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8 17: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A. 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 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 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 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2.如果你来编写《西安事变》课本剧,代表中共出现在西安谈判桌上的应该是( )
A. 毛泽东 B. 杨虎城 C. 张学良 D. 周恩来
3.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西……和德国配合起来。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的话说明了(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B.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贡献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5.下图是漫画家张仃创作的名为《东北军脚下的镣铐》这一镣铐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日军直接发动对东北的突然袭击 B. 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C. 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
6.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先后两次合作,下列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关的史实是( )
A. 黄埔军校的建立 B. 北伐战争的进行
C.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D. 成立中国同盟会
7.《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有力地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战役 C. 淮海战役 D. 百团大战
8.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
A. 济南惨案 B. 皇姑屯事件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9.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行阅兵式等隆重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和外国领导人将出席。 国务院发布通知,2015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这里“9月3日”是( )
A.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国耻日” B.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C.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D.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
A.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 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生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对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牢记历史仇恨,认清日军侵华的本质 B. 了解全面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
C. 明确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 D. 认识中共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12.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 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 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 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13.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豫湘桂战役
14.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以后的不同时期,这支人民军队拥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5.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A. 八国联军劫杀北京 B. 南京大屠杀 C. 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 甲午海战
16.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中,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17.被美国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它控诉了哪国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
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法国
18.《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它出现的背景是( )
A. 七七事变 B. 柳条湖事件 C. 九一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9.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八七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中共七大
20.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盟军与日军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会战胜利( )
A.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彻底地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D.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为天下悲,为百世惜。功名永铸民族魂。
材料四:(下图)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
(3) 材料三中的挽联是为谁写的?材料中的“兵谏事”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历史意义?
(4)材料四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5)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22.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给张学良的密电?对该事件国民党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2)与材料二有重大关系的事件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该事件?
(3)材料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辛亥革命》
材料二: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材料三: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东方小国”对中国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哪一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重大胜利?面对日军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团结抗战,同仇敌忾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如何使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
25.某校八2班同学开展“近代中日战争”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战争探源]
材料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定军队运送方案,绘制军用地图……。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
材料二:日军不断制造借口,向中国东北增兵,并把关东军司令部移到沈阳。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后,随即调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名称。
[战争话史]
材料三:

(2)邓世昌和中国守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战争之殇]
材料四:

(3)《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观察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暴行。
[战争与启示]
材料五:《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4)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说“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从这些材料看,蒋介石改变了态度,要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本题选C。
2.【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党派往西安进行谈判的代表是周恩来、叶剑英和秦邦宪,故选D。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之所以关注延安,主要是因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延安,在抗日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项“个人魅力”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外国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体现不出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的认可;C项料中记者们的来访并不是同情的表现,而是关注和重视。故选D。
4.【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罗斯福对他儿子讲话的内容,可以看出罗斯福高度赞扬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B。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漫画信息“东北军脚下的镣铐”可知,东北军没有自由,说明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关的史实”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进行抗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事件;D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件;所以答案选C。
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斗志。D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战役,A不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B不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军与华东解放军进行了淮海战役,C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8.【答案】D
【解析】题干中时间是“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是在南京,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据此可知,该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故选D。
9.【答案】D
【解析】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广播诏书;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1946年把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9月3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故答案是D。
10.【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伟大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党中央派出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B。
1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的敌后战争在抗战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应该认清日军侵华的本质,牢记历史,面向未来,由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豫湘桂战役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所以答案选择D。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 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ABC都发生在抗战前期,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C正确。其他选项中,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至今的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抗美援朝军队的名称。
15.【答案】B
【解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随后六周内对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30万人以上,这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6.【答案】D
【解析】根据邮票中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战火”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敌后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敌后抗击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方式。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B
【解析】1937年12月,日本占领了南京后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我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本题选B。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松花江”可知这是指的东北地区,跟东北地区有关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选C。
19.【答案】D
【解析】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故选D。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在这次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题文的“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体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BCD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无关,故选A。
21.【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西安事变。
(5)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2)根据“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知是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3)根据“是名少帅,是伟丈夫,青史长留兵谏事”可知是指东北少帅张学良,他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终和平解决,促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根据“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可知是指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我国同胞三十多万。
(5)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如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等。
22.【答案】(1)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
(2)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材料一中“无论日本……我方应予不抵抗”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3.【答案】(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创办黄埔学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或西安事变)。
胜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人民战争);国共两党的合作。
(4)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一是1924 年5 月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1926年的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所以又称国民革命。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中国的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4)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加强两党的合作。
24.【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2)台儿庄战役;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抗战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日本应正视历史,承认在二战中给亚洲国家带来的种种灾难;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死灰复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危害: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面对日军侵略,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3)抗战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合则两利,争则两伤;中国的发展需要日本,日本的发展也需要睦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需要倍加珍惜。
25.【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2)不怕牺牲、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惕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壮大世界和平力量,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从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全国实行工业化,急需打开国外市场,而且日本因国内工业改革急需资金,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力,发动具有经济掠夺目的的甲午中日战争。从材料二“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可知这是九一八事变。1929年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仍然以掠夺中国经济为目的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称做抗日战争。
(2)通过图二中的“二十九军”,我们可以判断出图二反映的是日本发动的七七事变。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守军在卢沟桥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情景。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两幅图体现了邓世昌和中国守军不怕牺牲、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通过图四中的时间:1937年12月,我们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
(4)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它给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启示: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一切,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是我们战胜强大敌人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法宝,目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国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