. 创办《新青年》,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B.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C. 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 D. 地区之间发展均衡
9.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谱写出的最主要的时代主题是( )
A. 君主立宪 B. 抗日救亡 C. 争取民主 D. 思想解放
10.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中华书局 C. 新华书店 D. 生活书店
1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指( )
A. 19世纪30、40年代 B. 19世纪50、60年代
C.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2.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制度在我国最后被废除是在( )
A. 1898年 B. 1900年 C. 1905年 D. 1911年
13.“《申报》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上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 )
A. 市场竞争激烈 B. 销售技术高超 C. 内容丰富多彩 D. 影响逐渐扩大
14.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三联书社 C. 中华书局 D. 岳麓书社
15.下列哪一作品是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创作的历史剧(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6.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B.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 郭沫若--《孔乙己》 D. 鲁迅--《狂人日记》
17.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A. 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 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 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18.下图是中国民族工业1912—1918年发展示意图,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D. 西方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19.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名称是( )
A. 总理衙门 B. 福州船政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京师大学堂
20.央视《百年巨匠——徐悲鸿》等创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作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1.茅盾早期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20世纪30年代,他创作的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长篇小说是( )
A. 《呐喊》 B. 《彷徨》 C. 《子夜》 D. 《祝福》
22.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谱写时代最强音的是( )
A. 齐白石 B. 徐悲鸿 C. 聂耳 D. 冼星海
23.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 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 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
24.毛泽东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以下属于鲁迅成就的是( )
A. 《愚公移山》 B. 《义勇军进行曲》 C. 《黄河大合唱》 D. 《狂人日记》
25.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陈独秀等以《新有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29.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孔子的私学中,纯属贵族出身的弟子寥寥无几,多数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可以说,他创办的私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县有历史的进步性。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以致没能产生如同期的西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近代科技成就。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共同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这一贡献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科举制开创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八股取士有哪些消极影响?
(4)从材料四中的清朝《奏定学堂章程》可以看出,清朝的课程设置和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国教育发展有何变化趋势?
30.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并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材料三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创办于什么时期?据材料一中北大的校风,能使你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件大事?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写出两点即可但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比较落后,表现在行业上,就是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故选A。
2.【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知,图中婚礼采取的西式婚礼,说明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图中老者的服饰仍是中国传统服饰,说明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说法从图中无法得到证实。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选A。
点睛:分析图片主题是近代中国的婚礼,从人物装束分析得出结论,如,婚纱代表的西式的文明婚礼;长辈衣着说明了新旧事物并存,西式婚礼的出现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不能从图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时,科举制度已经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所以C项表述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创办时间与1840年、1895年、1898年无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所以此题选D。
6.【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故选C。
7.【答案】C
【解析】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A、B、D项分别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有关,故选C。
8.【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总体发展比较落后、受到外国经济势力的压迫、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内地非常薄弱,D所述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D。
9.【答案】B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谱写出的最主要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故选B。
10.【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当它出版的,A项符合题意;中华书局是1912年创办的,B项不符合题意 ;新华书店是1937年创办的,C项不符合题意;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D
【解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故选D。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自此在我国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故选C。
1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申报》的销售量增加,反映了它的影响逐渐扩大。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答案】A
【解析】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选A。
15.【答案】A
【解析】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创作的历史剧是屈原,而《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故答案选A。
16.【答案】C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故A、B选项是正确的。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故D选项正确。郭沫若的代表作《屈原》,故C选项是错误的,故选C。
17.【答案】D
【解析】A、B、C选项都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除旧布新颁布的。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18.【答案】B
【解析】题文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厂家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二是“一战”期间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者。所以答案选B。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事翻译人员等。A不是新式学堂,B出现在C之后,D是维新派创办。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故选择答案A。
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茅盾、20世纪30年代。结合课本所学,20世纪30年代茅盾创作的《子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C符合题意;《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不合题意;《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祝福》收藏在其中,B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2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齐白石和徐悲鸿是画家,《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革命歌曲,C项符合题意;冼星海创作的是《黄河大合唱》;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答案】B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厂家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二是“一战”期间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更重要的原因是后者。故答案选B。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鲁迅的成就,侧重考查识记能力。《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A项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
26.【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隋朝;指的是科举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废除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等。
点睛:抓住题眼“理解废除科举制度”,是解题突破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27.【答案】(1)发型:由长发辫变成短发。服饰:由长袍马褂变成中山装
(2)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女人不缠足;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西方风味的食品渐被国人接受;西式建筑的引进,使近代中国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任答一点即可)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解析】(1)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两张图片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图一的发型为阴阳头、长发辫,图二则改成了短发;图一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图二则是中山装。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式发生的改变表现在:由清朝“大人”、“老爷”的称呼,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先生”、“君”称呼;第二小问,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由此可以得出,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3)第一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废止妇女缠足,将跪拜、作揖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婚姻从包办婚姻走向自主婚姻,婚礼从旧礼俗走向新式婚礼等都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例子;第二小问,除了材料二的原因外,还可以联系近代中国国情进行回答,即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众热衷于追求西方文明等。
(4)联系实际生活可知,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不应该盲目学社会上的成年人去染发,应该保持朴素的外在形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将知识学得更深一些,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等。
28.【答案】(1)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解析】(1)阅读材料一得出有效信息“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法令,振兴工商业,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对一个即可)。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数目,工人数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阅读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5)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性质方面看,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29.【答案】(1)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垄断,促进了教育公平。(意思相近即可)
(2)隋朝。因为它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意思相近即可)
(3)禁锢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忽视自然科学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增加了外语;增加了财经、法律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5)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越来越走向公平;等等。(2分,任答一点得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解析】(1) 从材料一的“在孔子的私学中,纯属贵族出身的弟子寥寥无几,多数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做出了的重大贡献是兴办私学。分析材料一的“他创办的私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县有历史的进步性。”可以概括出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教育垄断,促进了教育公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因此,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分析材料二的“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概括出科举制是公平的制度的原因是: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
(3) 根据材料三的“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以致没能产生如同期的西欧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近代科技成就。”可以概括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有:禁锢了人的思想,压制了人的创造力;忽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分析材料四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可以看出外语、几何代数、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的学生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增加了外语;还增加了财经、法律内容。因为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课程设置和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从孔子兴办私学,到科举制诞生,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最后到清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所学的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越来越走向公平、公正等等。
30.【答案】(1)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2)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启示: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北大的校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使我们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们的启示: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