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六年级下苏少版11迁想妙得教学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六年级下苏少版11迁想妙得教学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1-10 19:1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迁想妙得
联想想象,神思飞扬
艺术创作中的形、意、情,全凭着联想和想象来孕育。
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家的 “隐形翅膀”,它能自由飞翔,最终使形象思维
变得有形有色,有味有韵。
此所谓:神与物游,迁想妙得。

本文选自美术
理论家李祥林所著
《中国书画名家画
语图解·顾恺之》。
“迁想妙得” 是
顾恺之绘画美学的重要思想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主张,在绘画领域中不仅首
次明确表达了“传神”的要求,而
且深刻阐述了 “ 形与神 ” 的关系。
那么,如何去 “传神 ” 呢?
“迁想妙得” !

潘天寿评顾恺之
顾氏所谓神者,何哉?即吾人生存于宇宙间所具有之生生活力也。“以形写神”,即表达出对象内在生生活力之状态而已。故画家在表达对象时,须先将作者之思想感情,移入于对象中,熟悉其生生活力之所在,并由作者内心之感应与迁想之所得,结合形象与技巧之配置,而臻于妙得。是得也,即捉得整个对象之生生活力也。亦即顾氏所谓“迁想妙得”者是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顾恺之(344—405)创作概述
东晋画家。原名长康,
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
锡)人。工诗赋,擅书法,
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
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
及神仙、佛像、禽兽、山
水等。“迁想妙得”、“以形
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
大影响。
著名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操的儿子曹植
所《洛神赋》创作的,描绘曹植与洛水神女
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
力。
顾恺之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
山石、树木富有装饰性。这一作品,与同一
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对后世中国
画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顾恺之轶事(1)
有一年,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建寺庙,主持和尚为找不到资金而犯愁。此时来了个贫苦的青年,说要捐100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的佛教徒)像,可让向前来观看作画的人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者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欢呼声响成一片,募集的钱也早超过了100万。这个年轻的画家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轶事(2)
顾恺之画画不仅重视刻画眼神,还特
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个叫裴楷的,脸颊上有三根长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而顾恺之却把这三根长毛画得特别突出,以此强调对象的特征和个性。
课文解读
第一段 作者首先指出它是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并把迁想妙得和顾恺之的“传神”理论的关系阐述清楚,迁想妙得是“传神”的途径,然后又用朴素的语言清晰地解释了迁想妙得的含义,并且说明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指出了迁想妙得的本质。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作者以顾恺之对绘画题材的划分来说明迁想妙得理论的适用范围,然后用“值得注意的是”引出这一层次的重点
—-- 正是“迁想妙得”理论在山水描绘中
的运用,使中国的传统山水画论在其萌芽时就显示出了与自然主义艺术观相异的趣味。
承接这一重点,补充前文
对迁想妙得这一理论的理解。
最后,作者引用古代文论
和诗论来说明顾恺之的思想对
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
刘勰的 “神与物游 ”;
司空图的 “思与境偕 ”
第二段 作者先后引用多位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论述,强调艺术创造的本质在于它的能动性——
荆浩:度物象取其真。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邵梅臣:画中须有我。不为古人奴隶。
陈子庄:贵在创造。独特,不可取代。
说明顾恺之艺术理论的先觉性和指导绘画实践的意义,用事实印证了文章开头所表述的观点——“迁想妙得”理论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
进一步指出想象的特征是“高度自由”,并用《文心雕龙》中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形象地加以诠释。
同时说明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最后用唐人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的评论总结了顾氏的成就。

“顾生天才杰出,独立无偶……顾生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
—李嗣真
《续画品录》
以“咫尺”表现“千里”
第三段 作者用整整一个段落来论述审美
想象的重要性。基于审美
想象主动性和自由创造的
特性,它能够使画家在艺
术创作中很好地把握对象
的总体特征,从而能在咫
尺之间表现出江山的千里
万里之遥。
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
来为论述作佐证?
陆机的《文赋》:
《南史·齐竟陵王昭胄传》:
王维的《山水诀》:
杜甫的《题王宰山水图》:
《宣和画谱·山水叙论》:
明人唐志契的《绘事微言》:
还有古诗“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巧妙而又精当地点出了审美想象的根本性特质——传神。
第四段 作者承接着上文“传神”之意,以顾恺之本人所作的人物画为例,具体阐述由“迁想”而达到“妙得”、“传神”的目的。
作者重点引述哪些画例?
画裴楷颊上的“三毛”:
以谢鲲身后山石为背景:
为殷仲堪画像
——这些,都是顾恺之画作“传神”的范例,充分证明了审美想象的主动性和自由创造的特性。
▲ 最后引齐白石画虾等例,表明这一绘画理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小 结
本文对“迁想妙得”这一中华美学的
重要命题作出了全面而又深入的评述,探讨了审美想象对于艺术创作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所以臻于胜境的途径。文章充分肯定了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启示我们认识 “迁想妙得”对于艺术设计的指导意义。初学获新知,将为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理解奠定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