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4 20: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秦朝统治腐朽 B. 秦朝百姓罢工
C. 秦朝的暴政 D. 修长城费时十年
2.科考队要去考察西域风土人情,请你准确地为他们叙述西域的范围( )
A. 今天天山南麓
B. 今天葱岭以西
C. 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D. 今欧洲
3.下图人物是被称为“医圣”的( )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王景
4.曾派使者到天竺求取佛经,并修建了白马寺的汉朝皇帝是 ( )
A. 汉武帝 B. 汉明帝 C. 光武帝 D. 汉元帝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秦朝刑法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就要杀掉三族的人叫“族诛”
B. 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 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6.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提倡和支持。其原因是( )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 虔诚的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7.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的( )
A. 夏朝 B. 商朝 C. 汉朝 D. 新朝
8.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 秦朝时期 B. 西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9.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 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0.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宣布“国际道教论坛”于2011年10月23日至25日在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岳衡山举办。论坛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请问道教产生于( )
A. 战国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1.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包括(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2.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 )
A. 外戚和将军
B. 外戚和宦官
C. 将军和宦官
D. 将军和豪强
13.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 “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C.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D. 名胜古迹众多
14.下图这个人物改进造纸术,造出了价廉质高的植物纤维纸,他是( )

A. 杜诗 B. 华佗 C. 蔡伦 D. 张仲景
15.生活中下图银行行徽到处可见。图案中心的“工”和外圆寓意商品流通,表明工行作为国家办理工商信贷专业银行的特征,图案整体为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这一设计与秦始皇的哪一举措有渊源关系?( )

A. 焚书坑儒 B. 统一度量衡 C. 统一了文字 D. 统一货币
16.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继禹是“张天师”——张陵第六十五代裔孙,其祖先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请问道教兴起的时间是( )
A. 战国时期 B. 西汉时期 C. 东汉时期 D. 唐朝时期
17.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文景之治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汉高祖建立西汉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 巩固关中根据地
B. 巩固新的王朝
C. 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 巩固中央集权
19.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是由谁造成的(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20.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 创立宗教组织 B. 反对暴政
C.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 提出了口号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认为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
材料二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
材料三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请阐述理由。
(2)“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
(3)请你认真研究一下《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蔡伦用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与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4)造纸术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请你想一想,采用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污染呢?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9月,习主席的中亚四国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为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请回答:
(1)西汉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他是谁?从他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2)根据史实和所给出的提示,完成人物所开辟出的这条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享誉古今中外的“丝路”有何历史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
(1)上述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读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黄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的“骞”对我国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拓展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时也役使了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本题考查学生对秦的暴政的理解。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汉朝时,“西域”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答案选C。
3.【答案】C
【解析】题目的关键词是医圣,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选项C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汉明帝时期,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5.【答案】B
【解析】此题是一道否定选择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选择的能力。本题在解答时关键要审清题干要求,即要求选择说法有误的选项。结合课本分析可知:A项是秦暴政的内容之一,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不选。C、D两项都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说法正确,也在不选之列。剩下B项就是正确答案。在B项中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应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次农民战争,而且秦亡以后的楚汉之争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说法错误,所以应选B项。
6.【答案】D
【解析】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汉朝的建立者是西汉的刘邦和东汉的刘秀;王莽是西汉外戚,他于公元9年篡汉建新,建立的新朝;故选D。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10.【答案】C
【解析】道教的产生时间是东汉时期。答案选C。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是指秦始皇时期所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所以②③说法符合题意,①④实行的时间与秦代不符,故答案选B项。
12.【答案】B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朝政由外戚把持;皇帝长大后亲政,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B。
13.【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就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 “友谊之路”、“文化之路”,正是说明了这一作用,故选B。
14.【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故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工商银行行徽的图案整体为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这一设计与秦始皇统一货币有渊源关系,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故选D。
16.【答案】C
【解析】道教兴起于东汉,答案选C。
17.【答案】C
【解析】汉朝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动到欧洲 ,又把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入中国内地。可见,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张骞通西域后,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如何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巩固全国统治比巩固关中根据地更重要,汉高祖实行分封诸侯,当时还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问题;巩固中央集权与汉武帝大一统有关。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势力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造成封国(诸侯、王国),如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势力过于强大;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末农民战争与黄巾起义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战争与黄巾起义二者都反对暴政,都提出了口号,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但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组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利用大平道教作为组织起义的工具,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财富平均的"太平"理想,而秦末农民战争则没有。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
(2)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同;注重以德化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等等,才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
(3)本题属于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我们认识到作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得民心者德天的道理。
点睛:重点掌握关于汉朝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自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得到那些认识启示等知识。
22.【答案】(1)北宋陈槱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3)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优点: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不仅质量大大提高而且易于推广。
(4)节约用纸;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将废纸再生利用;尽量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的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所以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所以北宋陈槱的观点是正确的。
(2)“旧亦有之”指的是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所以“旧”指的是西汉时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优点是材料易取,造价低廉,产量迅速增高,让纸不再是昂贵之物,而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等角度作答即可。如:节约用纸,尽量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等等。
23.【答案】(1)张骞 精神:忠诚 智慧 有勇有谋 坚忍不拔 爱国。
(2)

(3) 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1)西汉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是张骞,从他身上感受到忠诚、智慧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今陕西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它更像是一条友谊之路。
24.【答案】(1)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解析】(1)题文“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提供的信息:只是商鞅变法,不广纳良言,虽然能够促使秦国快速达到富裕强盛,但也招致了秦国众人的怨恨。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因为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它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朝迅速灭亡,主要是秦的暴政所致。它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25.【答案】(1)张骞;西汉(或汉武帝时期)。
(2) 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精神: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解析】(1)有材料一可知,“骞”是指张骞。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2)张骞通西域,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在更多人的心中,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西汉的张骞,我们应学习他的不畏艰难险阻,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学习他开拓进取的精神,好好地利用这条丝路,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