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B B C B D D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B D C A B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B D A B D A B 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 分)
三.非选择题(共 25 分,其中第 36 题 10 分;第 37 题 15 分)
36.(10 分)
(1)变化:新贵族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农场经营方式取代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被(2分,
只写出实行新贵族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农场经营方式,未突出“变化”这一动态,给 1分)
(2)状况: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或租佃经营进一步发展);出现专
业性的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答出两点给 4分)
(3)影响:英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工业革命的到来; 中国推动农耕文明的繁荣。
(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4分)
37.(15 分)
(1)表现:冷战范围进一步扩大;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冷战期间爆发了局部“热战”;经
济上的割据与压制;国内政策的变化与紧张气氛。(答出一点给 2分,任答两点给 4分)
影响:促进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
部分;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不利于世界和平;多
极化趋势的出现。(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3分)
(2)不同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2分),作者认为是国家利
益的冲突(2分)。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遏制对手,维护美国霸主地位。(2分)
史实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分)
31 32 33 34 35
BD CD BC AD BC
高一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
清远市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 6页,共 37小题,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
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 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 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
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
3.右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
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B.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4.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
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 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 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5.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
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6.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 B.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C.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高一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
7. 右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
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
A.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D.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8.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
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9. 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
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B.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10.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而国内标志有“福新”“茂新”等品牌产品也充斥着市场,这些无疑造成了“华民生
计,皆为所夺”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B.国内民族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C.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 D.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11. 下表为 1845年与 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外贸数据对照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项目 单位
广州 上海
1845年 1850年 1845年 1850年
生丝出口 包 0.68万 0.43万 0.64万 1.7万
对英贸易总额 元 3100万 1600万 1100万 1200万
美国商船入口总数 艘 93 70 17 62
A.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B.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C. 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12.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
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
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沈阳机床厂
13.郭嵩焘 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
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
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
A.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B.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C.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D.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14.见下表,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该表理解不正确的是
高一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
A.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B.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C.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15.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采矿业和运输业 B.化工业和建筑业 C.钢铁业和金融业 D.面粉业和纺织业
16.刘国良在《中国工业史·近代卷》中指出:1937年,重工业资本在工业中只占 9.2%,
工厂数占 18.5%。到了 1942年,重工业资本在国统区工业中则占 78.86%,工人占
48.69%,动力设备占 81.85%。导致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B.国民政府借鉴苏联的模式
C.抗战发展军工企业的需要 D.国统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7.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人为 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 14.29亿元,经常性收人从
1929年的 14.76亿元降到了 1935年的 6.62亿元。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C.一战后列强卷上重来导致萧条 D.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18.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
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 1496年为 1200吨,1506年则锐减 65%以上。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的商业危机 B.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C.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19.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 890万人,而到了 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 1855
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 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
以 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20.18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
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
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C.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D.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21.下表为《1850 -1900 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
当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 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 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 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D.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高一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6 页)
22.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 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
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 90%。到 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 88%。这
一现象表明
A.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B.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C.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23.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
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
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此
发明是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24.到 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B.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C.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D.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25.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
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
A.仍坚持传统的体制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D.工业经济停滞不前
26.从 1920年到 1928年,美国工厂中的工人的生产率猛增了 65%,而工人每小时的工资
只上升了 2%。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快速发展完成工业革命 B.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C.加紧扩张抢夺世界市场 D.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7.20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
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这里“取得了新的生命”有关的是
A.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28.在研究 20世纪 70年代滞涨危机时,有学者将 1973年称之为“七灾之年”,即同时
出现农作物歉收、海洋环流转变、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以及中东战争引起世界原油涨幅
高达 4倍的价格飙升等,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的滞胀危机发生的原因是
A.供给急剧变动 B.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C.商品生产过剩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9.“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下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
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0.2017年 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
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
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 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C. 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D.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高一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全选对得 3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得 1分,其余情况不给分)
31.在电视剧《大唐荣耀》里,若出现以下镜头,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内经常出现外商的身影 B.人们用纸币进行交易
C.东市和西市定时闭启 D.瓷器使用了粉彩
3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丝绸、陶瓷等产品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我国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中国手工业在冶金、制瓷、棉纺织业这三个领域长期领先世界
C.中国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
D.明清以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33.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
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A.社会风气完全西化 B.中国封建礼教的影响
C.近代西方思想传播 D.人们普遍接受西式婚礼
34.当瓦特为改进蒸汽机而负债累累时,企业家罗巴克为其偿还债务,允许其使用他工厂
中的工具,并出资三分之二与瓦特合伙申请新蒸汽机的专利权。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中
A.企业家的资助是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 B.蒸汽机是瓦特最早发明的
C.技术发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 D.已经出现了激励技术革新的专利制度
35.下表是部分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单位:%),对该表信息分
析准确的是
年份 法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1960 14.4 17.1 15.6 12.4
1970 26.3 27.8 27.4 19.6
1980 30.9 26.6 33.2 20
1985 34.2 25.8 32 20.9
A.福利国家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B.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C.福利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 D.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三、非选择题(共 25分,其中第 36题 10分;第 37题 15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自 15 世纪末以来,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
求,地理大发现后......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
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
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这些都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到 18 世纪后
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租佃制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经济领域一
场更大规模的革命在英国悄悄酝酿……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高一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6 页)
材料二 明清时期精细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佃
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由于纺织、酿造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及城镇兴起,社会对农产品
需求增加,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专业性产区,茶叶、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5世纪末到 18世纪英国农业经济体制发生的重
大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
度和广度扩展……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
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
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
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
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
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
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
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亨延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
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
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
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与亨廷顿的不同观点,材料中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
么?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
样”这一观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