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中考历史分析会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实践与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6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河南中考历史分析会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实践与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6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0 09: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实践与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基础?能力?素养
内容提要
一、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二、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三、中考分析与备考建议
一、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1、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分享目录:
1、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设计感(有品位)
讲故事的能力(会讲故事)
整合事物的能力(能跨界)
共情能力(有人缘)
玩的能力(会玩)
意义感(有追求)
——托尼·瓦格纳《教育大未来》
1、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1)全球经济和知识社会的人才价值诉求。对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者的渴求;前者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创造性思维;后者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结合。“聪明的脑”+“温暖的心”
(2)信息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信息与知识之间转换问题(信息折磨与信息疲惫)、无法大数据的人性结构(工具性与终极性)、人工智能与人的坚守(人的完整生命的教育觉悟与捍卫)
1、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3)中国当下的文化战略并不安全: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根绝;西方文化的浸淫;文化共识凝聚的空前乏力;教育世界的文化尴尬;文化自信的世纪决策。
(4)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焦虑。“知识人”、“经济人”、“工具人”?“文化人”的时代蕴涵与当下稀缺。
1、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5)素质教育的尴尬遭遇。诸神狂欢与六神无主。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困惑。同质化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漠视。功利主义、知识主义、控制主义、效率主义的教育侵入。
(6)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的研究启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7-2003年的“迪斯科”计划;21世纪初,欧盟提出以“核心素养”替代“基本能力”;21世纪初以来,美国政府主导的“21世纪技能”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1)唯物史观
对于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科技进步和思想解放的关系;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改革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民主、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1)唯物史观
对于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5)国家交流合作、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2)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
时 间
空 间
时间点
时间段
地点
区域
环境
阶段特征与时代环境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现象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发展变化
①绘制年代尺、换算
②会读地图
③时空定位
关联总结
④理解变化纵横比较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文献资料
实物资料
口述资料
①史料分类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有意史料
无意史料
音像资料
载体
留传方式
作者意图
(3)史料实证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学科其它核心素养的综合和升华
形成
弄清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解和明白历史叙述中的历史环境、历史观点、历史立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①能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或提炼观点
②利用历史想象力和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建构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能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分析和评价
构建
2、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5)家国情怀
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⑤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1)理念引领
理念是对未来的理性观照,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鲜活性。教育知识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对惯性、惰性的超越
(2)思维导向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它代表着已知的世界,想象力是无穷的,它象征着浩瀚无垠的宇宙。想象力的保护。思维导向的课程是问题引领的课堂。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3)人文旨趣
教育行走在以人为本与以立人为本之间的张力空间。以文化人。传统文化的教师觉醒与教育内嵌。
(4)伦理觉悟
教学的伦理敏感性。教师课堂教学的伦理本质、伦理使命、伦理能力。超越课堂的知识冷漠与师生情感割裂,提升教学温度。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5)批判性生成
预设与生成的限度。允许异质性声音。和而不同、和合而生。解放学生的肢体、思想、好奇、创新。道法自然,教学生态保护。
(6)生活世界
教育是生活的一个片段,教育世界不能与生活世界相隔地存在。课堂教学的生活性、情景性设计。文以载道、道在日用中。在生活世界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负责。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7)自主合作
自主是静思、慎独、自由自觉、深度专注的必要。合作是社会性生活、交往能力、与他者融合、自我醒悟与升华的需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给他自我选择与自我负责的机会。小组合作的实质性运作,实现A+B>AB的教育效果。
(8)研究性教学
用教材教、教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开发。一个卓越的教师是善于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线索引领课堂的教师。提供教学探究的支架。开放性课堂。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9)语言意识
语言是最直观的魅力,教师语言修炼的必要性。情绪管控的修养意义。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鲜活性、简介性、幽默性、委婉性、蓬勃性等。语音语调语速等协调艺术。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语病频出,反对机械、僵死、颓废的语言风格。
(10)教育信息化能力
“互联网+”、“智慧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翻转课堂”、“微课”、“线上线下”。
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做学者型教师:教师走向卓越的原始动力是学习力,只有学习才能突出重围。理论学习的紧迫性。实践模式学习的必要性。
做反思型教师:在不断的追问与清算中养成理性、升华思想
做研究型教师:在探究性实践中成就自我的优秀和卓越
做合作型教师:在与他者合作交往中汲取积极的养分
做担当型教师:我的课堂我做主,开创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分享目录:
1、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1、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今天的世界,不再是相互分散隔绝的世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国家发展,到学术研究,再到个人生存,都需要对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世界史,是每个受过教育的21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
——统编历史教材的总主编齐世荣先生
通过学习世界史,可以了解人类历史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从而看清人类的光明前途,坚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
1、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特点二
特点三
特点四
特点一
1、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九年级学生学情:具备了基本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也初步掌握了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的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世界历史》内容特点:既体现了历史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纵向规律,又展现了世界从孤立、分散逐渐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横向规律。
《世界历史》编排特点:“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既体现通史的优势,又能以单元为基础形成小专题。用最有代表性和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呈现一个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1、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以九年级上册为例)
①初中历史讲得广一些、细一些
②初中注意对史事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教材:“点—线”结合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面”是关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专题形式论述和概括(高中)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课程标准:世界古代史学习目标
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世界古代史教学内容
时间:《世界历史》上册书的第一到第四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的范畴,讲述了从人类文明的诞生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特点:世界相对孤立闭塞,东西方文明诞生后沿着自身的脉络发展,呈现各自鲜明的特色。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了较多的交往。
各种形式的交往,特别是和平形式的交往对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一)古代东西方文明对比:图片考查
角度一: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及形成该特征的原因分析
(唯物史观)
角度二: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分类:
史料的类型(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图一 记有日食的甲骨文
(1)图一至图三呈现的文字和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记述了历史。它们在记述历史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历史价值?图二和图三的作品在记述风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图二 鲁迅曾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图为《史记》书影。
图三 《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图为《奥德赛》故事瓶画。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二)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
角度一:主要考查文明交流的方式:(唯物史观)
要求能够识图,能够讲述具体某一史实是如何促进东
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考查方式:图片考查
角度二: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帝国考查:(时空观念)
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 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1)从图一到图二,书写载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与哪位发明家有关?
(2)图三的成果与我国哪个发明有关?该发明传入欧洲得益于哪些因素?
(3)综上探究,写出你的一点感悟。(1分)
(1)从甲骨到纸。2分。蔡伦。1分。(2)活字印刷术。1分。阿拉伯人的传播;丝绸之路的畅通等。一条即可,1分。(3)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丝绸之路促进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一条即可。1分。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三)古代文明的传承或者消亡:
以文字为切入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字体: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写载体: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纸。
(3)科技发明:造纸术(蔡伦)、活字印刷术(毕昇)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材料一

大盂鼎及铭文 两河流域泥版
材料二 伴随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古代埃及遭受了多次的占领……直到阿拉伯人的到来,古老的埃及文明逐渐湮没了,一个伊斯兰化的埃及出现了。
材料三


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转轮排字
汉字“马”的演变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1)根据材料一,选择一幅图片,阐述其相关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某些古老文字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国文字流传至今的原因有哪些?
(1)大盂鼎:刻有铭文,是研究西周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泥版:记载两河流域古老的历史与文明,启迪了字母文字的发明。任选一个,1分。
(2)笔画复杂难懂,推广困难;书写载体笨拙,不易保存;遭受侵略,文明衰落导致文字消亡。两条即可,2分。
(3)字体不断创新与简化,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文字的保存与流传,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两条即可,2分。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四)古代世界的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查理?马特改革 大化改新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考查角度:
1.三场改革的对比(背景、性质、意义)
2.改革的启示
3.文明交流(希波战争、遣唐使)与改革的联系
4.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五)古代世界的法制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考查角度: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国家统一(强大)与法制发展完善的关系;
2.法制是如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
3.法制与社会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4.法制对未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世界近代史发展历程 (相对隔绝、分散——密不可分的整体)
1900年
垄断
1760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
1500年
地理大发现
1870年英国
完成工业革命
隔绝
欧洲早期殖民
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瓜分完毕
关注其“统一性”(整体性、联系性、大趋势)
趋势:全球化、世界的整体化
互动:冲突(战争、革命)、融合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把握世界近代史发展脉络
4组主要矛盾:4条线索
(1)封建地主VS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浪潮(最重要)


(2)资产阶级VS工人阶级——工人运动
(3)殖民地半殖民地VS宗主国——民族解放运动 (美洲—亚非)
(4)资本主义国家VS资本主义国家——争霸战争
荷 ——英——美——法——德——意——俄——日
1566—1640—1775—1789—1864—1859—1861—1868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理清单元结构,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步入近代:反映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文艺复兴运动
探寻新航路
早期殖民掠夺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新航路的开辟》设计思路
情、理、趣的有效结合:一个个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娓娓道来;将历史的魅力、意蕴和凝重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中,感悟人生真理:困境与机遇;各个航海家的故事,合情合理有趣有味;
中国史与世界史有机结合:郑和船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横泫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虽然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但却并未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份子。
彰显历史的厚重、博大深远
拓展思维
丰富知识
在思辩中感悟成长
2、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时空观念: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郑和下西洋航海图、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图。
史料实证:史书、历史专业书籍大量应用,文字图片等史料的有机结合。
历史解释:什么是新航路,新航路的“新”、解释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影响等问题。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既能看到新航路开辟者们的勇敢无畏也要看到他们血腥贪婪殖民。
三、中考分析与备考建议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分享目录:
3、2019备考建议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2018.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2018.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2018.10)在这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随后新中国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C.制定了“863”?计划?? 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2)关注周年大事、时政热点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在郑州召开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170周年
欧盟成立25周年
戊戌变法120周年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智造2025
尼黑会议80周年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3)注重分析、归纳、和对比能力的考查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明清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政治主张;喜剧取村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相同之处。(3分)
(2)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戏曲剧种一例。?你能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2分)
郑州城隍庙古戏楼 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剧场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4)材料性越来越强,材料与解题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018年中考题:全部为材料题。11幅图片,一幅图表。
选择题题干中最后的材料限定语出现18 次
(1)这些文字。(2)作者强调。(3)这描写的是。(4)这一认识。(5)这一“原则”。(6)这段话表明。(7)毛泽东强调的是。(8)右图表明。(9)这里的。(11)这反映了。(12)它是。(13)这样。(14)这说明。(15)这些举措。(17)这些。(18)这段话。(19)这说明。(20)右图反映了。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5)对知识点挖掘进一步细化(历史细节,生活化),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内在联系(对比)的考查。而且进一步强调中外结合。
21.中外横向对比
23.中国史纵向对比
25.世界史纵向对比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6)古代史仍强调河南乡土史,中华文明史,中外古代史结合(对比)
中华文明: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世界文明:多元性、共容性、不平衡性
21题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对比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7)考题充分渗透历史的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历史解释,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个别或系列史实做出自己的解释
如:2018年25题历史小作文:“慕尼黑会议”与“《联合国家宣言》”的对比
1、近年中招试题特点分析
(8)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2018.23)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3分)
(3)综上所述,关于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举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2?分)
(2017.25)
2017年中考25题:历史小作文:对比“印巴分治”和“香港回归”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比较的类型:
从问题问法上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比较和隐含比较。
(1)直接比较即问题中直接出现“比较”、“对比”等词。
(2)隐含比较,即问题中没有出现明确的“比较”类词语,但实际上考查的是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一般此类问题通常都会在对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释原因或揭示规律。(最为常见为:变化类题目)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从对比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1)横向对比是不同历史事物或不同历史事物的某一相同属性在某种特定时空下所显现的异同。
(2)纵向对比是通常是比较同一历史事物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历史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解释事物发展规律。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第一,应该明确比较的宗旨。
核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提取关键词、分层、概括层意
第二,要寻找到恰当的比较角度。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明清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政治主张;喜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相同之处。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第一,应该明确比较的宗旨。
核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提取关键词、分层、概括层意
第二,要寻找到恰当的比较角度。
第三,注意答题规范。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1)选择有价值的历史事物进行对比,从中要让学生得出一种规律,形成一种认识,进行一些解释,培养核心素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南北战争与1861年改革、中国近代与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对比等)
(2)在教学中,比较问题的设置要科学,适当地补充材料,补充的材料要恰当
2、典型考题做题方法分享
2.教材要充分利用,把教材当学材,学生自主分析教材。
1.提高学生自主整理笔记的能力。
3.“三年一盘棋”,统筹规划。
3、2019备考建议
(1)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教师:讲全、讲细、讲透、讲准; 学生:读、背、默、用
(2)重周年热点、时政热点
年份尾数为“4”、“9”的重大事件;
2018年后半年和2019年前半年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政治学科)
(3)重长效价值的高频考点:
河南地方史(文明成就,科技文化),
近代化,外交成就,改革开放,民生问题,科技创新,民主法治,战争和平合作,大国关系,大国崛起等
3、2019备考建议
(4)重新教材新增知识点:
如:古代史法制板块、欧洲中世纪历史板块、近代史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二战后的现代社会等等
(5)重知识框架的建构
如:重点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线索、整本书的历史走向、不同类别史实之间的相互影响、国内与国际相关史实的交叉建构等等
3、2019备考建议
(8)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如:历史图示、思维导图、简单表格、年代尺、大事年表
(7)重学生表述(复述、叙述)历史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叙述、表达
(6)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生成性培养
课堂上教师避免直接给结论、避免结论单一、避免 剥夺式、权威式的教学
3、2019备考建议
(9)重学生读题和审题、转化和作答技巧的培养
抓题眼、找题感、转化问题、挂靠考点、生成答案
(10)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考题(一测题、二测题、中考题、高考题、会考题)
命题思路、特点、模式;设问角度、方式、阶梯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答案的核心、方向、模式等
谢谢各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