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随着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观众也开启了“挑刺”模式。观众对楚怀王时期,莒姬留给月儿的信居然是写在纸上的这一情节提出了质疑。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出现于( )
A. 秦朝 B. 西周 C. 西汉 D. 东汉
2.《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
A. 兵役、徭役繁重 B. 刑罚严酷 C. 赋税沉重 D. 人民勤劳
3.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 车同轨,书同文
C. 废分封,立郡县 D. 焚书坑儒
4.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景帝
5.下列哪些制度是秦朝开创而被后世各朝所沿用的(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中央集权制 ④世袭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7.东汉的建立者是( )
A. 刘秀 B. 刘邦 C. 刘彻 D. 刘启
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离不开监察制度,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是( )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郡守
9.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 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武帝时期 D. 光武帝时
10.三国演义中很多英雄人物都是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 B. 迫使统治阶级调和内部矛盾
C. 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 D.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周
12.佛教在民间传播开始于( )
A. 西汉末年 B. 东汉初年 C. 东汉末年 D. 三国时期
13.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A.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 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1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15.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出现在东汉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6.西汉时,大臣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这种状况的彻底改变得益于哪一发明( )
A. 雕版印刷术 B. 造纸术 C. 活字印刷术 D. 制墨技术
17.“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这一治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 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C. 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
18.下列人物中,开世界麻醉医学史之先河的医学家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9.秦始皇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思想文化起到了破坏作用的是( )
A.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B. 创立“皇帝”称号
C. 焚书坑儒 D. 废除分封制
20.在一次历史人物评论会上,有四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张仲景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 B. 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C. 他的论著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 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二、非选择题
21.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图示中的历史]
(1)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史料中的历史]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2)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钱币中的历史]
(3)图三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评价中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4)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在位时西汉进入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毛泽东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
(1)上述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为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一项建议。
24.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材料二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请回答:
(1)“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请问这二者是谁?
(2)材料二讥讽了秦皇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后果?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中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场农民战争爆发于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4)秦王朝的统治给后世的统治者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代以前,我国古代人类书写材料主要有龟壳、兽骨、青铜器、竹简、帛等,其中又以竹简使用较多。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的一座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故选C。
2.【答案】A
【解析】丁男(成年男子)披甲”指兵役,“丁女转输”指徭役,秦朝时,兵役、徭役十分繁重,民不聊生。故选A。
3.【答案】C
【解析】今天我国的行政体制中,仍然保留了县一级行政单位。
4.【答案】C
【解析】文景之治是指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称“文景之治”。从题文看,文景之治是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所以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C。
5.【答案】B
【解析】①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②郡县制和③中央集权制两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④世袭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夏禹破坏了原始的民主禅让制,采用世袭制,因此本题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第一个皇帝,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汉景帝是汉文帝的儿子,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答案】A
【解析】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统治时期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故此题选A。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统治者了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D,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是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而不是黄巾起义;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C项符合题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A项不合题意;商朝、西周都是奴隶制王朝。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2.【答案】C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末年,在民间开始传播。
13.【答案】C
【解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王国问题彻底解决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D
【解析】秦始皇认为他的功劳超过历史上的三皇五帝,采用皇和帝两字,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地位。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
16.【答案】B
【解析】纸的发明,携带方便的优势,改变了竹木简笨重的现状。
17.【答案】D
【解析】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表述错误,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故选D。
18.【答案】B
【解析】华佗研制成功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成功实施了开腹手术。
19.【答案】C
【解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焚书坑儒是对思想文化的极大摧残,不利于文化的进步。
20.【答案】A
【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
21.【答案】(1)实施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3)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两幅漫画可知,这是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而采取的“推恩令”;第二小问,根据漫画和所学可知,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第三小问,这样做的作用就使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六经》是儒家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所以,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根据“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第一小问,根据钱币上行文字“五铢”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还包括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实施了上述经济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大一统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第二小问,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虽然在统治期间出现“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但在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了罪己诏。从其一生功过来看,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用一句话概括为: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2.【答案】(1)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解析】(1)题文“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提供的信息:只是商鞅变法,不广纳良言,虽然能够促使秦国快速达到富裕强盛,但也招致了秦国众人的怨恨。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召怨天下。
(2)因为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改革,它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朝迅速灭亡,主要是秦的暴政所致。它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对。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23.【答案】(1)西汉初年;景象: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视农业(或者以农为本)。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文景之治”。
(3)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重视农业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上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开放性题目,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
24.【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
(2)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同;注重以德化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等等,才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
(3)本题属于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我们认识到作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得民心者德天的道理。
点睛:重点掌握关于汉朝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自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得到那些认识启示等知识。
25.【答案】(1)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
(2)焚书坑儒。
后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意思对即可)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应减轻人民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1)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这二者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2)材料二讥讽了秦皇的焚书坑儒措施,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这一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这场农民战争爆发于大泽乡;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4)秦王朝的统治给了后世的统治者很多教训,纵然秦始皇成绩斐然,统一了六国,纵然他修建了世界上的八大奇迹中的长城和兵马俑,但是他以后的君主都荒淫无度,穷兵黩武,暴政苛民,最终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亡国,由此可见:统治者不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应减轻人民负担。勤政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