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强化训练(一)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愚生二十五年矣。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居__五__年__间__未__曾__衣__袖__文__章__谒__人__求__知__必__待__其__恐__不__得__识__其__面__恐__不__得__读__其__书__然__后__乃__出。
(节选自李商隐《上崔华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居五年间”总体交代时间范围,断开;“未曾衣袖文章”“谒人”两个事件断开;“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并列事件,断开。
答案 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必待其/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然后乃出。
2.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与________合称“小李杜”。
解析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及作者。
答案 杜牧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关于“为文”的观点。
答:
解析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概括“不必追随前人,力求独创”“要直抒胸臆,不回避时代世道”。
答案 不必追随前人,力求独创;要直抒胸臆,不回避时代世道。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小孩子的眼色、全然黑沉沉的屋子、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等都是在象征的意义上显示了它们独特的历史的内涵。
B.《三国演义》中曹操求贤若渴,曾招降过许多人才,董卓属下的陈琳便是其中之一。陈琳在檄文中痛骂过曹操,曹操却不念旧恶,而是收为己用。
C.《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上孤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赞扬了他决不认输的硬汉精神。
D.《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她的行踪描绘了荣宁二府的富丽堂皇,也通过她的眼睛描写了她见到的贾母、王熙凤、元春四姐妹、贾宝玉等人物。
E.《边城》中,沈从文写吊脚楼的风情、龙舟比赛的场景、男女情歌的咏唱。那里,生命以自然的方式存在着,没有剧烈的冲突,只有淡淡的孤寂和忧伤。
解析 B项,陈琳是袁绍的属下;D项,没有见到元春。
答案 BD
5.简答题。
(1)《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作者表现了“情解石榴裙”的香菱之呆,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也有“呆气”流露,请结合这两回的内容简析香菱之“呆”的内涵。
答:
(2)《故乡》中,“我”与闰土之间的“厚障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答出三次拜访见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此题注意根据原文内容分析。
答案 (1)①心性单纯,香菱斗草时把游戏当真的孩子气,情解石榴裙时对宝玉无男女之防的纯真;②执着追求,香菱学诗时,不因前两次的失败而放弃,终于在梦中作出了精妙的诗句。(2)①闰土称“我”为“老爷”,说明两人之间有了不能逾越的阶级差别;②闰土要了香炉和烛台,说明两人在关于世界和人生方面有着思想认识上的不同。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回答6~8题。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定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否则,就如画谱之有“芥子园”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
(节选自陈从周《说园》,有删改)
6.请具体解释加点词“消息”在文中的含意。
答:
解析 此题考查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文中的句子“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概括。
答案 “消息”指造园的关键(奥妙、原则、方法、规律)。具体而言,是指万顷之园紧凑不觉其大,数亩之园宽绰不觉局促的缩地扩基之妙;是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要谛。
7.作者认为“芥子园”画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 根据文中的句子“造园有法而无定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概括第一点;根据“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概括第二点。
答案 有定式,少变化,没有独到之处。
8.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造园者?请结合材料探究。
答:
解析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造园有法而无定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概括第一点;根据“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概括第二点;根据“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概括第三点。
答案 ①要懂得造园规律,不能死守定式;②要注意了解园的大与小、静观与动观,郊园与市园的差别,因地制宜,学会借景;③善于从造园实例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
附加题强化训练(三)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至__长__韵__大__篇__动__数__百__千__言__而__顺__适__惬__当__句__句__如__一__无__争__张__牵__强__之__态__此__岂__捻__断__吟__须__悲__鸣__口__吻__者__所__能__至__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 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
2.乐天是唐代诗人________,他与诗人________共同推动了“________运动”。(3分)
答案 白居易 元稹 新乐府
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推崇乐天的原因。(2分)
答:
答案 因为乐天的作品精致曲尽,所在允满,自然顺适。(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打算放下那些新鲜农产品就走,没想到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被热情挽留并参加大观园盛会,她搜寻些话儿说,胡诌的故事竟引得宝玉信以为真。
B.《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受崇拜的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体格完美,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和老人形成映衬。而老人对与黑人扳手比赛的追忆,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
C.《茶馆》这部话剧,作者没有过于追究那些社会渣滓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他把矛盾焦点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D.《三国演义》中刘备不愿暂弃百姓先行,导致行军缓慢,被曹军追上。乱军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成功突围救回阿斗,刘备赞谓“子龙一身都是胆”,并掷阿斗于地。
E.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但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便更觉自负。
解析 B.“狄马吉奥‘体格完美’”不准确,他的身体有缺陷;D.刘备对“子龙一身都是胆”的赞誉是在汉中之战的时候。
答案 BD
5.简答题(10分)
(1)下面这首词选自《红楼梦》,为怀人之作。根据原著内容,说说词作中的“风波”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下阕的最后两句的?(5分)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像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答:
答案 “风波”指的是抄检大观园后抱病在身的晴雯受人谗言被王夫人无端赶出贾府。最后两句说的是:贾宝玉添加衣物时,看到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睹物思人,伤感之情、怀念之意不能自已。
(2)阅读《边城》中的两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①到了柳荫下时,老船夫想把空气缓和下来,指着河上游的那座新碾坊说:“二老,听人说那碾坊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来守碾子,行不行?”
②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第①段文字老船夫的话有何用意?第②段文字中“看不见的缺口”是什么?
答:
答案 ①二老认为大老的死和老船夫有关,老船夫和二老见面时想和他开句玩笑,缓和一下气氛。通过这个询问亲自试探一下,想明确知道二老对于婚事的打算。
②这个“看不见的缺口”指的是:天保赌气下滩被淹死,船总和傩送认为这件事与老船夫和翠翠有关,是老船夫的责任。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6~8题。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节选自《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6.请根据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文章两处画线句子中加点字“文”“质”“象”“意”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文:审美性、装饰性。质:实用性、功能性。象:汉代篆书。意:审美追求。
7.阅读全文,根据文本信息,推断秦代篆书所体现的审美主张。(6分)
答:
答案 ①讲究实用;②崇尚简单;③反对修饰;④强调理性。
8.统观全文,简要概括汉代篆书包含的文化精神,以及这种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答:
答案 文化精神:①浪漫主义和理性精神相辅相成。②既讲实用也讲审美。
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②楚汉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附加题强化训练(二)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按《项氏家说》:“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辩亡》,皆赋体也。”洵识曲听真之言也。孙曰:“《醉翁亭记》《赤__壁__赋》自__是__千__古__绝__作__即__废__记__赋__法__何__伤__且__体__从__何__起__长__卿__《子虚》已__乖__屈__宋__苏__李__五__言__宁__规__四《诗》《屈原传》不__类__序__乎__《货殖传》不__类__志__乎?《扬子云赞》非传乎?《昔昔盐》非排律乎?”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解析 本段话中,“是千古绝作”,是判断句,后面可以断开。“何伤”“何起”句式一致,可在“何伤”后断开。“屈宋”是屈原和宋玉,“苏李”是苏武、李陵,所以“屈宋苏李”之间应该断开。“《屈原传》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句式一致,中间可断开,那么在“《屈原传》不类序乎”前面也应断开。
答案 《醉翁亭记》《赤壁赋》自是千古绝作/即废记赋法何伤/且体从何起/长卿《子虚》已乖屈宋/苏李五言宁规四《诗》/《屈原传》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
2.“屈宋”中的“宋”指的是________,五律定型是由宋之问和________完成的。
解析 本题“屈宋”中的“宋”指的是宋玉,另外,“屈”是屈原。五律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的。“五律”指五言律诗,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
答案 宋玉 沈佺期
3.材料中“破体”的含义是
解析 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将“破体”带入具体语境中去推断,选文中列举了一些名家打破文体格式,创作了传世名篇,因此可以明确“破体”的意思是“打破文体”,即不拘泥于原有文体格式,有个人的创新。
答案 “破体”就是不拘泥于原有文体格式,有个人的创新。
【参考译文】
根据《项氏家说》:“贾谊的《过秦》、陆机的《辩亡》,全都是赋体文。”苏洵是通晓曲子听取真谛的论述啊。孙说:“《醉翁亭记》《赤壁赋》自然是千古绝作,即废弃记叙采用赋又有什么损害,况且文体又从何而来?刘长卿的《子虚》已经承袭屈原和宋玉,苏武、李陵的五言巧妙学习四言的《诗》,《屈原传》难道不像序吗?《货殖传》难道不像志吗?《扬子云赞》难道不是传吗?《昔昔盐》难道不是排律吗?”足以发现名家名篇,往往打破文体,而文体也因此气势恢弘啊。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呐喊》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小说集中每篇小说有各自的主题,又有着共同的大主题;人物既个性鲜明,又具有典型性。
B.巴金作品《家》中的大哥觉新善良懦弱,逆来顺受,奉行“作揖哲学”;觉民沉着温和,只关心个人幸福;觉慧单纯热情,决不跟旧势力妥协。
C.《边城》中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坊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D.抄检大观园时,司棋掀翻了自己的箱子并当面冲撞领头抄检的王善保家的,体现了她对封建主子及其帮凶的蔑视和自尊自重、敢于反抗的强烈个性。
E.《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和典型的个性化语言入木三分地塑造了著名的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葛朗台。
解析 A项“《呐喊》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了‘狂人’的心理活动”说法错误,“日记体”只是《狂人日记》。D项掀翻自己箱子的是晴雯不是司棋。
答案 AD
5.简答题
(1)琴为什么一心要到觉民、觉慧他们就读的“外专”去读书?
答:
解析 作答时可以从琴的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考虑。从原著看,琴所在的女中教的不过是封建的文章,外文也教得粗浅,而觉慧他们的学校却是先进的、积极的,还有外国教员。
答案 (1)因为他们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教员都比琴自己的学校开放,因为男女同学有冲击封建秩序的作用,那里有自己的心上人——觉民。
(2)《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与三次端午节关系紧密,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 作答这个题目,必须对名著《边城》有整体的把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名著中的重要情节及涉及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沈从文的《边城》共写了三次端午节,都与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对傩送情窦初开。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然而经过了这三个端午节,这段朦胧的爱还没真正地掀开那层薄薄的纱。后又有人替大老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边城》由三个端午节事件贯穿始终,“端午”成为这篇小说发展的一条主要时间线索。
答案 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老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6~8题。
中国版“美食剧”《深夜食堂》因“不接地气”口碑和收视都离预期差距太大,可日版却细腻得让人感动,因为是生活的浓缩。
“不接地气”就是远离生活,就是不合生活逻辑。真正耳目一新的作品并不远离生活,从不脱离生活轨道。电影《大话西游》是无厘头的典范之作,但爱情的成全、取经的责任、闪光的人性等都是生活的写实,都接地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电视剧《白鹿原》里的热气腾腾的美食无不让人垂涎三尺。生活才是影视作品最好的剧本。
即便历史正剧,也是对过去生活的还原;仙侠、玄幻剧里的爱情也是现实爱情的深加工;穿越剧只是利用了时空差和时代语境的冲突,那些穿越回去的角色终究要融入当时的生活。生活就像万有引力,影视作品都要被生活的引力牵着走。
中国版《深夜食堂》给我们提了个醒:口碑神作才值得翻拍,要想有突破,就得下真功夫。翻拍要借壳还魂,要么换汤不换药,要么换药不换汤,要么汤药都换掉。总之,翻拍要符合目标观众的生活逻辑。
相对于国外影视人来说,国内影视人非常幸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彩的中国故事、多元的地域风情等,无论是翻拍,还是原创,都有可以依托的生活元素。
6.“接地气”的影视作品有哪些特点?
答:
解析 要从题干中明确问题指向,然后到文本中圈出能体现“接地气”的影视作品特点的相关内容,尤其要关注总结性的语言,如第2段“‘不接地气’就是远离生活,就是不合生活逻辑”“真正耳目一新的作品并不远离生活,从不脱离生活轨道”;第3段“即便历史正剧,也是对过去生活的还原”;第4段“目标观众的生活逻辑”等。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主题紧贴生活,符合生活逻辑;角色、主要元素还原(再现)生活;作品的设计符合观众的生活逻辑。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言外之意。
答:
答案 含义:生活制约、影响着万事万物,包括影视作品;无论何种形式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影视作品决不是好作品。言外之意:包含了作者对当前某些影视作品的忧虑和不满;也给中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指出了一条根本性的出路。
8.国内的影视人怎样才能翻拍好影视剧?
答:
解析 先通读文本,然后带着问题到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如第4段“口碑神作才值得翻拍”“翻拍要借壳还魂,要么换汤不换药,要么换药不换汤,要么汤药都换掉”“翻拍要符合目标观众的生活逻辑”;第5段“无论是翻拍,还是原创,都有可以依托的生活元素”,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寻找口碑神作,形式内容共美,符合生活逻辑,用好中国元素。
附加题强化训练(四)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之,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__之__吴__融__韩__偓__俳__优__之__词__号__为__格__卑__则__有__间__矣__若__收__敛__其__词__而__少__加__含__蓄__其__意__味__岂__复__可__及__也。苏端明子瞻喜之,良有由然。
(节选自张戒《岁寒堂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 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2.“白少傅”是指__________,“陶阮”指陶渊明和________。(2分)
答案 白居易 阮籍
3.作者对白少傅的诗格有哪些评价?请概括回答。(3分)
答:
答案 白少傅的诗格卑陋,原因在于词烦意尽,但诗格高于俳优之后。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魏军进攻绵竹,后主刘禅慌忙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抗拒魏兵,诸葛瞻父子拼死力战,双双战死,刘禅投降钟会,西蜀灭亡。
B.欧也妮生日当天夜里,各有各的心事:查理在想父亲打发他来的目的,欧也妮第一次梦见了爱情,拿侬在想金色的睡衣,葛朗台太太感受到丈夫内心的翻腾。
C.《老人与海》中援引了基督受难的不少细节,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视作基督的化身,其目的在于隐喻人生是受难的过程。
D.常四爷初次出场时,雄赳赳地提着鸟笼;第二次出场时,拎着两只鸡,祝贺茶馆重新开张;第三次,提着小筐,特地买来纸钱祭奠自己。
E.《呐喊》中的《兔和猫》《鸭的喜剧》两篇作品,散文化色彩较浓,且有别于鲁迅冷峻凝重的一贯风格,充满温情。
解析 A项“魏兵”应为“邓艾”;D项纸钱是捡来的。
答案 AD
5.简答题。(10分)
(1)凤姐和探春都有理家之才,但两人行事迥异,请比较概括。(6分)
答:
答案 二人有许多不同。①二人都有锋芒,使人不得不遵从。但探春公正,公正之中有温暖,而凤姐冷酷,冷酷背后有杀机。探春威信背后是人们对她的敬畏,凤姐权威背后是人们对她的恐惧。探春得到的是众人对她才能的欣赏,凤姐得到的是众人对她手段的怨恨。②二人同样大权在握,但探春不专权,凤姐恃机弄权。凤姐动辄酷刑,打脸,探春几乎不用暴力手段;凤姐徇私,放高利贷;探春不徇私情,先正己再正人。
(2)下面这段话中“你所遭遇的不幸”指什么?“惩凶的方策”又指什么?(4分)
国王 雷欧提斯,我必须跟你详细谈谈关于你所遭遇的不幸,你不能拒绝我这一权利……那你必须答应,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们开诚合作,定出一个惩凶的方策来。
答:
答案 “遭遇不幸”指的是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刺死。
“惩凶的方案”指的是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赛剑术趁机复仇;雷欧提斯主动提出在自己的剑上涂抹了致命药油;为预防失败,克劳狄斯另外还准备了给哈姆莱特喝的毒酒。(答出任两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回答6~8题。
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以才学为诗可能是一病,而以才学读诗,也同样是一病呢?
(节选自程千帆《宋诗精选·前言》)
6.对于“以文字为诗”,作者有哪些看法?(6分)
答:
答案 诗的散文化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形象性;诗歌中的散文化议论有助于突出抒情主题;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宋诗的特色。
7.文中举陶诗用典之例有何作用?(6分)
答:
答案 证明了典故用得好也就等同于创作了;可以避免作品风格繁冗以才学为诗的毛病。
8.结合上文,“以才学读诗”应如何理解?(3分)
答:
答案 读诗时忙着寻找其中的典故以了解其来处;显示自己高层次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