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0 20: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习《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查字典,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春日》
  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
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二、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