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
A.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后 B. 三大战役胜利后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2.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3.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减租减息政策 B.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交租交息政策
4.下图是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它反映的主题是( )
A. 土地改革 B. 重庆谈判 C. 三大战役 D. 解放南京
5.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 )
A. 解放南京 B. 挺进大别山 C. 转战陕北 D. 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6.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
A. 北京 B. 延安 C. 沈阳 D. 南京
7.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场运动是(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秋收革命 D. 土地改革
9.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这里的“宜生”是指( )
A. 李宗仁 B. 张学良 C. 佟麟阁 D. 傅作义
10.某校戏剧社的同学正在排演反映解放战争历史的课本剧,准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出场顺序应该是( )
①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大军决战扭乾坤 ④转战陕北歼强敌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④①②③
11.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一战略部署是( )
A.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陈粟大军出击鲁西南
12.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第一届政协
13.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渡江战役的开始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4.到1948年底,解放区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主要得益于(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三大战役的胜利
C. 重庆谈判 D. 土地改革的开展
15.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1937年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1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孟良崮战役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17.在历史课本剧晚会上,《西安和平谈判》《重庆谈判》两块节目中。你会看哪一人物都曾出场(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8.自2009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络绎不绝。为了吸引大陆观光客,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设计制作了下图——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公仔。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成果是( )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签署了《双十协定》 D. 建立了新中国
19.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领导干部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毛泽东此时离开延安,开始( )
A. 前往北京 B. 转战陕北 C. 挺进中原 D. 主力决战
20.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请回答: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结果如何?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历史作用?
(4)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耻辱]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此之前,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3)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 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个事件是如何解决的?当时起调停作用的共产党领导人主要是谁?
[同仇敌忾]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4)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全面内战]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5)请问这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有何意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什么?
[归纳总结]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国共两党应该怎样相处才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23.看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发生在何时?标志性意义是什么?
(2)图2照片拍摄于哪一重大事件中?陪同毛泽东前去的还有谁?结果如何?
2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诉。下列天安门广场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请回答:
(1)浮雕1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请问是谁领导了这一事件?
(2)浮雕2展现了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其名称是什么?
(3)写出浮雕3反映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4)浮雕4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请写出战争的
名称。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5)浮雕5反映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请问这是什么战役?
25.阅读下列材料: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知道“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去呢?
(3)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选择答案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津战役,A是北伐战争,B是台儿庄战役,C是淮海战役,D是平津战役,这一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共在解放区实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ABD不符合题意,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1947年在解放区拍摄的一张照片“实现耕者有其田”,由此判断与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年,为了动员根据地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作战,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图片内容不符,故选A。
5.【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翻地覆”的含义就是指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故答案选A。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两万多人,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进攻,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C
【解析】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所以答案选C。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由此可知,题干中这场运动是土地改革,故选D。
9.【答案】D
【解析】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所以这里的“宜生”是指傅作义,故选D。
10.【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所以正确答案是B。
11.【答案】C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已定,但其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为了满足人民愿望,争取国内和平,更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所以此题选C。
13.【答案】C
【解析】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摧毁了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结束了近代史。故符合题意的是答案C。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年底,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5.【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北京;日军大屠杀和蒋家王朝的覆灭均是在南京,所以答案是C。
16.【答案】C
【解析】该图反映的是全面内战爆发后,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故答案选C。
17.【答案】B
【解析】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协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故选B。
18.【答案】C
【解析】图片的两个人物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最高领导人站在一起,说明他们实现了和平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故答案选C。
19.【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离开延安,开始转战陕北,故选B。
2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因此淮海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称号。故选B。
21.【答案】(1)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结果: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作用: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析】(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结果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2.【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
(2)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伐的统治;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周恩来
(4)台儿庄战役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南京解放(或渡江战役)
(6)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斗则惧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这之前,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最终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预示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在解放战争中,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最终在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政权垮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共两党,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23.【答案】(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重庆谈判;周恩来、王若飞;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1)图片下的文字有提示“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结合课本所学, 1937年日本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最终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图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次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因为此时,毛泽东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愿望而去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的。经过45天的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4.【答案】(1)林则徐。
(2)五四爱国运动。
(3)南昌起义。
(4)抗日战争。
(5)百团大战。
(6)渡江战役。
【解析】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的战役是渡江战役。
25.【答案】(1)重庆谈判。
(2)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1)根据材料“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毛泽东谈论的是重庆谈判。
(2)根据(1)的分析可知,毛泽东去重庆的原因是: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3)根据(1)的分析可知,“这次和谈”的结果是:签订“双十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