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1900年北京的街头,人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A. 关于军警在街头为行人剪辫子的情形 B. 关于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C. 关于京师大学堂开设的课程 D. 关于废止缠足的法令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 《文学改良刍议》 B. 《阿Q正传》 C. 《故乡》 D. 《狂人日记》
3.下面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z处的发展状况的是( )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4.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佳选项是( )
①《黄河大合唱》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狂人日记》 ④《愚公移山》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5.下图是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7.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
C. 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D. 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创作了大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包括( )
A. 《黄河大合唱》 B. 《大刀进行曲》 C. 《在太行山上》 D. 《义勇军进行曲》
9.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
①《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②《申报》杂志的创刊③商务印书馆成立 ④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10.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 B.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11.通过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我们可以( )
A. 知道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就
B.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C.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D.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
12.重庆是抗战时期全国教育文化的中心,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时期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是( )
A. 《屈原》 B. 《法西斯细菌》 C. 《骆驼祥子》 D. 《四世同堂》
13.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下图),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行走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4.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15.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 )
A.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 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C. 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16.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变革中进步。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始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中华民国初期 D.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17.抗日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历史剧作家是( )
A. 郭沫若 B. 赵树理 C. 鲁迅 D. 丁玲
18.下面绘画作品蕴含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其作者是( )
A. 鲁迅 B. 徐悲鸿 C. 聂耳 D. 冼星海
19.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谱写时代最强音的是( )
A. 齐白石 B. 徐悲鸿 C. 聂耳 D. 冼星海
20.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会高唱国歌。那么,谱写国歌的曲作者是谁?( )
A. 聂耳 B. 冼星海 C. 田汉 D. 徐悲鸿
21.近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哪件大事的发生(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22.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他的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A. 鲁迅——《愚公移山》 B. 徐悲鸿——《骆驼祥子》
C. 老舍——《狂人日记》 D. 巴金——《家》
23.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堂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北洋西学堂 C. 时务学堂 D. 京师同文馆
24.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陈独秀等以《新有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25.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有一个宣传队到关东村镇宣传,并当场为青年剪辫子的情节。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
A. 辛亥革命爆发 B. 五四运动发生 C. 新文化运动兴起 D. 九一八事变发生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于1862年成立于北京。该校是在恭亲王奕诉等人的奏请下成立的,创办该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而学习国的第一步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戊戊政变后作为百日维新中唯一的遗产被保留了下来,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材料三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并在全国施行。它把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新式学堂的普遍设立、新式学制的出现成为科举制走向尽头的重要原因,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一个表格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进行分类总结。
(2)通过以上总结,你认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有什么鲜明特点?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2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30.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结合所学,请回答:
(1)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今天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的方法有哪些?
(2)20世纪初,我国学习西方教育体制,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校,依据的教育法令是什么?
(3)近代日本的崛起,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在明治维新中对教育作何规定?
(4)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体现“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理念的?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是1900年,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军警在街头为行人剪辫子的情形和废止缠足的法令都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的变化,1900年不能谈到这样的话题,AD不符合题意;废除科举制的时间是1905年,B项也不符合题意;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我国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第一所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1900年可以谈论关于京师大学堂开设的课程的话题,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都是1900年以后发生的事情,都不能在1900年的时候出现,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新文学,1918年鲁迅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据此D符合题意;A选项最早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B、C均不属于第一篇。故选D。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曲线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曲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届段是萌芽时期,洋务期间和辛亥革命后,第二阶段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C项符合Z处的情况,第三个阶段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再加上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逐渐萎缩,D项不符合Z处的状况,由此可知,ABD三项描述的都不是Z处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均是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愚公移山》也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狂人日记》批判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故①②④反映的是同一历史题材,故选A。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大学的前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因此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材料中的“各省岁科考试”所指的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亦即停止”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这是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里宣布的内容,说明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不存在了。故选B。
7.【答案】A
【解析】图示中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可看到的是行业分布不平衡,即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A项正确,D项不正确;B、C本身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聂耳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的时候,聂耳创作了大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抗日救亡歌曲。AC是冼星海的作品,B是麦新的作品,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限制词“上海”,结合课本所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大生纱厂”由此判断这与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发展工业,创办企业。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情况。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教育无关,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抗战时期,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了《屈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故选A。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得到应用,①②选项符合题意;飞机的发明在20世纪初,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③选项可予以排除,④马车与题干“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符。故答案选C。
14.【答案】B
【解析】根据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没有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涉及教育发展的内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可知。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较为广泛,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B项错误;C 项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7.【答案】A
【解析】“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据此可知,郭沫若是抗日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历史剧作家,故选A。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齐白石和徐悲鸿是画家,《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革命歌曲,C项符合题意;冼星海创作的是《黄河大合唱》;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为此,聂耳创作了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故选A。
21.【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人民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故选C。
2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有巴金的《家》,D项符合题意;鲁迅的《狂人日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老舍的《骆驼祥子》。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京师大学堂。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北洋西学堂,是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选项C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创办的学校;选项D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A项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
25.【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革除封建陋习,故选A。
26.【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等称呼。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解析】(1)材料中的“民国”是中华民国,它于1912年建立。它是资产阶级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可知,“大人”“老爷”等称呼在清朝最流行。
(3)民国之后称呼的变化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27.【答案】(1)答案要点:列出材料反映的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四个事件的时间、内容、影响
表格整体设计合理、完整;史实准确。
(2)教育体系逐步完备,基本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教育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被动开展的。
【解析】(1)根据三则材料“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的鲜明特点是,教育体系逐步完备,基本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教育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被动开展的。
28.【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隋朝;指的是科举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废除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等。
点睛:抓住题眼“理解废除科举制度”,是解题突破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29.【答案】(1)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解析】(1)阅读材料一得出有效信息“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阅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法令,振兴工商业,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对一个即可)。
(3)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数目,工人数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阅读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
(5)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性质方面看,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30.【答案】⑴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独立思考等(至少答出3点)
⑵《奏定学堂章程》
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
⑷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至少答出2点。)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教育教学理念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规定实施强制性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教育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等,体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