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爱国诗人屈原 同步练习(含答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8 爱国诗人屈原 同步练习(含答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0 21:59:55

内容文字预览

爱国诗人屈原 同步练习
一、我能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号háo ( ) 宁níng ( )
hào ( ) nìng ( )
二、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
1、屈原进步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嫉贤妒能的子兰、靳尚等人的反对,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
嫉贤妒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他得知楚都被秦国占领时,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理解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四、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__________末期楚国人,杰出的 __________和 _______。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他所开创的新诗体__________,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诗歌史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__________”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五、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六、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着。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七、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
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八、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九、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十、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十一、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号叫 安宁
号召 宁愿
二、1、嫉妒别人的才能。
2、形容心里非常着急。
三、1、追求理解和真理的道路是那样漫长深远,我将克服一切艰险而努力追求探索。全句表现了屈原追求理想和真理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2、世人都浑浊了,只有我是干净的;世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这句话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四、战国 政治家 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楚辞,“风、骚”,“风、骚”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四大文化名人”
五、A 点拨:B项 洗头, C项 变化,D项 江水。
六、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七、B 点拨:连词,表转折。
八、1、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2、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3、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4、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九、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十、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十一、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爱国诗人屈原 同步练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凝(níng)聚 倾(qūn)吐 湿(shī)润 轻捷(jié)
B、一缕(lóu) 调(tiáo)色板 要(yāo)挟 曾(céng)经
C、塞(sài)外 差(chà)不多 倒(dào)过来 冷(lěng)笑
D、分(fèng)量 旋转(zhuǎn) 蕴(yùn)含 湛(zhàn)蓝
二、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语语是( )
A、拨地而起 望而生畏 不拘一格 B、千峰万仞 随心所欲 浩气长书
C、绵亘蜿蜓 返璞归真 心惊肉跳 D、自作自受 流连忘返 兴高采烈
三、组词。
勤( ) 眷( ) 扁 piān( ) biǎn( )
谨( ) 卷( ) 缝 féng( ) fèng( )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诅咒—— 魁梧 —— 爱慕—— 静谧——
反义词:精密—— 僵硬—— 庄重—— 渺小——
五、下面是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的相应词语,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②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③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④比喻见到事物的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A、①温和可亲 ②轻手轻脚 ③浩浩荡荡 ④少见多怪
B、①温柔可亲 ②蹑手蹑脚 ③浩如烟海 ④可见一斑
C、①和蔼可亲 ②悄无声息 ③浪涛汹涌 ④以小见大
D、①和蔼可亲 ②蹑手蹑脚 ③波涛汹涌 ④可见一斑
六、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报任安书》)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2.、《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七、阅读理解。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喷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C
二、D
三、略。
四、咒骂 伟岸 倾慕 安静
粗糙 柔软 轻佻 伟大
五、B
六、1、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七、1、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2、(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3、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阅读原文,在原文中找答案,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的心目中“合二为一”,说明二者有相似之处。
4、(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