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5 17: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
选择题
1.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下列措施不属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是( )
A.削减农业税 B.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D.减少农业投资
3. 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5. 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6.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7.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
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9.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了冷战的原因,所谓冷战,是指除了武力之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因此排除③。
2.D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1953年--1964年期间担任苏联领导人,他担任苏联领导人期间进行了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4.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改革的内容。首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时间“1986年至1988年”,在此期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推行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反而使苏联在8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故答案选:C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立。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名称判断是东欧国家,根据国家名称更改时间判断表格反映了东欧剧变。
6.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个超级大国垮了”指1991年底苏联解体,“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指美国被削弱,“被削弱”的“超级大国”是美国.故选C
7.B 解析:材料中显示大量土地撂荒,结合时间 1978 年可知这是人民公社的不利影响,故安徽省委要借地给农民,但要注意用的是借地,而不是改革,因此 D 项不正确。这项政策明显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故 B 正确。安徽省只是借地给农民,并未改变所有制,故 A 错误,但这种方式还不足以完全满足群众的要求,故 C 错误。
9.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应是1997-2003年,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都不是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以排除;故选D.
10.B 解析: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A项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C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D项错误.故选B.
二、材料题
(1)经济、政治方面。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