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8 17: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儒家学说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 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的学说 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隋唐科举考试 D. 明朝八股取士
2.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 )
A. 外戚和将军 B. 外戚和宦官 C. 将军和宦官 D. 将军和豪强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是刘邦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实行“马上治天下” C. 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D.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4.2013年4月2日,山东曲阜市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孔庙举行祭孔大典,以纪念这位儒家学派创立者诞辰2564周年。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两千多年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始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西汉时期
5.关于秦朝,说法错误的是( )
A. 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B. 秦朝定都咸阳
C.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 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军的是城濮之战
6.年轻时寻访各地名胜古迹,阅读大量书籍,后经过十多年努力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古代著名史学家是( )
A. 司马迁 B. 张仲景 C. 司马光 D. 辛弃疾
7.标志着秦朝灭亡的事件是( )
A. 巨鹿之战 B. 秦二世自杀 C. 刘邦攻占咸阳 D. 陈胜、吴广在陈建立政权
8.继秦之后,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建立了,它的都城位于 ( )
A. 咸阳 B. 陈 C. 长安 D. 洛阳
9.决定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的历史事件是( )
A. 楚汉之争 B. 马陵之战 C. 勾践灭吴 D. 巨鹿之战
10.下列人物中,开世界麻醉医学史之先河的医学家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1.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 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 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 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 修筑万里长城 D. 焚书坑儒
13.西汉时期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B. 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 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D. 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将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狭义)称为( )
A. 天竺 B. 安息 C. 大秦 D. 西域
15.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
A.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 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 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 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16.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7.下面是小明非常喜欢的两句唐诗,其中提到“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在汉代时被称为( )

A. 新疆 B. 西域 C. 大秦 D. 西藏
18.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 )
A. 嬴政 B. 刘邦 C. 项羽 D. 王莽
1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突出的积极作用应是( )
A. 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B. 确立了儒家学说作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C. 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 D. 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20.下列关于《史记》的作者与体例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纪传体 B. 司马迁、编年体 C. 司马光、编年体 D. 司马光、纪传体
二、非选择题
21.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1)图中的文字主要记录了我国哪一朝代的历史?
[思想篇]
材料二

(2)孔子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主要源于他在哪一方面的成就与主张。
[科技篇]
材料三 伟大的发明创造(如下图)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东汉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项技术成就?东汉谁改进了这一技术,使之得以普及?
[感悟篇]
(4)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你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什么话要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22.2016年3月14日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莅临《百家讲坛》,解读《文景之治》,讲述一个盛世王朝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材料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史料中的哪句话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状况?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班固
材料三

(2)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列举三位推行这种政策的统治者。
(3)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材料三这种景象的原因。
材料四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4)材料反映了“文景之治”后出现怎样的局面?
(5)综合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
23.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2)为巩固统一,秦皇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又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3)诗词中的汉武是西汉大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他们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4.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简要说明其作用。
(2)材料二制度的首创者是谁?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铜钱,叫“半两钱”。其重量也正好是半两。秦以前的其他货币均被废除。
材料二:“今亡(逃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亦死。等死(一样的死),死国(经营图国,意为推翻秦朝、夺取政权)可乎?”
——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1)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哪三个官职,分别掌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中所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故选B。
2.【答案】B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朝政由外戚把持;皇帝长大后亲政,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B。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生灵涂炭,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所以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A。
4.【答案】D
【解析】在汉武帝时期,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从而使儒家教育官方化。从此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5.【答案】D
【解析】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军的是长平之战,不是城濮之战,所以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故选A。
7.【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故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西汉,定都长安,C项符合题意;咸阳是秦朝的都城;陈是陈胜建立的农民政权的都城;洛阳是东汉都城。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答案】A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决定刘邦夺取天下”,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刘邦和项羽领导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故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华佗研制成功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成功实施了开腹手术。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到公元220年东汉才灭亡,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短,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焚书坑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摧残。

1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故选A。
14.【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故选D。
15.【答案】A
【解析】B、C、D项所说的都是佛教的教义,只有A项说的是道教,故选择A项。
16.【答案】A
【解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楚军数万人被秦军30万人围困在巨鹿,为鼓舞志气,项羽令将士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誓与秦军决死一战。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A符合题意,故选A项。
17.【答案】B
【解析】在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王嬴政建立的是秦朝,刘邦建立的是西汉,项羽没有建立政权;王莽是西汉外戚,他于公元9年篡汉建新;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时结合题干,分析选项中人物是否有建立政权的活动,对比题干中的人物活动选出正确答案。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A、C、D三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但是最突出的积极意义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是B。
20.【答案】A
【解析】《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
21.【答案】(1) 商朝。
(2) “仁”;教育方面。
(3)造纸技术;蔡伦。
(4)我为我们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无比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要为国家振兴而努力学习等。
【解析】(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另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万世师表是人们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称赞。
(3)由材料中“东汉时期”“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中国古代文化博大而精深,我为我们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无比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要为国家振兴而努力学习等。
22.【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3)①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④实行“”。⑤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人民富裕;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5)身为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汉高祖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人民富裕;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5)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身为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23.【答案】(1)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隶书。
(3)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4)秦皇:焚书坑儒,对儒家铲除消灭;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解析】(1)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局面。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隶书。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又暗中把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西汉初年,汉武帝为改变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4.【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
(2)秦始皇(嬴政)。丞相,郡县制。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材料一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作用是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
(2)材料二制度的首创者是秦始皇(嬴政),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3)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加强了中央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并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5.【答案】(1)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焚书坑儒的建议。
(2)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解析】(1)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嬴政统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焚书坑儒建议。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史记·陈涉世家”、“发动起义”,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朝因为实行暴政,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答案为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