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届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1-28 17: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滨海中学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Ba-137
第Ⅰ卷(4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气候会议,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减排协议。下列行为中不符合“促进低碳经济”宗旨的是
A.发展水电,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B.推广煤的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挖掘使用价值
C.限制化学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D.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桔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的药品倒入水池 B.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C.尝一下实验室酒精的味道 D.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3.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4.要使氯化铝中的铝离子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应选的最佳试剂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盐酸 C.硝酸银溶液 D.氨水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NA个H+的质量为1 g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O中含有NA个分子
C.32 g O2中含有2NA个O原子 D.2 L 0.5mol/L Na2CO3溶液中含NA个Na+
6.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升高
C.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D.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硅 B.只要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C.首先发现电子并提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D.海水中的各种化学资源的开发过程,必须都要发生化学反应
8.现有两瓶溶液,新制饱和氯水和亚硫酸,下列方法或试剂(必要时可加热)能用于鉴别它们的是:① 看颜色 ② 石蕊试剂 ③ 品红溶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9.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铁粉
B.除去CO2中少量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Na2CO3
C.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10.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蓝
Cl2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浓HNO3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浓HNO3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C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
D
铁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说明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11.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 Cl2+2KI══I2+2KCl ② 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 2FeCl2+Cl2══2FeCl3 ④ I2+SO2+2H2O══2HI+H2SO4
A.Cl2>I2>Fe3+>SO2 B.Cl2>Fe3+>I2>SO2
C.Fe3+>Cl2>I2>SO2 D.Cl2>Fe3+>SO2>I2
12.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饮料中含有 Fe2+ 离子,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使Fe2+转变为Fe3+离子。若榨苹果汁时加入维生素C,会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氧化性 B.还原性 C.酸性 D.碱性
13.下列离子的组合为无色溶液且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Na+ 、NH4+ 、NO3-、MnO4- B.K + 、Ag+ 、Cl-、Br-
C.K +、SO42-、OH-、AlO2- D.Ba2+ 、Na+ 、OH-、CO32-
14.下列离子的组合为无色溶液且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二氧化硫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2+OH-=HSO3-
B.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2OH-=2AlO2-+H2O
C.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H2O= NO+2H++2NO3-
D.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OH-=H2O
15.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H2SO4反应, 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①NaHCO3 ②Al2O3 ③Al(OH)3 ④Al ⑤Na2CO3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全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酸钠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B.半导体材料是含硅化合物
C.熔化烧碱可选用的瓷坩埚
D.正长石KAlSi3O8用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K2O·Al2O3·3SiO2
17.将3.2gCu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Cu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A.0.05mol B.0.15mol C.1mol D.1.05 mol
18.向50mL 1mol/L AlCl3溶液中加入2mol/L NaOH溶液amL,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0.03mol,则a的数值可能是
A.45 B.60 C.85 D.120
第Ⅱ卷(54分)
三.(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19.(8分)实验室要配制0.5mol/L的NaOH溶液100mL,则:
(1)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NaOH的质量是 ;
(2)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时,必须把NaOH放在 中称量;
(3)配制时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
(4)下列操作对所配浓度偏大的有 (填写字母)
A.称量时用了生锈的砝码;
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
20.(14分)右图是用浓硝酸、铜片、水等试剂探究浓、稀硝酸强氧化性并观察还原产物的实验装置。
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约5mL浓硝酸,打开活塞,向具支试管中放入约2mL浓硝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1)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中观察到能证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现象是 。
Ⅱ.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3)上述反应完成后,欲进一步证明稀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紧接的最简便、合理的实验操作是 。
(4)能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NO的实验现象是 (填写代号)。
A.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B.c中收集到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C.b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Ⅲ.实验反思
(5)利用该装置先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再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其好处是 。
Ⅳ.问题讨论
用等质量铜片与等体积的浓硝酸、稀硝酸(硝酸均过量)反应时,发现反应后所得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对此有两种看法:
①两者颜色不同的原因,是因为Cu2+浓度差异引起的。
②前者溶液呈绿色,是因为生成的红棕色NO2溶解于溶液中引起的。
(6)你认为上述看法中 (填“①”或“②”)合理。若是①合理,说明理由,若是②合理,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 。
21.(10分)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全部标出)。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 , G 。
(2)画出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
22.(12分)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很多,现有H2SO4、H2SO3、SO2、Na2SO3、BaSO4、CuSO4、Na2SO4这7种常见的含硫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H2SO3转化为硫酸是酸雨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2)Ba2+有剧毒。某市曾发生一起“毒烧饼”事件,起因是烧饼摊主在制作烧饼的过程中误将碳酸钡当作干粉使用,导致多人食用烧饼后中毒。试写出碳酸钡与胃酸(以盐酸表示)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患者被送往医院后,医生往往让其服用 (填题干所列7种物质中的1种)来解毒。
(3)常温下,将铁棒置于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课本上解释为发生了钝化,但有人认为未发生反应。为验证此过程,某同学经过思考,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经浓硫酸处理过的铁棒洗净后置于CuSO4溶液中,若铁棒表面 ,则发生了钝化;若铁棒表面 ,则未发生反应。
(4)减少SO2的污染并变废为宝,我国正在探索在一定条件下用CO还原SO2得到单质硫的方法来除去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3.(10分)某老师在课堂上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浓硫酸与铜是否发生反应并探讨反应所产生气体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试管乙中 现象,说明了铜和浓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该现象还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具有 。
(2)试管乙口部浸有碱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此防范措施也说明产生气体是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气体, (选填“有”或“无”)毒。
(3)SO2的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酸雨的pH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酸雨的成分,该同学取某一时段的这种雨水VL,加入0.5mol·L—1的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时恰好消耗40.00mL Ba(OH)2溶液。请计算:
①该VL雨水中共溶解的SO2体积是 mL(标准状况)。
②若生成沉淀物的质量为4.50g,该雨水中含有H2S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用含V的表达式表示,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滨海中学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C 8.D
二、不定项选择题
9.A 10.BD 11.B 12.B 13.C 14.BC 15. C 16.A 17.AC 28.B
三.(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19、(8分)
(1)2.0g (2分,答2g不给分) (2) 烧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分)
(3)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每空1分,共2分) (4)AC (2分)
20、(14分,每空2分)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生成蓝色溶液,放出红棕色气体;
(3)往分液漏斗中加水稀释浓硝酸,打开活塞,放入稀硝酸
(4)C
(5)利用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排出具支试管中的空气,有利于观察Cu与稀硝酸反应产物。
(6)②
往蓝色溶液中通入NO2变成绿色或加热绿色溶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21、(10分,每空2分)
(1)Fe FeCl3 (2)略
(3)反应①2Na + 2H2O = 2NaOH + H2 ↑
(4)反应③2 OH- + 2H2O + 2 Al =2 AlO2- + 3H2 ↑
22、(12分,每空2分)
(1) (双线桥也可以)
(2)BaCO3+2H+=Ba2++CO2↑+H2O Na2SO4
(3)无明显现象(无现象也可) 有红色物质析出 。
(4)SO2 + 2CO S + 2CO2
23.(10分)
(1)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每空1分,共2分)
(2)吸收产生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酸性 有 (每空1分,共3分)
(4)①448mL(2分) ②c(H2SO3)=0.01/V mol·L-1。 (3分)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滨海中学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C 8.D
二、不定项选择题
9.A 10.BD 11.B 12.B 13.C 14.BC 15. C 16.A 17.AC 28.B
三.(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19、(8分)
(1)2.0g (2分,答2g不给分) (2) 烧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分)
(3)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每空1分,共2分) (4)AC (2分)
20、(14分,每空2分)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生成蓝色溶液,放出红棕色气体;
(3)往分液漏斗中加水稀释浓硝酸,打开活塞,放入稀硝酸
(4)C
(5)利用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排出具支试管中的空气,有利于观察Cu与稀硝酸反应产物。
(6)②
往蓝色溶液中通入NO2变成绿色或加热绿色溶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21、(10分,每空2分)
(1)Fe FeCl3 (2)略
(3)反应①2Na + 2H2O = 2NaOH + H2 ↑
(4)反应③2 OH- + 2H2O + 2 Al =2 AlO2- + 3H2 ↑
22、(12分,每空2分)
(1) (双线桥也可以)
(2)BaCO3+2H+=Ba2++CO2↑+H2O Na2SO4
(3)无明显现象(无现象也可) 有红色物质析出 。
(4)SO2 + 2CO S + 2CO2
23.(10分)
(1)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每空1分,共2分)
(2)吸收产生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酸性 有 (每空1分,共3分)
(4)①448mL(2分) ②c(H2SO3)=0.01/V mol·L-1。 (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