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人们常用泡沫塑料箱运送冰冻的海鲜,这是由于泡沫塑料的( )
A.隔热性好 B.绝缘性好 C.硬度大 D.密度大
2.同一密封袋装食品,分别位于不同海拔处,表现出不同的外形,如图甲和乙所示,当该食品袋位于不同海拔处时,该食品袋内气体哪个物理量没有发生变化( )
A.质量 B.体积 C.气压 D.密度
3.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有( )
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0.8m
B.初一同学一拃(张开的拇指和中指指端之间的距离)的距离约为30厘米
C.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不低于37℃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50升
4.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米 B.安培 C.秒 D.千克
5.小明同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都不能把天平调平衡,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左盘内放了0.4g沙子,终于把天平调平衡了,于是,他开始称量物体,当右盘放50g砝码时,天平刚好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是( )
A.50g B.50.4g C.49.6g D.无法判断
6.青少年科技创新材料中有一种变光二极管,电流从其P端流入时发红光,从其Q端流入时发绿光,奥秘在于其内部封装有一红一绿两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其符号为,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二极管能通电且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二极管不能发光,则该变光二极管的内部结构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7.假如科学家研制出常温下超导体,则它不适合制作( )
A.输电导线 B.滑动变阻器 C.电动机线圈 D.电磁铁
8.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某些物质的电阻会变为零,这种物质叫做超导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不发热,因此超导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假如有室温环境中的超导体,可用它来制作( )
A.家用保险丝 B.白炽灯灯丝 C.输电导线 D.电热丝
9.如图所示,是浙江大学科学家研制的山微颗粒(1﹣50nm) 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没有引力
10.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 )
A.长度单位 B.体积单位 C.时间单位 D.温度单位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有许多日常用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属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门吸应用了磁铁的磁性
B.撑杆跳高应用了撑杆的弹性
C.导线用铜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铜的导热性
D.炒锅用铁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铁的导电性
12.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铁球加热,质量变大,密度变小
B.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C.将奶茶喝掉一半后,则剩余奶茶的质量和密度均变为一半
D.将钢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则瓶内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均变为一半
13.下列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 cm
B.一个普通矿泉水瓶的容积约为500cm3
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 kg
D.人体的平均密度略大于1kg/m3
14.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金属导体如铝在﹣271.76℃以下,铅在﹣265.95℃以下时,电阻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假如白炽灯的灯丝、电动车内线圈、电饭锅及电熨斗内部电热丝都用超导材料制作,当用电器通电时,假设这些导体的电阻都变为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炽灯仍能发光且更省电
B.电动机仍能转动且效率更高
C.电饭锅仍能煮饭且效率更高
D.电熨斗仍能熨烫衣服且更省电
15.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用这些物质可制成超导体。假设有一种导体在常温下就能发生超导现象,那么这种超导体可以应用于( )
A.电饭锅
B.发电机
C.集成电路
D.磁悬浮列车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有六种物质:铁、水银、水晶、白酒、牛奶、巧克力,请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
分类一:透明: 不透明:
分类二:可导电: 不导电: 。
17.有一均匀的金属棒,若从全长1/3处截取,则两段质量之比是 ,密度之比是 。
18.一张邮票的质量大约是68 。一个小孩的质量约为25 。
19.不同材料,导电性能不同,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称为 体,利用它可以制成 、 和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某些金属导体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就变成了 ,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利用它可以用来制成 。
20.当温度降至4.2K(相当于﹣269℃时,)汞的电阻会突然变为 ,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 。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1.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量为m0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V0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ρ1×103kg/m3,钢的密度为ρ2×103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是多少kg/m3;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22.盛有水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甲和乙是由同种金属制成、体积不同的实心圆柱体。若只在圆柱形容器内轻放入甲(或乙)时,甲(或乙)浸没在水中,且有水溢出容器。现将甲(或乙)轻放入容器后,用天平测得容器及水和放入圆柱体的总质量m放,以及溢出水的质量m溢,并记录在下表中,求:
放入圆柱体 m放(kg) m溢(kg)
甲 20 2
乙 24 4
(1)放入甲后溢出水的体积;
(2)甲、乙质量的差值△m
(3)利用已有信息,求出制成圆柱体金属的密度ρ
五.解答题(共1小题)
23.如图,小明用同一个铁钉,在甲乙两木块上各刻画了一条划痕,他是通过比较划痕深浅来比较木块硬度的。小明根据划痕一样,得到两木块的硬度相同的结论。小华认为欠妥,理由是 。
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人们常用泡沫塑料箱运送冰冻的海鲜,这是由于泡沫塑料的( )
A.隔热性好 B.绝缘性好 C.硬度大 D.密度大
【分析】(1)隔热性好就是保温性能好,不管外面温度的变化,里面温度几乎不变;
(2)绝缘性能好其实就是不易导电;
(3)硬度大就是不易破碎;
(4)密度大就是体积相同时,质量较大。
【解答】解:运送冰冻的海鲜时,应该保证海鲜的温度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上升太多,那么选用的运输箱体就要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也就是隔热性要好。
故选:A。
【点评】知道物质的常见属性,并了解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同一密封袋装食品,分别位于不同海拔处,表现出不同的外形,如图甲和乙所示,当该食品袋位于不同海拔处时,该食品袋内气体哪个物理量没有发生变化( )
A.质量 B.体积 C.气压 D.密度
【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无关;
(2)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3)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度与体积成反比;气体质量一定,密度变化引起体积变化。
【解答】解:A、同一密封的袋装食品,不管它处于什么地方,其质量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因此袋内的气体质量不变,A正确;
B、由图可见,包装袋的体积变化,B错误;
C、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位于不同海拔处,气压不同,C错误意;
D、乙图食品袋的体积在变大,在质量不变时,体积变大,密度会变小,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气体密度、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以及质量的特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有( )
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0.8m
B.初一同学一拃(张开的拇指和中指指端之间的距离)的距离约为30厘米
C.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不低于37℃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50升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普通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是0.8m,符合实际;故A正确;
B、初一同学一拃(张开的拇指和中指指端之间的距离)的距离约20cm;故B错误;
C、按照国家规定,夏天公共建筑内的空调温度应不低于26℃;故C错误;
D、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500ml,即0.5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4.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米 B.安培 C.秒 D.千克
【分析】根据对常见物理量及其对应单位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安培是电流的基本单位;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理量及其对应单位的识记情况,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
5.小明同学,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都不能把天平调平衡,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左盘内放了0.4g沙子,终于把天平调平衡了,于是,他开始称量物体,当右盘放50g砝码时,天平刚好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是( )
A.50g B.50.4g C.49.6g D.无法判断
【分析】据天平的正确使用分析即可判断,即天平调平后,始终左盘中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和游码所对示数之和。
【解答】解: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都不能把天平调平衡,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左盘内放了0.4g沙子,终于把天平调平衡了,即此时天平已经平衡,所以他称量物体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50g砝码时,天平刚好又平衡,即表明此时所放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即为50g;
故选:A。
【点评】知道并理解天平的正确使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青少年科技创新材料中有一种变光二极管,电流从其P端流入时发红光,从其Q端流入时发绿光,奥秘在于其内部封装有一红一绿两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其符号为,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二极管能通电且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二极管不能发光,则该变光二极管的内部结构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当电流从二极管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时,二极管将电路接通;当电流从二极管的负接线柱流入时,二极管在电路中处于断开状态。
【解答】解:
因为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流从二极管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时,二极管将电路接通;当电流从二极管的负接线柱流入时,二极管在电路中处于断开状态;根据题意可知,电流从其P端流入时发红光,从其Q端流入时发绿光,所以两二极管并联,且红发光二极管的正接线柱在P端,负接线柱在Q端,绿发光二极管的正接线柱在Q端,负接线柱在P端,所以C图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以及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特点。
7.假如科学家研制出常温下超导体,则它不适合制作( )
A.输电导线 B.滑动变阻器 C.电动机线圈 D.电磁铁
【分析】超导现象是电阻为零的现象,超导体适合制作输电导线和电动机线圈等。
【解答】解:
超导体电阻为0,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自身电阻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它不能使用超导体;
输电导线、电动机线圈、电磁铁电阻越小越好,可以减小电能的损失,可以使用超导体,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利用超导体进行远距离输电、制作电动机线圈和电磁铁,在通电过程中不会由于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焦耳热而损失电能,可以减少电能的损失,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8.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某些物质的电阻会变为零,这种物质叫做超导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不发热,因此超导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假如有室温环境中的超导体,可用它来制作( )
A.家用保险丝 B.白炽灯灯丝 C.输电导线 D.电热丝
【分析】由于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流过超导体时,导体不会发热,不会由于焦耳热而损失电能,只要不是靠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用电器,都可以用超导体制作。
【解答】解:
A、保险丝利用的是电流的热效应,当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来保护电路的。电阻为0无法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无法熔断,故A错误;
B、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热效应而工作的,电流流过超导体时不发热,因此不能用超导体制作白炽灯灯丝,故B错误;
C、用超导体制作输电导线,可以避免因电流的热效应而损失电能,因此超导体是制作输电线的理想材料,故C正确;
D、电热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工作时把所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超导体的电阻为零,不会放热,所以电能无法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超导体电阻为零,所有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器设备都不能用超导材料制作。
9.如图所示,是浙江大学科学家研制的山微颗粒(1﹣50nm) 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没有引力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解答】解:A、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A错误
B、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B正确;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任何分子间都有引力,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用一个新型的实际特例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分子动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不要受问题变化的影响。
10.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 )
A.长度单位 B.体积单位 C.时间单位 D.温度单位
【分析】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当物体的数量级达到纳米后,即达到人的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的级别,即1nm=10﹣9 m。
【解答】解: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技术,即1nm=10﹣9 m,所以nm是一种长度的单位;
故选:A。
【点评】知道纳米是一种长度的单位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有许多日常用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属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门吸应用了磁铁的磁性
B.撑杆跳高应用了撑杆的弹性
C.导线用铜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铜的导热性
D.炒锅用铁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铁的导电性
【分析】根据对磁铁、撑杆、金属等物理性质的了解分析答题。
【解答】解:
A、冰箱门吸是磁铁制成的,利用了磁铁的磁性,能够使冰箱门保持良好密封,此选项正确;
B、撑杆跳运动员借助撑杆的弹性跃过横杆,此选项正确;
C、导线用铜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铜的导电性强,电能损失较少,此选项错误;
D、炒锅用铁物质制造是应用了铁的导热性强,热量能够及时传递给饭菜,此选项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磁性、弹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2.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铁球加热,质量变大,密度变小
B.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C.将奶茶喝掉一半后,则剩余奶茶的质量和密度均变为一半
D.将钢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则瓶内氧气的质量和密度均变为一半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质量的定义要有正确的理解,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关键是抓住“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解答】解:A、“把铁球加热”,铁球的温度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个铁球所含铁的多少没有改变,质量没变。故A错误。
B、“一块冰熔化成水”,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即密度变大,但它所含水的多少没有变化,即质量未变。故B正确。
C、将奶茶喝掉一半后,则剩余奶茶的质量减小,体积也减小,而密度没有改变,故C错误。
D、将钢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则瓶内氧气的质量变为一半,但由于剩余的氧气又能充满钢瓶,使氧气的体积不变,则密度减小为一半,所以D正确。
故选:B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温度、位置、状态均无关系,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状态改变密度也会改变。
13.下列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 cm
B.一个普通矿泉水瓶的容积约为500cm3
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 kg
D.人体的平均密度略大于1kg/m3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B、一个普通矿泉水瓶的容积约为500cm3.此选项符合实际;
C、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0.2kg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00kg/m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14.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金属导体如铝在﹣271.76℃以下,铅在﹣265.95℃以下时,电阻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假如白炽灯的灯丝、电动车内线圈、电饭锅及电熨斗内部电热丝都用超导材料制作,当用电器通电时,假设这些导体的电阻都变为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炽灯仍能发光且更省电
B.电动机仍能转动且效率更高
C.电饭锅仍能煮饭且效率更高
D.电熨斗仍能熨烫衣服且更省电
【分析】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用电器不会产生电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家用电器将不能工作。
【解答】解:白炽灯灯丝、电饭锅、电熨斗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如果导体没有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用电器不会产生电热,白炽灯不能发光,电饭锅不能煮饭,电熨斗不能熨衣服,故AC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导体有电阻时,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当电动机通电时,电动机不会产生电热,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效率更高更好。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点评】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器都不能工作,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和效应工作的用电器不受影响。
15.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用这些物质可制成超导体。假设有一种导体在常温下就能发生超导现象,那么这种超导体可以应用于( )
A.电饭锅
B.发电机
C.集成电路
D.磁悬浮列车
【分析】超导现象是电阻为零的现象,超导体适合制作输电导线和电动机线圈等,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解答】解:
超导体电阻是零,所以超导体不会将电能转化成内能,不会放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器设备都不能用超导材料制作,正因为超导体无法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所以电饭锅不能用超导体制作,集成电路中的二极管和三极管由半导体材料制成,超导体因此用于发电机或者电动机的线圈、做输送电力的线路是非常好的材料,可以大大降低电能的损耗,故B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导体的特点,以及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有六种物质:铁、水银、水晶、白酒、牛奶、巧克力,请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
分类一:透明: 水晶、白酒 不透明: 铁、水银、牛奶、巧克力
分类二:可导电: 铁、水银、白酒、牛奶 不导电: 水晶、巧克力 。
【分析】物体的分类有很多方法,可以根据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可以根据物质的状态分类,可以根据是否透明分类,可以根据是否食用分类等等。
【解答】解:
(1)按是否透明分类:透明物体:水晶、白酒;不透明物体:铁、水银、牛奶、巧克力;
(2)按照导电性能分类:导体:铁、水银、白酒、牛奶;绝缘体:水晶、巧克力。
故答案为:
一、水晶、白酒;铁、水银、牛奶、巧克力;
二、铁、水银、白酒、牛奶;水晶、巧克力。
【点评】物质可以有很多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类。
17.有一均匀的金属棒,若从全长1/3处截取,则两段质量之比是 2:1 ,密度之比是 1:1 。
【分析】截为两段之后,密度不变,根据公式m=ρV可知,质量之比就等于体积之比,金属棒横截面积不变,所以体积之比就等于金属棒长度之比。
【解答】解:有一均匀的金属棒,若从全长1/3处截取,则大小两段质量之比===,密度不变,密度之比为1:1。
故答案为:2:1;1:1。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要学会密度公式的变形应用。
18.一张邮票的质量大约是68 mg 。一个小孩的质量约为25 kg 。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解答】解:
一张邮票的质量大约为68mg;
一个小孩的质量大约为25kg;
故答案为;mg;kg。
【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19.不同材料,导电性能不同,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称为 半导 体,利用它可以制成 二极管 、 三极管 和 光敏电阻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某些金属导体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就变成了 0 ,这种现象叫做 超导 现象,利用它可以用来制成 发电机 。
【分析】(1)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
(2)超导材料的特点就是在温度很低时电阻为零。当电阻为零时用超导材料传输电能可以减少热损耗,用作输电导线或制作电子元件。制造电子元件时,由于没有电阻,不必考虑散热问题。
【解答】解: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利用半导体可以制成二极管、三极管、光敏电阻等;
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减小到0,这就是超导现象,超导现象应用于实际的例子很多,例如磁悬浮列车、发电机和电动机中的超导线圈等等。
故答案为:半导;二极管;三极管;光敏电阻;0;超导;发电机。
【点评】本题首先考查了半导体的应用,对于常见的半导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然后考查了超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当温度降至4.2K(相当于﹣269℃时,)汞的电阻会突然变为 零 ,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 超导现象 。
【分析】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此时导体变为超导体。
【解答】解:
当导体的温度降至某一低温时,它的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这种导体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故答案为:零;超导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超导现象的定义,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1.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量为m0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V0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ρ1×103kg/m3,钢的密度为ρ2×103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是多少kg/m3;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分析】(1)已知合金构件的质量与体积,利用ρ=求解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根据合金中铝的质量加上钢的质量等于总质量,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列出等式,联立求解铝的质量,然后计算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解答】解: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ρ===g/cm3=×103kg/m3;
(2)设合金中铝的质量为m铝,钢的质量为m钢,
则m铝+m钢=m0 ﹣﹣﹣﹣﹣﹣﹣﹣①
由ρ=可得V=,且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
则+=V0cm3,
即+=V0cm3﹣﹣﹣﹣﹣﹣﹣﹣﹣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m铝=,
则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
×100%=×100%。
答:(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为×103kg/m3;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1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合金密度的计算和混合物中某物质质量所占百分比的计算,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处理。
22.盛有水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甲和乙是由同种金属制成、体积不同的实心圆柱体。若只在圆柱形容器内轻放入甲(或乙)时,甲(或乙)浸没在水中,且有水溢出容器。现将甲(或乙)轻放入容器后,用天平测得容器及水和放入圆柱体的总质量m放,以及溢出水的质量m溢,并记录在下表中,求:
放入圆柱体 m放(kg) m溢(kg)
甲 20 2
乙 24 4
(1)放入甲后溢出水的体积;
(2)甲、乙质量的差值△m
(3)利用已有信息,求出制成圆柱体金属的密度ρ
【分析】(1)从表中知道放入圆柱体甲后溢出水的质量,根据密度计算公式ρ=计算出溢出水的体积;
(2)根据表中放入圆柱体后,容器、及容器内水和物体的总质量,根据水的重力和容器的重力不变求得甲、乙质量的差值△m;
(3)先求出放入乙物体比放入甲物体多溢出水的质量,则两物体的体积之差等于多溢出水的体积,甲和乙是由同种金属制成,最后利用密度公式ρ=计算制成圆柱体金属的密度ρ。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放入圆柱体甲后溢出水的质量m溢=2kg,
根据ρ=,则溢出水的体积:
V===2×10﹣3m3;
(2)由题意可知,同一容器的重力不变,且原来水的重力相同,
则甲、乙质量的差值:
△m=(24kg+4kg)﹣(20kg+2kg)=6kg;
(3)由表格数据可得,在容器中放入乙物体比放入甲物体多溢出水的质量:
△m溢=4kg﹣2kg=2kg,
则由题意可得两物体的体积之差等于多溢出水的体积,即:
△V===2×10﹣3m3,
甲和乙是由同种金属制成,设它们的密度为ρ,
则甲、乙质量的差值:
△m=m2﹣m1=ρV2﹣ρV1=ρ△V,
所以制成圆柱体金属的密度:
ρ===3×103kg/m3。
答:(1)放入甲后溢出水的体积是2×10﹣3m3;
(2)甲、乙质量的差值△m等于2kg;
(3)制成圆柱体金属的密度是3×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理解表格中数据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解答题(共1小题)
23.如图,小明用同一个铁钉,在甲乙两木块上各刻画了一条划痕,他是通过比较划痕深浅来比较木块硬度的。小明根据划痕一样,得到两木块的硬度相同的结论。小华认为欠妥,理由是 压力有可能不同 。
【分析】比较木块的硬度时,可用同一个铁钉,用相同的力在木块上各刻画一条划痕,通过比较划痕的深浅来比较木块的硬度,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同时也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
小明用同一个铁钉,在木块上各刻画了一条划痕,通过比较划痕的深浅来比较木块的硬度,但没有控制压力相同,通过划痕一样得到两木块的硬度相同的结论是欠妥的。
故答案为:压力有可能不同。
【点评】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