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PART ONE第一部分 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 科学探究 友情提醒:考点聚焦中的a、b、c分别代表初中毕业生科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1)知识性考试水平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水平(用a表示)、理解水平(用b表示)和应用水平(用c表示)。(2)技能性考试水平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模仿水平(用a表示)、独立操作水平(用b表示)和迁移水平(用c表示)。(3)体验性考试水平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参与水平(用a表示)、反应水平(用b表示)和领悟水平(用c表示)。考点一 提出科学问题[b]1.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 的观察中发现并提出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2.概述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实验现象考点二 进行猜想和假设[b]1.根据生活经验或 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通过思考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3.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 。?
4.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已有知识推测与假设考点三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c]1. 针对探究的 ,确定相关 ,列出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等,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画出相关装置图。?
2. 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
3. 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4. 理解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目的和已有条件实验原理考点四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b]1. 说明事物具有可辨识的特征和属性。
2. 能使用基本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停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进行安全操作。
3. 依据某一属性(或规则)进行有计划的观察;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进行一系列比较和测量;能针对变量的性质,采取合适的测量策略。4.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A. 选正确:选择合适 和 的刻度尺。?
B. 放正确: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刻度尺 被测物体,较厚的刻度尺还要垂直于被测物体的表面。?
C. 读正确:首先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 ,接着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然后再读出一位估计值,最后读出相应的单位。?
D. 记正确:记录的测量结果要包括数值和单位。
(2)量筒的使用方法
A. 选正确: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量筒。
B. 放正确:放在 桌面上。?
C. 读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 ?保持相平。?
D. 记正确:记录的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量程分度值紧靠垂直水平最低处(3)温度计的使用
A. 选正确: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
B. 放正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 读正确: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体温计除外),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保持相平。
D. 记正确:记录的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
5.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考点五 解释、检验与评价[b或c]1. 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2. 区别与预测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3. 对探究过程和证据获取方式、方法、过程作出合理评价,能说明反常结果和证据的不可靠,或解释证据是否充分支持结论。
4. 对观察和测量的精确性作出评价,能提出增加证据可靠性的相关探究的具体改进建议。
5. 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的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考点六 表达与交流[b或c]1. 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观察到的事物作出有条理的、科学性的概述。
2. 运用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公式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 理解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探究一 科学探究所需的基本技能例1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
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
记下总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 (选填“甲”或“乙”)。?
(2)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比较大的是 (选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1所示,则这个小石块的体积是 厘米3。?甲乙20例2 如图1-2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
图1-2AB探究二 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及能力目标例3 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对科学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提高精度,有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下列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是 ( )
A. 在探究“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电流值
B. 在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改变液体种类,测量对应的值
C. 在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更换电阻丝,测量对应电流
D. 在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D例4 [2018·温州模拟]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切片,他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他发现镜头有个污点,便用消毒过的卫生纸擦拭镜头
B. 他想进一步观察镜头中的某个细胞,换到高倍镜后,重新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头后再对焦
C. 换成高倍物镜后,他觉得光线太暗,然后移动显微镜方向寻找好的光线
D. 观察结束后,他将物镜移到两旁,并将镜筒降到最低处D例5 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例6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开展了“让纸飞机飞得更远”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考虑了影响纸飞机飞行距离大小的相关因素,比如:
甲同学认为:纸飞机所处的环境条件(风向、风速、风力等)是关键。
乙同学认为:纸飞机的形状最重要。
丙同学认为:纸飞机的质量对飞行距离的影响很大。
丁同学认为:飞行前,对机头哈口气可以大大提高飞行距离(如图1-3所示)。
(1)除了以上几个同学的观点,你认为纸飞机飞行距离还可能跟 有关。?
(2)纸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主要受到 (填力的名称)的作用。?
(3)如果正如丁同学所言,“哈气”能提高纸飞机飞行的距离,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 ? ? ? ? ? ? ? ? ? ? ? ? ? ? ? ? 。飞行高度(或速度,或角度等)重力、阻力利用水蒸气液化,增大纸飞机机头的质量,使飞机重心前移,更利于飞行例7 利用如图1-4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用两根细绳将小球悬挂起来,拉起小球,当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改变角度θ的大小,重复实验。
图1-4
(1)利用图中两根细绳悬挂小球,而不用一根细绳,其好处是 。?
(2)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
(3)利用上述实验,同时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
[点拨] 注意分析被控制的量和被改变的量。便于控制小球的撞击方向(或便于撞准木块等)速度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解析】 (1)若用一根细绳,小球的摆动方向会不稳定,利用题图中两根细绳悬挂小球,便于控制小球的撞击方向,便于碰准木块。(2)实验中小球摆动的角度不同,撞击木块时的速度不同,所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细绳与竖直方向成的θ角不同,则小球下落的高度不同,通过对木块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断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所以该实验还可以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例8 大豆种子具有2片子叶,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小明认为:大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
【实验设计】不做处理,平铺在B培养皿中种子萌发的数量【问题交流】
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明发现A、B两组种子大部分都萌发且萌发率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大豆种子子叶的完整程度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小红认为该实验还不足以支持小明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的实验方案。[点拨]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例9 幼苗的出土率是否与种子种植的深度有关?为研究这一问题,小科展开了相关的探究:
将相似的120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在相同的沙土中按不同深度种植,放置在相同且适宜萌发和生长的条件下。连续观察15天,发现只有三组幼苗先后出土,如图1-5所示。在第15天对所有幼苗进一步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绿豆种子种植深度超过11 cm后,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幼苗的出土率将会 ,根本原因是: 。?
(2)第15天,取甲、乙、丙、丁四组幼苗各10棵,分别测定各组有机物总含量,则 的有机物含量最高。?下降子叶中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幼苗出土所需甲组【解析】由表格中出土幼苗数量与种植深度的关系可以发现,超过11 cm,出土幼苗数量随着种植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出土后的幼苗进行光合作用贮存了大量有机物。例10 [2018·义乌模拟]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提出问题1】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1】小红同学设计如图1-6所示装置(铁架台略去),实验在27 ℃,101 kPa下进行,步骤如下:
①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该样品2 g,放入A中试管内,向B集气瓶中倒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至瓶颈处;
③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打开活塞,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塞。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20 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步骤①和②之间,还缺少一实验步骤,该实验步骤是 。?
(2)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填“有”或“没有”)。
【提出问题2】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2】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小亮设计了如图1-7所示的实验流程。
图1-7
(3)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检查装置气密性没有大于【实验反思】
(4)通过本题,你学会了定量测定变质样品中某成分的含量,以及除杂提纯物质。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探究过程中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填数字序号)。?
①选择试剂种类 ②确定试剂用量 ③试剂产地
④实验装置与步骤的设计 ⑤实验安全环保
⑥测量中减少误差①②④⑤⑥高效课时训练(一) 科学探究
一、选择题
1.[2016·绍兴] 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中变量控制不合理的是 ( )
图K1-1
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验证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时,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 )
A.小宇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
B.小琪同学猜想CuCl2溶液呈酸性并测定
C.小寒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
D.小梁同学认为试剂变质,更换后再实验
3.[2016·宁波] 图K1-2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图K1-2
?
二、填空题
4.[2018·温州] 2017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健康人的生理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的节律,又称为生物钟。图K1-3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特点。
图K1-3
(1)上午6:30左右,心脏活动加强,这会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 ,导致人体血压快速升高。?
(2)晚上10:30左右,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了小肠的 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再进食。?
(3)科学家研究生物钟时有如下发现:
①改变仓鼠的进食时间,能轻易改变仓鼠的生物钟。
②改变仓鼠的饮食习惯,破坏其生物钟,仓鼠更容易患脂肪肝。
③去除仓鼠一个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基因后,仓鼠生物钟被破坏。
某同学基于上述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可多选)。?
A.鼠类的生物钟可能最复杂
B.单细胞生物可能不存在生物钟
C.生物钟可能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D.有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生物钟被改变有关
E.生物钟一旦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可能很难恢复
三、实验探究题
5.为证明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K1-4所示的实验操作:根据图示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酸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 。?
图K1-4
为探究影响酸碱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 g溶质质量分数为5%、10%、15%、20%、25%的盐酸,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 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
A
B
C
D
E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反应后溶液温度
24 ℃
34 ℃
46 ℃
54 ℃
54 ℃
[实验结论] 影响酸碱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是 。?
[交流反思] 反应后,烧杯内溶液pH最小的是 (填烧杯编号)。?
6.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同学们设计了如图K1-5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图K1-5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
(4)有同学提出,从简化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图K1-5中装置可进行改进,去掉A、B、C装置,余下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其实验操作是:将气体通入装置,加热前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请你将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图K1-6
7.某小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重力两个因素是否有关”,设计了如图K1-6所示的装置,在水平放置的台式测力计上放一张质量不计的白纸,再在白纸上放金属盒,金属盒右边连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边用手拉白纸。
(1)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读数时的要求是 。?
A.白纸、金属盒都必须匀速运动
B.白纸必须匀速运动,要等金属盒停止运动
C.白纸运动可以不匀速,要等金属盒停止运动
D.白纸、金属盒都必须停止运动
(2)探究小组进行了3次实验,记录如下:请根据探究记录回答: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金属盒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1
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5
5
2
2
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3
5
1.2
3
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的示数为5 N,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5
7
2
①根据 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②要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的结论,应对比步骤 。?
③该实验探究的结论是: 。?
8.[2016·金华]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如图K1-7(一)是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图(二)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为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请从图 (三)中选取 (填序号)与图(一)中a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
图K1-7
(2)在连接图(一)中b和d时,使d较易插入b中的措施是 。?
★自主招生
9.人从灯下经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对比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灯的功率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二: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三: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图K1-8
实验方法:如图K1-8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灯的功率和灯到屏的距离,分析相关数据,寻找规律。
具体实验如下:
步骤一:在屏两侧距屏1米处各点亮一盏25瓦的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
步骤二:将右侧25瓦的灯换成40瓦的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
步骤三:保持左侧25瓦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瓦的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
步骤四:将右侧的灯依次换成60瓦、100瓦、250瓦,重复步骤三。实验结果如下:
灯的功
率/瓦
灯功率的
平方数/瓦2
屏上影子离
灯距离/米
屏上影子离灯
距离的平方数/米2
25
625
1
1
40
1600
1.26
1.6
60
3600
1.55
2.4
100
10000
2
4
250
62500
3.16
10
(1)步骤一、二的结果,可以支持哪个猜想? 。?
(2)现有一盏200瓦的灯,放在屏右侧距离屏 米处,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会与左侧25瓦灯的影子“浓淡程度”相同。(结果精确到0.01)?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灯的功率”和“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哪个因素对影子“浓淡程度”影响更大?判断并说明理由。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 ①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②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作供氧剂。
[提出猜想] 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1)取适量的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产生气泡,证明猜想 不成立。?
(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反应的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产生 。?
(3)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溶液中滴加 ,观察到 ,证明生成物中有NaOH;同时证明猜想 成立。?
(4)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继续探究] 过氧化钠为什么能作供氧剂?大家讨论认为可能是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有关,于是设计如图K1-9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
图K1-9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CO2从a 口处通入装置内,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b口处
木条复燃
②取出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生成物于试管中,往试管内滴加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比较] 与我们所学过的用KClO3或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相比,常选用过氧化钠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的主要理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的氯化铜溶液中含有氢元素,推测生成氢气不违反质量守恒定律,故A有价值;根据金属铝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由于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因此,猜想氯化铜溶液呈酸性有其道理,故B有价值;氨气由氮、氢元素组成,反应前各物质中都不含氮元素,猜想气体是氨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没有价值;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可能是试剂变质,可更换变质的试剂重做实验,故D有价值。
3.D
4.(1)动脉 (2)消化和吸收 (3)CD
5.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物的浓度 E
6.(1)Ca(OH)2+CO2CaCO3↓+H2O
(2)C+CuOCu+CO↑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4)然后加热,再观察黑色粉末是否变成红色
[解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氢氧化钠的作用是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可以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1)C
(2)①二力平衡 ②1、3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重力无关
[解析] (2)①在实验中拉动白纸运动时,金属盒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金属盒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②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是否有关,应控制压力相同,重力不同,故应对比步骤1、3。
8.(1)B (2)将伸入橡皮管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
9.(1)猜想一
(2)2.83
(3)影子离灯距离的影响较大。当影子离灯的距离成倍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
[解析] (1)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由于灯泡的功率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浓淡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影子的浓淡程度与灯的功率有关,可以验证猜想一。
(2)根据表格中是数据,灯的功率、功率的平方、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及距离的平方都在变大,灯的功率变化倍数等于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平方数的变化倍数,则换200 W的灯泡时,为100 W的2倍,则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也应为100 W的2倍,应为 4 m2×2=8 m2,所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应为8 m≈2.83 m。
(3)由以上分析可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成倍数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所以可得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对影子浓淡程度的影响较大。
10.(1)A
(2)氧气
(3)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B
(4)2Na2O2+2H2O4NaOH+O2↑
[实验结论] 2CO2+2Na2O22Na2CO3+O2↑
[交流比较]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