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临潼县境内,现已成为陕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鸿门宴相关的成语是( )
A. 破釜沉舟 B.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 四面楚歌 D. 三顾茅庐
2.“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
A. 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 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 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 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
A. 黄帝 B. 禹 C. 秦孝公 D. 秦始皇
4.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之中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你知道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什么吗( )
A. 大秦 B. 西域 C. 安息 D. 新疆
5.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②起义军一直达到咸阳附近
③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④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中医中药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为中医药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张仲景生活在(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7.标志着秦朝灭亡的事件是( )
A. 巨鹿之战 B. 秦二世自杀 C. 刘邦攻占咸阳 D. 陈胜、吴广在陈建立政权
8.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 秦→西汉 B. 西汉→秦 C. 夏朝→商朝 D. 商朝→西周
9.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
A. 汉武帝以后 B. 汉文帝以后 C. 汉景帝以后 D. 汉明帝以后
10.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A.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 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11.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 严刑峻法 B. 重视农业发展 C. 优先发展商业 D. 休养生息
12.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C. 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 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13.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精彩讲述了《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董生对策》,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 )
A. 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主父偃、“推恩令” D. 主父偃、削藩
14.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历同学设计了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简图如下,图中空格应填( )
A. 欧洲 B. 中亚 C. 西亚 D. 阿拉伯半岛
15.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盛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16.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的人是( )
A. 孔子 B. 汉武帝 C. 主父偃 D. 董仲舒
1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
A. 佛教的传入 B. 张骞出使西域
C. 西汉诸侯把封地分给其子弟 D. 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旅
18.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动者,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归纳在列传中,他是( )
A. 蚩尤 B. 陈胜 C. 项羽 D. 刘邦
19.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
B. 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C. 秦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 秦的暴政
20.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场农民大起义 B. 历时9个月被镇压
C. 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 D. 深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冶铁等技术相继传到西方;西方的葡萄、芝麻、胡萝卜以及杂技、印度的佛教等纷纷传人中国。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观察“丝绸之路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3)你认为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商人会遇到哪些困难?
(4)根据材料二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5)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西汉时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著名的关口——玉门关遗址(见图)
材料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摘自新华网
(1)西汉时把材料一中“玉门关”以西地区称作,该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公元前年,管辖这一地区的机构叫(机构名称)。
(2)汉武帝派向西出使形成了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城市)。
(3)你认为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现实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回答: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鸿门宴”,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秦亡,项羽进军关中,驻扎鸿门,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谋士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后来,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汉王刘邦。项庄被刘邦收买的项伯挡住,无法下手,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鸿门,这个故事称为鸿门宴,与此有关的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答案为B。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秦朝时期实行暴政。农民的徭役、兵役十分沉重,秦始皇横征暴敛,大兴土木。阿房宫的修建就是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的有力证据。其暴政导致人民的反抗,最终秦亡。故本题答案选A。
3.【答案】D
【解析】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他自称始皇帝。
4.【答案】B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此题选择答案B。
5.【答案】C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以③错误,①②④的说法均正确,故选C。
6.【答案】D
【解析】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
7.【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故选C。
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的统一。“传二世,楚汉争”指的是秦朝二世而亡,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高祖兴,汉业建”指楚汉之争,刘邦取胜,西汉建立,刘邦即汉高祖。因此,材料中包含的朝代顺序是秦→西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答案】C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王国问题彻底解决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不能在马上治天下,要对百姓采取怀柔政策,休养生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征战,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人民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答案】A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所以答案选A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文材料所说的“董生”指的是董仲舒。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故选B。
14.【答案】A
【解析】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中,秦朝没有繁荣盛世局面出现,汉朝的繁荣盛世局面是文帝和景帝时期开创的“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出现最早的治世局面,A项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开创的,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康乾盛世出自于清朝的康熙和乾隆;BCD项均在文景之治之后,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的人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壁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汉武帝,有几名侍卫维护,画面左侧,张骞正在向汉武帝跪拜辞行,汉武帝殷切的注视着马前方的张骞,左手举起,以示送别。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故选B。
18.【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动者,又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归纳在列传中的人物。B项符合题意;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蚩尤、项羽、刘邦都是最高统治者,归纳在本纪中,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9.【答案】D
【解析】秦朝末年,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秦朝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在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的性质和地位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时间前后历时9个月;结果是被东汉统治者镇压;意义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通过起义被镇压可知,黄巾起义并没有推翻东汉统治;ABD表述正确,故选C。
21.【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2)起点:长安 终点:大秦。
(3)路途遥远;环境险恶;语言障碍等。
(4)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5)设置了西域都护。
【解析】(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故本图所示为张骞出使西域;第二幅图为丝绸之路的开通。
(2)仔细观察“丝绸之路”图,可以看出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图中大秦即为古代罗马。故起点为长安,终点为大秦。
(3)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欧洲,经过众多国家,其中困难众多,如路途遥远,环境险恶,语言障碍等等。
(4)依据材料二中,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故其意义为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5)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22.【答案】(1)秦始皇。颁布“焚书令”。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1)材料一的意思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后来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了焚书坑儒。
(2)由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灭百家,独尊儒术,又由“董仲舒”可知材料二主要阐述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通过前面材料的分析,我们知道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和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23.【答案】(1)西域;60年;西域都护。
(2)张骞;长安。
(3)有利于我国加强与周边及西亚等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等等。
【解析】(1)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
(2)汉武帝为了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而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
(3)因为丝绸之路在今天仍然是中西交往的重要交通通道;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说丝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有利于我国加强与周边及西亚等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等。
24.【答案】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百废待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导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所以这里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和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役,与民休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等等。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了,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25.【答案】(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汉建立之初,“民无盖藏”说明老百姓很贫困;“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是说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两位皇帝都把农业作为天下之根本,说明文帝和景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他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通过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局面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社会局面是封建社会出现的繁荣稳定局面,所以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4)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几十年,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因为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其具体体现是: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