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0 08:00:36

文档简介

清远市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D D B A C B C A D B A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A D B A B D C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题,第 26 题 21 分,第 27 题 19 分,第 28 题 10 分 共 50 分)
26. (21 分)
(1)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多样性相结合,并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答出一点得 3分,共 6分)
(2)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想来源(3分);为欧洲启蒙运
动提供了反宗教神权、反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3分)。
原因:欧洲割据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发展(3分);欧洲饱受神权和王权压迫,期盼身
心解放(3分)。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强调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整合“破碎的世界”(3分)。
27.(19 分)
(1)文学特色:批判现实主义(2分)
社会原因: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
社会矛盾逐渐加深。(4分)
(2)特点:追求自由、平等、幸福,个性孤傲、倔强、狂热、浪漫、叛逆。 (2分)
风格:浪漫主义。(2分)
(3)流派:现代主义(现代派)(2分)
背景:20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等);人们陷入了怀疑、
迷茫、苦闷之中,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消极、悲观和失望
情绪。这种心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出现了现代主义。(4分)
(4)特点:时代性和多样性(多元化)。(3分)
28.(10 分)
评分标准参见下表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8—10 分 论题准确符
合题意
史实准确(提供 3个),
逻辑严密,有结论。
思路清新、表达确切,
第二等 4—7 分 论题基本符
合要求
史实基本准确(提供 2
个),逻辑较严密
有基本思路,表达较确切
第三等 0—3 分 论题不明确 只提供 1个或未能提供史
实加以论证,缺乏逻辑
基本没有对论点的表述,
缺乏条理性
(观点 2分;理由 6分,答出 1点可得 2分,答出 3点即可得 6分。结论 2分。其他言之有
理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
阐述: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各国有识之士呼吁建立一
个有效的经济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1944 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之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1947
年关贸总协定签署,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及加入世贸,推动了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
展。(6分)
战后以来的经济机制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
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分)
论题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朝统一、稳定方向发展。(2分)
阐述: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危机,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极度混乱和动荡,迫切需要有效的
国际货币秩序。1944 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
货币体系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由于美国
经济相对削弱,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导致该体系瓦解。之后形成的牙买加体系实行多样化的
汇率和国际储备货币,但汇率大幅波动以及储备货币发行缺乏约束,增加了国际金融的不稳
定。(6分)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人民币加入货币篮
子,有利于这一体系朝着公平、有序、包容、有效的方向发展。(2分)
高二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
清远市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6 28 100
100
25 2 50

1.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人生理想。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 作为人生幸福的原则,要人保持言行淳朴,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声色犬马、功
名利禄的追求,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度持中,既不纵欲,也不禁欲,以求获得
“恬愉澹泊”的幸福感。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倡导美德 D.强调理性
3.右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D.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4.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
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中国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
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存天理,灭人欲”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
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6.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 13 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
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7.汉字的演变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某字体字型由圆形变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 笔
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该字体应是
高二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





8.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
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
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 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9. 左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
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10.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 1560 年在意大利那不
勒斯创立。1601 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 32 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
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D.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
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
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
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
12.16世纪,欧洲的一场争论很快扩展为关于上帝与人类关系的新思想的传播。这一“新
思想”的核心是指
A.因信称义 B.知识即美德 C.人非工具 D.生物进化
13.176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1785 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厂,1789 年用于织布厂,1793
年用于毛纺厂。由此可知
A.蒸汽机技术得到不断改进 B.新动力技术逐渐得到认可
C.工业革命基本上已经完成 D.英国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 28 70. 69 0 14. 03
元代 17. 23 61. 13 0. 33 21. 28
明代 57. 21 29. 84 0. 24 12. 71
清代 56. 67 24. 11 0. 56 18. 39
D
A B C D
高二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
14.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
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
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A.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D.创作方法有同一性
15.暑期档作为国产影片兵家必争之地,但今年的暑假华语电影终于崛起了一次,《战狼 2》
刷新了华语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下列有关电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B.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
C.卓别林成为有声电影中的主角 D.默片时代的电影多为悲剧电影
16.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
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
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该思想后发展为
A.中体西用 B.西体中用
C.中西并用 D.西学为体
17.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
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时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
变革的原因是
A.他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
B.他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
C.他认为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D.他认定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18.右图反映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发展情况。对图
片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邓小平个人思想的不断发展
B.体现了新时期理论成果的内在一致性
C.新时期理论的核心均是党的建设问题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科学发展
19.针对“文艺家职责”问题的讨论,1982 年《文艺报》发表社论《为开创社会主义文艺
的新局面而奋斗》。此文发表的意图在于
A.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B.确定我国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
C.批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专制 D.促进社会形成市场经济的共识
20.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
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
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这些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
A.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物理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高二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6 页)
21.1950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 1951~1955 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
企业。这一指示
A.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标志计划轻济体制形成
C.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22.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23.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
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
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表明
A.计划经济已经破产 B.市场经济正逐步形成
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 D.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发展
24.右图是 1988—2006 年我国 FDI(外商直
接投资)占 GDP 的比重情况。图中的信
息反映了我国
A.对外开放对地区的影响不同
B.积极引进与吸收外国的资本
C.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D.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断下降
25.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
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
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高二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第 26 题 21 分,第 27 题 19 分,第 28 题 10 分 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 分):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 18 世纪欧洲文化的影响(6 分)
及原因(6 分),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3 分)


27.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文学艺术也各种各样,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19 分)


——节选《儒林外史》

——节选拜伦的《给奥古斯达的诗章》

——节选《等待戈多》
高二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6 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细节描写判断其文学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有这种文学特
色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伦式英雄”具有哪些特点?这属于什么文学风格?(4 分)
(3)根据材料三、四,推测其所属文学艺术流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流派出现
的社会背景是什么?(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分)

28.(10 分)阅读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和备注,完成下列要求。
1944
1947
1976 IMF
1993

1995 “ ”
2001
2016.10
IMF SDR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规定论题
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