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
A. 《万国公报》 B. 《民报》 C. 《每周评论》 D. 《新青年》
2.下列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对外赔款总数最多(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种说法可谓是一针见血,不过,洋务运动也有它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
③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法国某报刊上有一幅政治漫画,内容为“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据此判断,此漫画的创作背景是(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 甲午战争爆发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句中“西化”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其导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订(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下列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8.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面对的是一个“千古未有之强敌”。面对这个威胁,一些头脑稍清醒些、接受“经世致用”精神指导的士大夫们主张“力破成见而讲求实际”。为此他们开展了(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9.“黄海抗倭寇,英名留千古”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A. 林则徐 B. 谭嗣同 C. 邓世昌 D. 杨靖宇
10.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发展资本主义 D. 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1.小明和小红看一本历史画册,两人对书中谭嗣同被杀、戊戌变法事件失败的原因争论不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 维新派发动了人民群众
12.“公车上书”发生于( )
A. 1872年 B. 1885年 C. 1895年 D. 1898年
13.《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志士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
14.晚清时期,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下图所示的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A. 领导人民进行虎门销烟
B. 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C. 在黄海海战中,下令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敌人的军舰最后壮烈牺牲
D.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时,自杀殉国
16.台湾人民发布文告声明:“惟台湾土地,非他人所能干预。设(日本)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文告发布的历史背景最有可能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瑷珲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17.“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 )
A. 2100万银元 B. 2100万两白银 C. 2亿银元 D. 2亿两白银
18.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看到了一个天然良港,他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一历史亊件发生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五四爱国运动时期
19.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为“采日本治体”而进行的这场变革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有(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训练新式军队
20.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国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割让香港岛,开放口岸,丧权辱国
B. 清政府实际上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 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请回答:
(1)材料中“我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
(2)该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试列举两位。
(3)该运动前后期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4)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他有何历史功绩?
(3)材料二中的“公”是谁?
(4)此“公”指挥了什么战役?结果如何?
23.(致敬致远舰)2015年10月5日下午,辽宁边防总队丹东支队孤山大队的9名官兵,和参与“致远舰”水下考古的考古队员们一起,为“致远舰”牺牲的北洋水师官兵们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海祭仪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 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后,部分日本人持这样的观点:《马关条约》只是中国签订的众多条约中比较普通的一个,它远不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早,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战役?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民族精神?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材料二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1)材料一中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描写的现象和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已完全变成“洋人的守土官长”?
(4)从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25.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 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一位皇帝是谁?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3)“皇太后”是指谁?
(4)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所以答案选A。
2.【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这个是对外赔款总数最多的条约。所以答案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没有使中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故排除②,C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B
【解析】漫画中把义和团杀外国人视为野蛮,而把外国人杀义和团视为文明,作者通过漫画讽刺这一现象,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由此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斗争。故选B。
5.【答案】A
【解析】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这里的“西化”指的是洋务运动,故选A。
6.【答案】C
【解析】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故选C。
7.【答案】B
【解析】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日本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是朝鲜。当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庸国,因朝鲜国内爆发东林党起义,国王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军队在赶赴朝鲜途中与日军遭遇,双方爆发甲午战争,所以答案选B。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中时间特征“两次鸦片战争后”可以直接判断材料中一些头脑稍清醒些、接受‘经世致用’精神指导的士大夫们主张‘力破成见而讲求实际’的人物是洋务派官员,为此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相符合。
9.【答案】C
【解析】“黄海抗倭寇”是指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抗击日舰,其英雄人物是邓世昌,故选C。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人物。
10.【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维新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故选D。
12.【答案】C
【解析】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可知,“公车上书”发生于1895年,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变法的方式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为此在1898年他们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马关条约》签订。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C
【解析】图中人物是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16.【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背景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故此题选C。
17.【答案】D
【解析】题文中的“倭寇”指的是日本。依据题文的“全歼北洋水师”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故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2亿两白银。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A
【解析】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所以答案选A。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经济措施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B
【解析】A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C出自1895年《马关条约》;D说法错误,列强仍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B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实际上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21.【答案】(1)洋务运动。
(2)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列举两位即可)
(3)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4) 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开明官员发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是恭亲王奕,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运动的前期口号是“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口号是“求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2.【答案】(1)左宗棠;
(2)他率领军队收复了新疆;
(3)邓世昌;
(4)黄海海战里他指挥了致远舰作战,英勇打击了日寇,和部下全部壮烈牺牲。
【解析】(1)和(2)从材料里的关键词俄国、伊犁,以及图画里的人物穿着,应该能联想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所以应回答左宗棠收复新疆。(3)和(4)从材料里的关键词光绪帝的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及其穿着,应该能联想到黄海海战和邓世昌。所以应该回答他指挥了致远舰作战,英勇打击了日寇,和部下全部壮烈牺牲。(或者意思相近的话语)
23.【答案】(1)(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展开了战争,最终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邓世昌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英勇无畏,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材料三的观点不正确。
【解析】(1)黄海大战
(2)邓世昌;英勇无畏,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的民族精神。
(3)不正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4.【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
(2)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科技教育等。
【解析】(1)从材料和问题找出关键词:“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是闭关锁国。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说明英国人用武力破坏了中国封建制度,影响了中国的封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最严重”的影响,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体现在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4)从第一问因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就挨打,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结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科技教育等。
25.【答案】(1)光绪帝
(2)戊戌变法
(3)慈禧太后
(4)谭嗣同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在1898年开始实行,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所以材料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慈禧太后。
(4)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顽固派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亡,他说要为中国的变法做流血牺牲之第一人。就义前的这首诗表达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痛恨,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唯有以牺牲自己为变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