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各章节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各章节习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2-17 09: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只表示分子的个数 B.热化学方程式中只需标明生成物的状态
C.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 l )+O2( g ) = SO2( g ) ΔH =-293.23kJ/mol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s)+O2( g ) = SO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93.23kJ/mol
B.S( g )+O2( g ) = SO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3.23kJ/mol
C.1mol SO2的键能的总和小于1mol硫和1mol氧气的键能之和
D.1mol SO2的键能的总和大于1mol硫和1mol氧气的键能之和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
C.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质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5.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放热最少的是( )
A.2A ( l ) + B ( l ) = 2C ( g ) ΔH1 B.2A ( g ) + B ( g ) = 2C ( g ) ΔH2
C.2A ( g ) + B ( g ) = 2C ( l ) ΔH3 D.2A ( l ) + B ( l ) = 2C ( l ) ΔH4
6.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
A.分子个数 B.原子个数 C.物质的质量 D.物质的量
7.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32g硫分别在纯氧中和空气中完全燃烧,令前者热效应为
ΔH1,后者热效应为ΔH2,则关于ΔH1和ΔH2的相对大小正确的是( )
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判断
8.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SO2 + O2 2SO3 ΔH =-196.6 kJ/mol
B.H2(g)+O2(g)= H2O( l ) ΔH =-285.8 kJ/mol
C.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ΔH =+571.6 kJ/mol
D.C(s)+ O2 ( g ) = CO2(g) ΔH =+393.5 kJ/mol
9.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O ( g ) = H2 ( g ) + O2 ( g ) ΔH = +242 kJ/mol
B.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ΔH =-484 kJ/mol
C.H2 ( g ) + O2 ( g ) = H2O ( g ) ΔH =-242 kJ/mol
D.2H2 ( g ) + O2 ( g ) = 2H2O ( g ) ΔH =+484 kJ/mol
10.有如下三个反应方程式( )
H2(g)+O2(g)=H2O(g) ΔH=a kJ/mol
H2(g)+O2(g)=H2O( l ) ΔH=b kJ/mol
2H2(g)+O2(g)=2H2O( l ) ΔH=c kJ/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a、b、c均为正值 C.a=b D.2b=c
11.含NaOH 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kJ/mol
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28.7kJ/mol
C.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kJ/mol
D.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kJ/mol
12.已知方程式2H2(g)+O2(g)=2H2O(l)ΔH1=-571.6kJ/mol,则关于方程式
2H2O(l)=2H2(g)+O2(g); ΔH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该反应的ΔH2大于零
C.该反应ΔH2=-571.6kJ/mol D.该反应与上述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13.断裂以下的物质需要能量最多的是( )
A.HCl B.HBr C.HI D.HAt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现H2→H+H的变化,要放出能量 B.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要吸收能量
C.金刚石在一定条件变成石墨要吸收能量 D.CaO和水反应过程中焓变大于0
15.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像是( )
16.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6.0 g石墨与适量的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56.7kJ 热量。

(2)3 molNO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3和NO气体,放出138kJ热量 。
17.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把0.4mol液态肼和0.8mol H2O2混合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kJ的热量(相当于25℃、101 kPa下测得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又已知H2O(l)=H2O(g)ΔH=+44kJ/mol。则16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
18.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
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9.已知:H2 ( g ) + O2 ( g ) = H2O ( g ),反应过程中能
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分别代表什么意义?a:
;b: ;c: 。
(2)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 ΔH 0(填“>”“<”或“=”)。
【能力提升】
20.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TiO2→TiCl4 Ti
已知①C(s)+O2(g)=CO2(g) ΔH=―393.5 kJ/mol ②2CO(g)+O2(g) =2CO2(g)
ΔH=―566 kJ/mol ③TiO2(s)+2Cl2(g)=TiCl4(g)+O2(g) ΔH=+141kJ/mol
则TiO2(s)+2Cl2(g) + C(s)=TiCl4(g)+ 2CO(g)的ΔH= 。反应TiCl4+2Mg=2MgCl2+Ti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 。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H2SO4和1mol 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在25℃、101 kPa,1mol S和2mol S的燃烧热相等
C.CO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能继续和O2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所以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01kPa时,1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
A.C6H12O6(s)+6O2(g) = 6CO2(g)+6H2O(l) ΔH =―akJ/mol
B.CH3CH2OH(l)+O2(g) = CH3CHO(l)+H2O(l) ΔH =―bkJ/mol
C.2CO(g)+ O2(g) =CO2(g) ΔH =―c kJ/mol
D.NH3(g)+O2(g) = NO(g)+H2O(g) ΔH =―d kJ/mol
3.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碳和二氧化碳 B.1mol碳和3mol碳 C.3mol乙炔和1mol苯 D.淀粉和纤维素
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
A.2CO (g ) + O2 (g ) = 2CO2 (g ) ΔH = ―556 kJ/mol
B.CH4 (g ) + 2O2 (g ) = CO2 (g ) + 2H2O (l ) ΔH = —890kJ/mol
C.2H2 (g ) +O2 (g ) = 2H2O(l ) ΔH =―571.6 kJ/mol
D.H2 (g ) + Cl2 (g ) = 2HCl (g) ΔH =―184.6 kJ/mol
5.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是( )
A.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类型
B.当一个反应是燃烧反应时,该燃烧反应的反应热就是燃烧热
C.燃烧热不属与反应热,反应热是在25℃、101 kPa下测定的,而燃烧反应的温度要高
D.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全部是正值
6.已知在一定条件下,CO的燃烧热为283 kJ/mol,CH4的燃烧热为890 kJ/mol,由1 mol 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为( )
A.2912 kJ B.2953 kJ C.3236 kJ D.3867 kJ
7.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8.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
890.3 kJ/mol、2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s)+O2(g)=CO(g) ΔH =―393.5 kJ/mol
B.2H2(g)+O2(g)=2H2O(l) ΔH = +571.6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 ΔH =―890.3 kJ/mol
D.C6H12O6(s) +6O2(g)=6CO2(g)+6H2O(l) ΔH =―2800 kJ/mol
9.1.5 g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3-NH—NH-CH3)完全燃烧,放出50 kJ热量,二甲基肼的燃烧热为( )
A.1000 kJ/mol B.1500 kJ/mol C.2000 kJ/mol D.3000 kJ/mol
10.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H2(g)+O2(g) = 2H2O(1) ΔH=―285.8 kJ/mol
B.2H2(g)+ O2(g) = 2H2O(1) Δ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ΔH=―571.6 kJ/mol
D.H2(g)+O2(g) = H2O(1) ΔH=―285.8 kJ/mol
11.下列能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是( )
A.太阳能 B.潮汐能 C.电池产生的电能 D.风能
1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 H2(g)+O2(g)=H2O(l) ΔH =―285kJ/mol
② H2(g)+O2(g)=H2O(g) ΔH =―241.8kJ/mol
③ C(s)+O2(g)=CO(g) ΔH =―110.4 kJ/mol
④ C(s)+ O2(g)=CO2(g) ΔH =―393.5 kJ/mol
回答下列各问: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2)C的燃烧热为 。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
(4)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3.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出241.8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94kJ,则反应H2(g)+O2(g)=H2O( l )的ΔH =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14.硝化甘油(C3H5N3O9,无色液体)分解时产物为N2、CO2、O2和液态水,它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已知20℃时,22.7g硝化甘油分解放出的热量为154kJ,则每生成1mol气体伴随放出的热量为 kJ。
【能力提升】
15.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气体。
(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
(2)已知在101 kPa时,CO的燃烧热为283 kJ/mol。相同条件下,若2 mol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mol CO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6.30倍,CH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120℃、101 kPa下,a mL由CO和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O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CO2,则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2位小数)。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mL,则a与b关系的数学表示是 。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已知H2O(g)=H2O( l ) ΔH1=―Q1 kJ/mol C2H5OH(g)=C2H5OH( l ) ΔH2=―Q2 kJ/mol
C2H5OH(g) + 3O2(g)=2CO2(g) + 3H2O(g) ΔH3=―Q3 kJ/mol
若使23g 酒精液体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Q1+Q2+Q3)kJ B.0.5(Q1+Q2+Q3)kJ C.(1.5Q1+Q2+Q3)kJ D.(1.5Q1-Q2+Q3)kJ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 +O2(g)=ZnO(s) ΔH2=―351.1 kJ/mol
Hg(l) +O2(g)=HgO(s) ΔH2=―90.7 kJ/mol
由此可知Zn(s) + HgO(s) =ZnO(s) +Hg(l) ΔH3 ,其中ΔH3的值是( )
A.―441.8 kJ/mol B.―254.6kJ/mol C.―438.9 kJ/mol D.―260.4 kJ/mol
3.已知CH4(g)+2O2(g)=CO2(g)+2H2O(l) ΔH=―Q1(1),
2H2(g)+O2(g) = 2H2O(g) ΔH=―Q2(2)2H2(g)+O2(g) = 2H2O(l) ΔH=―Q3(3)。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 : 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气体112L(标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4 Q1+ 0.5 Q3 B.4 Q1+ 0.5 Q2 C.4 Q1+ Q3 D.4 Q1+2 Q2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 + O2 (g) = 2CO2 (g); ΔH=―566 kJ/mol
CH4 (g) + 2O2 (g) = CO2 (g) + 2H2O(l); ΔH=―890 kJ/mol
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1/2O2(g) SO3(g) ΔH=―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A.196.64kJ B.小于98.32kJ C.小于196.64kJ D.大于196.64kJ
6.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40 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A.26.3kJ B.51.9kJ C.155.8kJ D.467.3kJ
7.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2(g) =CO2(g) ΔH=―393.5kJ/mol
2H2(g)+O2(g) =2H2O(g) ΔH=―483.6kJ/mol
现有炭粉和H2组成的悬浮气共0.2mol,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2 C.2︰3 D.3︰2
8.已知在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又知:
N2(g)+2O2(g)=2NO2(g) ΔH=+67.7kJ/mol
N2H4(g)+O2(g)=N2(g)+2H2O(g) ΔH=-534kJ/mol
则肼与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N2H4(g)+NO2(g)=N2(g)+2H2O(g) ΔH=+567.85kJ/mol
B.N2H4(g)+NO2(g)=N2(g)+2H2O(g) ΔH=-567.85kJ/mol
C.N2H4(g)+NO2(g)=N2(g)+2H2O(l) ΔH=+567.85kJ/mol
D.N2H4(g)+NO2(g)=N2(g)+2H2O(l) ΔH=-567.85kJ/mol
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2KNO3(s) = 2KNO2(s) +O2(g) ΔH=+58kJ/mol
C(s) +O2(g) = CO2(g) ΔH=-94kJ/mol
为提供分解1molKNO3所需的能量,理论上需完全燃烧碳( )
A.58/94mol B.58/(94×2) mol C.(58×2)/94mol D.(94×2)/58mol
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ΔH=+49.0 kJ/mol
②CH3OH(g)+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CO2(g)+2H2(g)的ΔH>-192.9 kJ/mol
11.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3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s)+3CO(g)=2Fe(s)+3CO2(g) ΔH=―24.8kJ/mol
3Fe2O3(s)+ CO(g)=2Fe3O4(s)+ CO2(g) ΔH=―47.2kJ/mol
Fe3O4(s)+CO(g)=3FeO(s)+CO2(g) ΔH= +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
12.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kJ,则反应H2(g) + O2(g) = H2O(l) 的ΔH= kJ/mol 。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
13.实验中不能直接测出石墨和氢气生成甲烷反应的反应热,但可测出甲烷,石墨,氢气燃烧的反应热:CH4(g)+2O2(g)=CO2(g)+2H2O(l)ΔH 1=-890.3kJ/mol
C(石墨)+ O2(g)= CO2(g) ΔH 2=―393.5kJ/mol
H2(g)+O2(g)=H2O(l) ΔH 3=―285.8 kJ/mol ,则由石墨生成甲烷的反应热:
C(石墨)+ 2H2(g)= CH4(g) ΔH 4= 。
【能力提升】
14.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mol、―1411.0 kJ/mol和―1366.8 kJ/mol,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 )
A.―44.2 kJ/mol B.+44.2 kJ/mol C.―330 kJ/mol D.+330 kJ/mol
15.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ΔH 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ΔH 2
③Sn(s、灰) Sn(s、白) ΔH 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 1>ΔH 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16.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
别为:P—P a kJ/mol、P—O b kJ/mol、P=O c kJ/mol、O=O d kJ/mol。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其中正确的是( )
A.(6a+5d-4c-12b)kJ/mol B.(4c+12b-6a-5d)kJ/mol
C.(4c+12b-4a-5d)kJ/mol D.(4a+5d-4c-12b)kJ/mol
17.为了提高煤热效率,同时减少煤燃烧时的环境污染,一般先将煤转化为洁净的燃料。将煤转化为水煤气是通过化学方法将煤转为洁净燃料的方法之一,主要化学反应为:C+H2O=CO+H2,C(s)、CO(g)、H2(g)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s)+ O2(g)= CO2(g) ΔH 1=―393.5 kJ/mol
H2(g)+O2(g)=H2O(g) ΔH 2=―242.0 kJ/mol
CO(g) + O2 (g) = CO2 (g) ΔH 3=-283.0kJ/mol根据盖斯定律可得下列循环图

试回答:
(1)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molCO(g)和1mol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molC(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填“多”或“少”)。
(3)请你判断ΔH 1、ΔH 2、ΔH 3、ΔH 4之间的关系式 。
(4)甲同学据此认为:“煤炭燃烧时加少量水,可以是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据此认为:“将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直接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样多。”仅从能量观点看,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 ,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是 。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现有反应4NH3+5O2=4NO+6H2O,反应速率分别用v (NH3)、v (O2)、v (NO)、v (H2O)、表示,其关系正确的是( )
A.4v (NH3)=5(O2) B.4 v(NH3)=5 v(H2O) C.4(O2)=5 v(NO) D.4 v(NH3)=5 v(NO)
2.在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 + nB pC。t秒末,A减少了1 mol,B减少了1.25 mol,C增加了0.5 mol。则m ∶ n ∶ p应为( )
A.4∶5∶2 B.2∶5∶4 C.1∶3∶2 D.3∶2∶1
3.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氨分解反应:2NH3N2+3H2。已知NH3起始浓度是2.6 mol/L,4s末为1.0 mol/L,若用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的速率,则v(NH3)应为( )
A.0. 04 mol/(L·s) B.0. 4 mol/(L·s) C. 1. 6 mol/(L·s) D.0. 8 mol/(L·s)
4.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s) 指1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 0.8 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明显
5.反应mA+nBpC,若vA=a mol/(L·s) 则用单位时间内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
A.m/pa mol/(L·s) B.pa/m mol/(L·s)   C.ma/p mol/(L·s)   D.mp/a mol/(L·s)
6.在10L 密闭容器里发生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反应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速率(X)可表示为( )
A.(NH3)=0.010 mol/(L·s) B.(O2)=0.0010 mol/(L·s)
C.(NO)=0.0010 mol/(L·s) D.(H2O)=0.045 mol/(L·s)
7.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 + Y(g)Z(g)
8.把0.6molX气体和0.4molY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
3X(g)+Y(g) nZ(g)+2W(g)。5min末生成0.2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mol/ L· min,则n的值为 ( ) A.4 B.3 C.2 D.1
9.将物质的量均为3.00mol物质A、B混合于5L
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B 2C,在反应过程中
C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右图所示:
(1)T0对应的反应速率v(正) v(逆)(用“=”、
“>”或“<”表示,下同);
(2)此反应的正反应为 热;(填“放”或“吸”)
(3)X、Y两点A物质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Y X;
(4)温度T<T0时,C%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5)若Y点的C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5%,则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量为 mol;若Y点时所消耗时间为2min,则B物质的反应速率为 。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下列方法能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增加某一组分的浓度  B.增体系的大压强 C.升高体系的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2.设反应C+CO2 2CO(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1,N2+3H2 2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v2的变化情况为( )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v1增大,v2减小 D. v1减小,v2增大
3.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s) + H2O(g)= CO(g) + H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增加C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的压强增大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的体积变大
4.能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但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B.增大气体压强 C.升温 D.使用催化剂
5.Na2S2O3溶液跟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中最先变浑浊的是( )
反应
反 应 物
H2O
温度
Na2S2O3
H2SO4
V

v(mL)
c(mol(L-1)
v(mL)
c(mol(L-1)
(mL)
A
10
5
0.1
10
0.1
5
B
10
5
0.1
5
0.1
10
C
30
5
0.1
5
0.1
10
D
30
5
0.2
5
0.2
10

6.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②升高温度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2( )
A.全部 B.①②⑤ C.② D.②③
7.100 mL 6 mol/L H2SO4跟过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
A.硫酸钠(固体) B.水 C.硫酸钾溶液 D.硫酸铵(固体)
8.NO和CO都是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 )
A.使用催化剂并不能改变反应速率 B.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C.降低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 D.降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9.下列体系加压后,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
A.2SO2+O22SO3 B.CO+H2O(g)CO2+H2
C.CO2+H2OH2CO3 D.H++OH-H2O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化分子碰撞即发生化学反应
B.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碰撞次数
C.某一反应的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个定值
D.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1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
A.对该反应体系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12.反应3Fe(s)+4H2O====Fe3O4(s)+4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试回答:
(1)增加Fe的量,其正反应速率 (填变快、不变、变慢,以下相同)。
(2)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3)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4)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的体积增大,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13.(1)将等质量的Zn粉分别投入a:10 ml 0.1mol/L HCl和b:10 ml 0.1mol/L醋酸中。
①若Zn不足量,则反应速率a b(填>=或<=)
②若Zn过量,产生H2的量a b(填>=或<=) (2)将等质量Zn粉分别投入pH=1体积均为10 mL的a:盐酸 b:醋酸中
①若Zn不足量,则反应速率a b(填>=或<=)
②若Zn过量,产生H2的量a b(填>=或<=)
14.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
发现H2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t1~t2段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
t2~t3段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
【能力提升】
15.“碘钟”实验中,3I-+S2O=I+2SO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2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显色时间t2=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16.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金属
质量/g
金属状态
c(H2SO4)
/mol·L-1
V(H2SO4)
/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0.10

0.5
50
20
34
500
2
0.10
粉末
0.5
50
20
35
50
3
0.10

0.7
50
20
36
250
4
0.10

0.8
50
20
35
200
5
0.10
粉末
0.8
50
20
36
25
6
0.10

1.0
50
20
35
125
7
0.10

1.0
50
35
50
50
8
0.10

1.1
50
20
34
100
9
0.10

1.1
50
20
44
4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 ?(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 ????? ?(填实验序号);(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 ??????? ?,其实验序号是???????? ????????? ?。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 ??????????????????????????????????????? ?。
17.硼氢化钠(NaBH4)不能与水共存,也不能与酸共存。
(1)将NaBH4投入水中,可生成偏硼酸钠(NaBO2)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一反应的实质是

(2)将NaBH4放入强酸溶液中,其反应速率比跟水反应 ,其理由是

18.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O+3HSO=3SO+3H+ + Cl—,该反
应的反应速率受H+浓度的影响,如图是用ClO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的图像。
(1)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
(2)纵坐标为v(Cl—)的vt曲线与上图中曲线
(填“能”或“不能”)完全重合。
第三节 化学平衡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2.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PCl3(g)+Cl2(g) ΔH > 0,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5分解率降低的是( )
A.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
C.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CO(g)+NO2(g) CO2(g)+NO(g)ΔH <0的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体积不变,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颜色( )
A.变深 B.变浅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在一不可变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2 2NO + O2 ΔH (0 达到平衡后,升温,混合气体的( )不变
A. 密度 B.颜色 C.压强 D. 总物质的量
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均为0.15mol/L D.SO3为0.4mol/L
6.氙气和氟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达到平衡:Xe(g)+2F2(g)XeF4(g)
ΔH =-218kJ/mol。下列变化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 升高温度 B.减压 C.加压 D.适当降温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氯水中有下列平衡Cl2+H2OHCl + HCl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 ΔH <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NH3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8.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9.现有反应X(g)+Y(g) 2Z(g),ΔH<0。右图表示从反应开始到t1 s时达到平衡,
在t2 s时由于条件变化使平衡破坏,到t3 s时又达平衡。
则在图中t2 s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A.增大了X或Y的浓度 B.增大压强
C.增大Z的浓度 D.升高温度
10.接触法制硫酸通常在400~500℃、常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用SO2与过量的O2反应生成SO3。2SO2(g)+O2(g) 2SO3(g) ;ΔH < 0。在上述条件下,SO2的转化率约为90%。但是部分发达国家采用高压条件生成SO3,采取加压措施的目的是( )
A.发达国家电能过量,以此消耗大量能源
B.高压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SO2的转化率
C.加压可使SO2全部转化为SO3,消除SO2对空气的污染
D.高压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1.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2NO(g) + O2(g)
Δ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
A.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
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2的转化率
C.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O2的物质的量
12.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 X(g)+Y(g) Z(g)+M(g)+N(s)
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
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D.增大容器的体积
13.可逆反应A+B(s) C达到平衡后,无论加压或降温,B的转化率都增大,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固体,C为气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A为气体,C为固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A为气体,C为固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A、C均为气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14.一定温度下,将4molPCl3和2molCl2充入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PCl3+Cl2 PCl5 ,各物质均为气态。达平衡后,PCl5为0.8mol。若此时再移走2molPCl3和1molCl2 ,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PCl5的物质的量为( )
A.0.8mol B.0.4mol
C.0.4mol < x < 0.8mol D.< 0.4mol
15.某温度下,将2mo1A和3mo1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A(g)+B(g)C(g)+D(g),5min 后达到平衡。已知该温度下其平衡常数K=1 ,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
A.a=1 B.a =2
C.B的转化率为40 % D.B的转化率为60 %
16.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 ,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33% B.40% C.50% D.65%
17.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常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 2HBr(g)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加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8.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
c(H2)=0.5mol·L-1,c(HI)=4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9 B.16 C.20 D.25
19.可逆反应2Cl2(g)+2H2O(g) 4HCl(g)+O2(g) 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降低温度,Cl2的转化率 ;v正 ;
(2)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He,则HCl的物质的量 。
(3)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加入He,则O2的体积分数 ;
(4)若温度和体积不变,反应从Cl2和H2O开始至平衡,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容器内气体的密度 ,相对分子质量 。
20.某温度下:A + B2C,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如果A为气体,且增大压强时,通过平衡移动使A的平衡浓度增大,则B为 (填状态),原因是 。
(2)如果减少或增加B物质的量,平衡不移动,则B是 (填“状态”)。
(3)如果升温,C的平衡浓度降低,此反应的逆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1.在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N2和0.6 mol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ΔH<0 反应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的情况如下图:
(1)根据上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v(NH3)为 。
(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改变反应温度,则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 。
A.0.20 mol/L B.0.12 mol/L C.0.10 mol/L D. 0.08 mol/L
(4)反应达到平衡后,第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填“向逆反应方向”、“向正反应方向”或“不”),化学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第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8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此时NH3的浓度约为0.25 mol/L),请在上图中画出第5分钟末到此平衡时NH3浓度的变化曲
22.工业生产硝酸的流程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任写一条)。
(2)已知N2(g) + 3H2(g) 2NH3(g) ; ΔH =-92.4kJ·mol-1。请回答:
① 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tl 时引起平衡移动的条件可能是 。
其中表示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最高的一段时
间是 。
②温度为T ℃时,将2a mol H2和a mol N2放入
0.5L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测得N2的转化率为50﹪。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为 。
(3)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为 ,该反应
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值____(增大、减小、无影响)。
(4)工业上常用纯碱溶液来吸收硝酸厂尾气中的二氧化氮,吸收产物中有亚硝酸钠、硝酸钠和二氧化碳,该化学方程为 ;
还可以利用氢气在催化剂下把氮的氧化物还原为 和水。
23.反应A(g)+B(g)C(g) +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原因是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
,原因是 。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能力提升】
24.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
程式 。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
化学方程式 ,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
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PCl5,
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
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ΔH3=_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ΔH 4______ΔH 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工业生产硝酸铵的流程图如下图。请回答:
(1)已知 :N2(g)+3H2(g)2NH3(g) ΔH=-92 kJ·mol-1。
①在500℃、2.02×107Pa和铁催化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_____(填“<”“>”“=)92.4kJ,理由是 。
②为有效提高氢气的转化率,实际生产中宜采取的措施有 。
A.降低温度 B.最适合催化剂活性的适当高温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E.循环利用和不断补充氮气 F.及时移出氨
(2)已知铂铑合金网未预热也会发热。写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当温度升高时,K值 (增大、减小、无影响)。
(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的密闭容器中,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5的H2和N2混合,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出平衡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请计算此时H2的转化率(写出计算过程):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能用能量判断下列过程的方向的是( )
A.水总是自发地由高处往低处流
B.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C.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
D.多次洗牌以后,扑克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序的几率大
2.某反应2AB(g)C(g)+3D(g)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其逆反应在低温时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ΔS应为( )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 >0,ΔS>0 D.ΔH >0,ΔS<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的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熵一定减小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4.下列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4NO2(g)+O2(g) ΔH =+56.7kJ/mol
C.(NH4)2CO3(s) =NH4HCO3(s)+NH3(g) ΔH =+74.9kJ/mol
D.2H2(g)+O2(g)=2H2O(l) ΔH =-285.8kJ/mol
5.下列反应常温时能自发进行,并既能用能量判据又能用熵判据解释的是( )
A.HCl+NH3 = NH4Cl
B.2KClO3 = 2KCl+3O2↑
C.2Na2O2+2H2O = 4NaOH+O2↑
D.Ba(OH)2·8H2O+2 NH4Cl = BaCl2+ NH3+10H2O
6.已知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s,石墨) +O2(g)=CO2(g)
ΔH =-393.5kJ/mol C(s,金刚石) +O2(g)=CO2(g) ΔH =-395.4kJ/mol
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自发的过程 B.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自发的过程
C.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7.下列关于判断过程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高温高压下可以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自发的化学反应
C.由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过程
D.同一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熵值相同
8.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 )
A.CO(g)+2H2(g)=CH3OH(g) B.CaCO3+2HCl=CaCl2+CO2↑+H2O
C.C(s) +O2(g)=CO2(g) D.2H2O2(l)=2H2O(l)+O2(g)
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熵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
B.化学反应的熵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C.熵值增大的反应都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
D.熵值增大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B.焓变和熵变都小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焓变和熵变都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熵变小于0而焓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11.某化学反应其ΔH = 122 kJ/mol,?S = 231 J/(mol·K),则此反应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自发进行( )
A.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B.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仅在高温下自发进行 D.仅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12.已知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ΔH-T?S < 0反应自发进行
ΔH-T?S=0反应达到平衡 ΔH-T?S > 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其中ΔH为焓变,?S为熵变,T为热力学温标,单位为K)设反应A(s)=D(g)+E(g) ΔH-T?S=(-4500+11T)J/mol ,要防止反应发生,温度必须( )
A.高于409K B.低于136K C.高于136K而409K D.409K
【能力提升】
13.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xH2O,已知298K时,由单质生成Fe2O3的ΔH=-824 kJ/mol且ΔH-T?S=-742.4 kJ/mol。计算说明在-150℃的空气中铁是否发生锈蚀?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H2O NH3·H2O HClO .HF
B.Cu(OH)2 CH3COOH C2H5OH CH3COONa
C.H2SO3. Ba(OH)2 BaSO4
D.H2SiO3. H2S CO2
2.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难溶于水 B.溶液中存在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
C. 水溶液的导电性差 D.熔融状态时不导电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强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B. 氯气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气属于电解质
C. 硫酸铜晶体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所以硫酸铜晶体能导电
D. 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的电离都能达到电离平衡
4.在已达到电离平衡的0.1 mol/L的醋酸溶液中,欲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同时使溶液的pH 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热 B.加少量水 C.加少量盐酸 D.加少量醋酸钠晶体
5.某化合物易溶于水,但其水溶液不导电,则该化合物是( )
A.强电解质 B.弱电解质 C.非电解质 D.不能确定
6.已知次氯酸是比碳酸还弱的酸,反应:Cl2+H2OHCl+HClO达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大,可加入( )
A.NaCl固体 B.水 C.CaCO3固体 D.NaOH固体
7.下列各式中,属于正确的电离方程式的是 ( )
A.HCO+ H2O H2CO3 + OH- B.HCO+ OH-= H2O + CO
C.NH3 + H+ = NH D.NH3·H2O NH + OH-
8.向氨水中加入NH4Cl晶体,溶液的碱性(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无法判断
9.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溶液中,含H+离子浓度最小的是( )
A.CH3COOH B.H2SO4 C.HNO3 D.HCl
10.在0.1mol/L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1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1.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B.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 D.pH试纸显示白醋的pH为2~3
12.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再通入少量氯气,减小
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
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3.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100mL 0.1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14.已知0.1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要使溶液中c(H+)/c(CH3COOH)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少量烧碱溶液 B.升高温度 C.加少量冰醋酸 D.加水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16.盛有相同质量Na2CO3的A、B两支试管,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和稀醋酸充分反应,填写下列空白:
(1)A、B两支试管观察到的现象: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原因是 ;
(2)A、B两支试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开始时是A 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完毕后生成气体的总体积是A B,原因是
17.在一定温度下,在冰醋酸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
随着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 ;
(2)a、b、c三点处,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3)a、b、c三点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4)若要使c点溶液中c(CH3COO-)增大,溶液的c(H+)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入
、 、 。
18.在0.1mol/L的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NH3+H2ONH4++OH- △H>0。在此平衡体系中,若按下列情况变动,请将变化情况(增大用“↑”,减小用“↓”向左用“←”,向右用“→”)填入表中。
条件的变化
升温
通氨气
加水
加NaOH(s)
加NH4Cl(s)
通CO2
电离平衡移动方向
OH-的物质的量
c(OH—)
c(NH3·H2O)
导电能力
19.已知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第二步电离远大于第三步电离程度……今有HA、H2B、H3C 3种一元、二元、三元弱酸,根据“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①HA +HC2-(少量)=A-+H2C- ②H2B(少量)+2 A-=B2-+2 HA
③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 3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
(2)A-、B2-、C3-、HB-、H2C-、HC2- 6种离子中,最易结合H+的是 ,最难结合H+的是 。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H3C+3A-=3HA+C3- B.HB-+ A-=HA+ B2- C.H3C+ B2-= HB-+ H2C-
(4)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 。②HA(过量)+ C3-= 。
20.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的导电性发生变化,如图所示是其电流(I)随新物质加入质量(m)的变化曲线
以下四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 。(填序号)
①Ba(OH)2溶液中滴入H2SO4溶液至过量 ②醋酸溶液中滴入NH3·H2O至过量
③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④NH4Cl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NaOH固体
21.在一定温度下,有 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1)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若三者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时 。
(6)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度
1.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
2.25℃时,在0.01mol·L-1的硫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是( )
A.5×10-13mol·L-1 B.0.02mol·L-1 C.1×10-7mol·L-1 D.1×10-12mol·L-1
3.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
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 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
4.有一支50 mL酸式滴定管中盛盐酸,液面恰好在a mL刻度处,把管内液体全部放出,所得液体体积一定是( )
A.a mL B.(50―a)mL C.大于(50―a)mL D.大于a mL
5.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10-14
6.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氨水,平衡向逆向移动,氢氧根浓度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钠,平衡向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7.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
A.含氢离子的溶液 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 D.c(H+)>c(OH-)的溶液
8.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
A.红色石蕊试纸 B.蓝色石蕊试纸 C.淀粉KI试纸 D.pH试纸
9.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会导致测得的NaOH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滴定前滴定管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B.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时,未进行润洗操作
C.滴定时达到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D.锥形瓶取用NaOH待测液前加少量水洗涤
10.取浓度相同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原溶液的浓度为( )
A.0.01mol·L-1 B.0.017mol·L-1 C.0.05mol·L-1 D.0.50mol·L-1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c(SO)>c(NH4+)
B.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1和c2,pH分别为a和a+1,则c1=10c2
C.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D.向0.1mol·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c(OH-)/c(NH3·H2O)增大
12.室温时,将x mL pH=a 的稀NaOH溶液与ymL pH=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13.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3mol·L-1,该溶液可能是( )
①二氧化硫 ②氯化铵水溶液 ③硝酸钠水溶液 ④氢氧化钠水溶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某温度下,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若用定义pH一样的方法定义pD,
则该温度下关于pD叙述正确的是( )
A.纯重水中pH=7
B.含0.01 mol DCl的重水溶液1L中,pD=2
C.含0.01 mol NaOD的重水溶液1L中,pD=12
D.100 mL 0.25 mol/L的DCl重水溶液与50 mL 0.2 mol/L的NaOD重水溶液混合后,
溶液的pD=1
15.(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
16.用酸式滴定管准确移取25.00mL某未知浓度的盐酸溶于一洁净的锥形瓶中,然后用0.2000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指示剂为酚酞),滴定结果如下:
?
NaOH起始读数
NaOH终点读数
第一次
0.10mL
18.60mL
第二次
0.30mL
18.00mL
(1)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是 。
(3)以下操作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
A.配制标准溶液的氢氧化钠中混有Na2CO3杂质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它操作均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E.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能力提升】
17.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分子式是C6H8O6,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 mg·L-1左右。
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实验分析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
(1)测定目的:测定××品牌软包橙汁维生素C含量
(2)测定原理:C6H8O6 + I2 → C6H6O6 + 2H+ + 2I-
(3)实验用品
①仪器:自选
②试剂:指示剂 (填名称),浓度为7.50×10-3mol·L-1标准I2溶液,蒸馏水。
(4)实验过程:
①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液,润洗后装好标准溶液待用。
②打开橙汁包装,用 (填仪器名称),向锥形瓶中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剂。
③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 (填部位),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
直到滴定终点,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
(5)数据记录与处理:滴定中消耗标准碘溶液的体积是15.00mL,则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 mg·L-1。
18.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
4NH4+ +6HCHO =3H++6H2O+(CH2)6N4H+ [滴定时,1 mol (CH2)6N4H+与 l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 称取样品1.500 g。
步骤II 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III 移取25.00 mL样品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III 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_______(填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 。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 色变成 色。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
次数
待测溶液的体积
/m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1.02
21.03
2
25.00
2.00
21.99
3
25.00
0.20
20.2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0 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3.完成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氯化铵溶液: ;
醋酸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硫酸铝溶液: ;
碳酸钠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4.在FeCl3溶液中存在着平衡体系:Fe3++3H2OFe(OH)3+3H+,改变条件,填写下表。(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及“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Fe3+的浓度
n(H+)
c(H+)
加少量盐酸
加少量NaOH
加少量Na2CO3
加水稀释
升高温度
【巩固练习】
1.常温下,下列溶液的pH大于7的是( )
A.NH4Cl B.H3PO4 C.NaHCO3 D.Na2SO4
2.下列关于0.1 mol/L Na2CO3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Na+的浓度为0.2mol/L
B.溶液中CO的浓度为0.1moL/L
C.溶液中OH-离子浓度大于H+浓度,HCO离子浓度小于CO离子浓度
D.溶液中Na+浓度大于CO浓度的2倍
3.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且所得溶液呈酸性的是( )
A.NaCl B.H2SO4 C.Na2CO3 D.NH4Cl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正盐水溶液pH均为7 D.硫酸钠水溶液pH小于7
5.浓度均为0.1 mol / L的①NaHCO3、②Na2CO3、③NaCl、④NaHSO4四种溶液,按pH值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6.将滴有甲基橙(pH变色范围:pH<3.1显红色,pH>4.4显黄色,pH在3.1~4.4显橙色)的醋酸钠饱和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 )
A.黄色不变 B.黄色变橙色 C.黄色变红色 D.橙色不变
7.实验室在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先把硫酸铁晶体溶解在稀硫酸中,再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如此操作的目的是( )
A.防止硫酸铁分解 B.抑制硫酸铁水解
C.提高硫酸铁的溶解度 D.提高溶液的pH
8.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各溶液中,NH离子的浓度最大的是( )
A.NH4HCO3 B.NH4HSO4 C.NH4Cl D.NH3·H2O
9.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c(OH-)>c(HA)>c(HB)>c(H+) B.c(OH-)>c(A-)>c(B-)>c(H+)
C. c(OH-)>c(B-)>c(A-)>c(H+) D.c(OH-)>c(HB)>c(HA)>c(H+)
10.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
A.纯碱溶液去油污 B.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C.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D.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11.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①
B.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 mL 0.1mol/L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三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12.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 = 3的盐酸和pH = 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 = 3的盐酸和pH = 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 = 3的醋酸和pH = 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 = 3的硫酸和pH = 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13.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的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14.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 ① 氨水 ② 氯化铵 ③ 碳酸氢铵 ④ 硫酸氢铵 ⑤ 硫酸铵五种溶液中c(NH) 大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pH大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15.在6份0.01mol/L氨水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物质:A.浓氨水 B.纯水 C.少量K2CO3 D.少量浓H2SO4 E.少量NaOH固体 F.少量Al2(SO4)3固体
(1)能使c(OH-)减小、c(NH4+)增大的是 ;
(2)能使c(OH-)增大、c(NH4+)减小的是 ;
(3)能使c(OH-)和c(NH4+)都增大的是 ;
(4)能使c(OH-)和c(NH4+)都减小的是 。
16.某二元酸(化学式用H2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
H2AH++HA-,HA-H++A2-
回答下列问题:
(1)Na2A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理由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0.1mol/LNaHA溶液的pH=2,则0.1mol/LH2A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是_______0.11mol/L(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H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
B.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的速率相等
C.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D.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2.对于“难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在其它溶剂中也是难溶的
B.难溶就是绝对不溶
C.难溶就是溶解度相对较小,没有绝对不溶于水的电解质
D.如果向某溶液中加入另一种试剂时,生成了难溶性的电解质,则说明原溶液中的相应离子已基本沉淀完全
3.将AgCl和AgI的饱和溶液相混合,在其中加入一定量AgNO3固体,将会( )
A.只有AgCl沉淀 B.只有AgI沉淀
C.AgCl、AgI都沉淀,以AgCl为主 D.AgCl、AgI都沉淀,以AgI为主
4.向盛有0.1mol/L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Na2S溶液至沉淀完全,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足量NaCl溶液,产生的现象或生成的物质是( )
A.黑色沉淀完全转化为白色沉淀 B.既有氯化银也有硫化银
C.不能由黑色沉淀转化为白色沉淀 D.只有氯化银白色沉淀
5.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AgNO3,所用下列试剂中效果最好的是( )
A.NaCl溶液 B.NaBr溶液 C.NaI溶液 D.Na2S溶液
6.下列关于AgCl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g+与Cl-结合成AgCl的速率与AgCl溶解的速率相等
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
C.升高温度,AgCl沉淀的溶解度减小
D.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
7.非结合胆红素(VCB)分子中有羟基(—OH),被氧化后生成羧基(—COOH)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的反应,就是一个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从动态平衡的角度分析能预防胆结石的方法( )
A.大量食用纯碱可使钙离子沉淀完全,防止胆结石的生成
B.不食用含钙的食品
C.适量服用低维生素E、低维生素C等抗氧化自由基可以防止胆结石
D.手术切除胆囊是最好的方法
8.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存在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两种形式,试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向Al(OH)3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有关离子方程式为 。
(2)向Al(OH)3沉淀中加入苛性钠溶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有关离子方程式为 。
9.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a5(PO4)3OH(s) 5Ca2++3PO43-+OH-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
已知Ca5(PO4)3F(固)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它促进矿化的方法: 。
10.以BaS为原料制备Ba(OH)2·8H2O的过程是:BaS与HCl反应,所得溶液在70℃~90℃时与过量NaOH溶液作用,除杂,冷却后得到Ba(OH)2·8H2O晶体。据最新报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Ba(OH)2·8H2O晶体的新方法是使BaS与CuO反应……
(1)新方法的反应方程式为: 。
(2)该反应中反应物CuO是不溶物,为什么该反应还能进行 。
(3)简述新方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原因。

【能力提升】
11.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提示:BaSO4(s)=Ba2+(aq)+SO(aq)的平衡
常数Kap=c(Ba2+)·c(SO),称为溶度积常数。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ap大于c点对应的Kap
12.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
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A:用浓氨水分别调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NH4)2HPO4溶液缓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剧烈搅拌下,将H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Ca(OH)2悬浊液中。
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备Ca5(PO4)3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__________+_________
②5Ca(OH)2+3H3P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B中,如果H3PO4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糖黏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基础知识】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是 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 的金属或能 的非金属为正极。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极是 极,阴离子移向的极为 极。
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 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 电子发生 反应。
2.为了避免锌片与Cu2+直接接触发生反应而影响原电池的放电效率,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按要求填空:
(1)此装置工作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电池总反应式为 。
(2)以上电池成为 ,其中,锌和锌盐
溶液组成 ,铜和铜盐溶液组成 ,
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
(3)电池工作时,电子从 经过导线流向 ,硫酸锌溶液中SO向
移动,硫酸铜溶液中SO向 移动。
(4)此盐桥内为饱和KCl溶液,盐桥是通过 移动来导电的。在工作时,K+移向 ,Cl—移向 。
(5)在电池中,电流从 经导线流向 ,在经 、盐桥、 流回铜电极。
【巩固练习】
1.实验室中欲快速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应该是( )
A.纯锌与稀硫酸 B.纯锌与浓硫酸 C.粗锌与稀硫酸 D.粗锌与稀硝酸
2.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极附近的SO-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C.正极有O2逸出 D.铜片上有H2逸出
3.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
A.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为Fe2(SO4)3溶液
B.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为FeCl3溶液
D.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为CuSO4 溶液
4.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
A
B
C
D
正极
Zn
Cu
Zn
Fe
负极
Cu
Zn
Ag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CuCl2
5.有A、B、C、D四种金属,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 →B ;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B与E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E2-+2e-=E,B-2e-=B2+则A、B、D、E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A﹥B﹥E﹥D B.D﹥A﹥B﹥E C.D﹥E﹥A﹥B D.A﹥B﹥D﹥E
6.用铜片、银片、Cu (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②正极反应为:Ag++e-=Ag
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时,不仅要看金属活泼性顺序,还要注意此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活泼性。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铝、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 是负极, 是正极;原因是 。
(2)用铝、铜和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中, 是负极, 是正极;原因是 。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负极分别是( )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8.如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
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的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铁圈向下倾斜,银圈向上倾斜
C.银圈向下倾斜,铁圈向上倾斜 D.铁圈和银圈仍保持平衡状态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9.近年我国首创以Al─空气─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以海水为电解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其工作时电极总反应式为:4Al + 3O2 + 6H2O = 4Al(OH)3;请判断:
(1)原电池的负极是 ;
(2)工作时原电池的两极反应:A.负极 ;B.正极 ;
(3)工作时原电池正极附近pH (增大,减小,不变)
【能力提升】
10.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 +Cu(s) = Cu2+(aq) +2Ag(s)
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电极。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实验来验证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如图所示。
将洁净的金属片A、B、C、D分别放置在浸
金属
电子流动方向
电压(V)
A
A→Cu
+0.78
B
Cu→B
0.15
C
C→Cu
+1.35
D
D→Cu
+0.30
有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压紧。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表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右表:
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很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请根据表中数据判断:
(1) 金属可能是最强的还原剂;
金属一定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填字母)
(2)若滤纸不用盐溶液浸润而改用氢氧化钠浸润,则在滤纸上能看到有蓝色沉淀析出的是 (填字母)金属,其对应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
正极: 。
(3)已知A、B、C、D中有两种金属为镁和铝,则镁和铝对应的字母分别为 、
。为了进一步确定结论是否准确,某一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两块金属片分别加进了氢氧化钠溶液中,现象为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另一同学则在这个同学的基础上,将两金属用导线连接,金属片上有气泡冒出的金属为 ,理由为 。
12.(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
(2)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 g,试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②通过导线的电荷量。(已知NA = 6.02×1023 /mol,电子电荷为1.60×10-19 C)
第二节 化学电源
【基础知识】
1.碱性锌锰电池负极为 ,电极反应为 ;正极为 ,电极反应为 ;总反应为 。
2.铅蓄电池负极为 电极反应 ;正极为 电极反应
;总反应:(放电与充电) 。
3.新型燃料电池(如:氢氧燃料电池)(酸或盐作电解质)负极为 ,电极反应 ;(如H2SO4)正极为 ,电极反应 ;
(碱作电解质) 负极为 ,电极反应 ;(如KOH) 正极为 ,电极反应 。
【巩固练习】
1.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 + 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负极反应为Zn-2e-=Zn2+
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液肯定不是强酸
2.锰锌干电池在放电时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s)+ 2MnO2 + 2NH4+ = Zn2+ + Mn2O3(s)+2NH3 + H2O在此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Zn B.碳 C.MnO2和NH4+ D.Zn和NH3
3.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O2(s)+2H2O(l)=Zn(OH)2(s)+2Mn2OOH (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2 OH-=Zn(OH)2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C.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4.微型锂碘电池可用做植入某些心脏病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所用的电源。这种电池中的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LiI,其中的导电离子是I-。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2Li-2e-=2Li+ B.负极反应:I2+2e-=2I-
C.总反应是:2Li+I2=2LiI D.金属锂作正极
5.在铅蓄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是( )
A.充电时的阴极和放电时的正极 B.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正极
C.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负极 D.充电时的阴极和放电时的负极
6.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工作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电解质溶液的pH不断减小
C.只向PbO2处移动 D.电解质溶液pH不断增大
7.锌、溴蓄电池的充、放电的电池总反应为Zn2++2Br- Zn+Br2。下列各反应①Zn-2e-= Zn2+? ②Br2+2e-=2Br-? ③2Br--2e-=Br2? ④Zn2++2e-=Zn,其中充
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负极的反应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②???????? C.④②???????? D.③①
8.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 +LiMn2O4 = 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B.放电时,正极的反应式为:Li+ LiMn2O4+e- = Li2Mn2O4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阳极的反应为:Li+e- = Li
9.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 ,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反应保持在较高温度,使H2O蒸发,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电池能发生蓝色火焰
B.H2为正极,O2为负极
C.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不断减小
D.电极反应分别为负极:2H2+4 OH――4e-=4 H2O;正极:O2+2 H2O+4e-=4 OH-
10.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反应为( )
A.H2+2OH- =2H2O+2e- B.O2+4H++4e- =2H2O
C.H2=2H++2e- D.O2+2H2O+4e- =4OH-
11.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A.CH3OH(g)+O2(g)=H2O(1)+CO2(g)+2H+(aq)+2e-
B.O2(g)+4H+(aq)+4e-=2H2O(1)
C.CH3OH(g)+H2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