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1-09 19: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说课课题
说课提纲
五、实验过程
一、实验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分析
四、实验准备
一、实验分析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一个探究性实验。该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和目的是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实践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让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对活动进行交流与反思,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学生分析
一、知识储备分析:
1、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先后多次进行过科学探究实践,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已经熟练掌握。
2、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内容时,已经了解到“碘液遇淀粉变蓝”这一化学常识。
3、在刚刚结束的上一节课内容中,又了解到“馒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
二、本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1、不再强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些环节。
2、强调通过探究、交流,自己发现化学变化的现象和本质,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将探究发现应用到生活实践,增强探究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高。
三、教学分析
(一)、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1、探究发现馒头在口腔变甜的原因。
2、收集足量的唾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和唾液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四、实验准备
1、学生分组。全班分三个大组,6个小组,每组6-8人。
2、材料准备
老师准备:旺仔小馒头一包,中号试管18支(3支/小组),小烧杯6个,量筒6支,六组试管架,消毒棉签两包,保温瓶2个(分别备冰水、 常温水两种水) 、恒温水浴锅一台(37℃水浴) ,温度计6支,碘液试剂瓶+滴管6组,纯净水+滴管6组,大烧杯6个。
学生准备:计时器、标记笔。
五、实验过程
(一)实验导入
(二)分组探究
(三)展示交流
(四)讨论、发现
(五)进一步猜测
(六)小结提升
(一)实验导入

从“米面在口腔咀嚼时间久一点会感觉到甜味”这一生活体验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甜味?”,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着手开始进行探究活动。
(二)分组探究

一、实验分组:
A、常温组(常温水浴)1-2组; B、低温组(冰水水浴)2-4组;
C、体温组(37℃水温水浴)5-6组。
二、实验步骤:
1、收集唾液4-5ml于烧杯中备用。
2、给试管写上①、②、③编号,然后分别向①试管放入2ml纯净水,
②、③试管分别放入2ml唾液;
3、将小馒头a和b捏碎(模拟牙的咀嚼),c不做处理,分别放入①、②、③号试管,并将3支试管一起放在特定温度的水中水浴,8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
4、给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图说实验
冰水浴
常温水浴
37℃水浴
3-4组
1-2组
5-6组
实验材料
(三)展示交流(大数据处理)
常温1 常温2 低温1 低温2 体温1 体温2
试管①
纯净水+捏碎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试管②
唾液+捏碎
变蓝
但比较淡 变蓝
但比较淡 变蓝 变蓝 不变 不变
试管③
唾液+整个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但不明显 变蓝
但不明显
(四)讨论、发现
1、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唾液。
2、什么温度条件下淀粉容易分解?
37℃。体温条件下消化酶才能发挥作用。
3、什么状态下的馒头分解得更彻底?
被捏碎的状态下。(咀嚼后)
(五)进一步猜测
馒头在口腔中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六)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37℃条件、被捏碎的馒头更容易被分解了。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应该如何把它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呢?

引导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
谢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