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碑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恢hóng()如;qì()如诉
luò()yì()不绝
2、把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2)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3)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4)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5)泉水如泣如诉。()
3、下列句子中意思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1)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漂亮外观。
(2)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和碑文,从而学习书法技巧。
(3)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寻找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
二、课文阅读,回答问题。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者:刘成章)
阅读题: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南泥湾之前和之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有什么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对某一事或某一物的认识过程,或许类似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过程,请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宏;泣;络绎
2、(1)设问(2)拟人(3)比拟(4)排比(5)拟人
3、(3)
二、1、因为很多很多的英雄儿女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都倒在了血泊里,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意思相符即可)
2、作者以前认为纪念碑是用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后来认识到碑是由几千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构筑的(或它记载了我国人民斗争历史;是无数先烈生命的象征等)。
3、示例一:父母每天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爱。那天看到了妈妈专门为我写的成长小记,那一份牵挂、喜悦与满足,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爱的无私和伟大。
示例二:我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听编钟演奏,只觉得奏出的声音很美。读了有关编钟的书后,知道编钟有两干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而自豪。
1读碑 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都倒在血泊里了!
1、按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造__________都
2、文中画“_________”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
A、疑问、反问、疑问
B、疑问、设问、反问
C、设问、疑问、反问
D、反问、设问、反问
3、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拓展。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嚎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风雪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队伍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的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我……”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混沌___________踉跄___________
2、文中进行了人物的刻画,请写出本文描写将军时用了哪些方法,并各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是小说开头埋下的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与它相照应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着重刻画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发现创新。
读了《丰碑》一文后,你认为我们今天还有向红军学习的必要吗?我们应主要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同样有许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干部,试举出两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各自的先进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缔;竟
2、C
3、本段写出了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4、提示:这句话的回答,要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作者生活阅历的增加。他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1、hún;liàng
2、(1)行动描写。如“他不时被风雪呛得咳嗽着。”
(2)语言描写。如“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3)神态描写。如: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
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4、提示:舍己为人,一心为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启示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如:面对困难、压力等。
三、有向红军学习的必要。主要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
如: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治沙治穷身患绝症;孔繁森改造西藏阿里地区光荣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