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期末专题复习】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期末专题复习】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1 09:11: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原卷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2.概况: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 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柳条湖事件)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由于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短短4个月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曰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
始了。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意义:这场运动,揭露了曰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曰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 杨虎城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曰。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经过: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把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扣
押起来,实行“兵谏”,(目的)“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4.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
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结果)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5.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
2.事沣壤况: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由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3.影响: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后)。
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 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 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 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月13曰一11月。
2.概况:日军借虹桥机场事件,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进攻上海。中囯军队先后出动70万
兵力,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伤亡都极为惨重。
3.影响: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时间、地点:1937年12月13曰,日军攻陷南京。
2.概况:日军攻陷中国南京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囯平民和战俘进行了烧、杀、淫、掠等的血腥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仅屠杀人数就达30万人。 .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3月。
2.指挥者:李宗仁。
3.意义: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
1.时间:1938年6—10月。
2.战况: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在江西万家岭(江西万家岭大捷)战役中,中 国军队歼灭日军3 000余人。后来,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3.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随着广州、武汉的失陷,抗日战争进
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
2.战况: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中国军队与曰军鏖战肉搏,反复争夺阵地。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分别被中国军队击退。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国民政府抗战后期的抗战: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年初,在豫湘桂战役中,囯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
2.指挥:八路军第五师师长林彪。
3.战果:经过一天激战,八路军歼敌l000多人。
4.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曰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曰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战略战术: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
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3.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
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三、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战况: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曰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目的),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 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院南
事变”。
3.中共:坚持抗战,在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其他阶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战略反攻:1944年到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
系列胜利。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世界人民的支持也 是分不开的。
2.伟大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
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今早知道昨夜十点,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据此可知,胡适记述这则日记的时间是( )
A.7月8日 B.8月14日 C.9月19日 D. 12月14日
2.右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中国就丧失了 100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1936年12月15日《申报》刊登消息称:“目下,张学良所部叛变,即将国家领袖及其他高级官吏留陕做人质,中央方面以端纳氏(澳大利亚人,曾为张学良参谋,与蒋介石是故交)为人忠诚,向为中国人所信任,希望渠此次或能解决目前之危局。”这里所说“张学良所部叛变”的目的是( )
联共反蒋 B.逼蒋抗日 C.叛国投敌 D.联日剿共
4.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1937年7月10日的《申报》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新闻标题——“华北形势突变,日军炮击宛平城”。据此可知,这则新闻报道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卢沟桥事变
5.以下是四位同学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后,在该馆留言簿上的留言,其中不能视为正确的情感表达的是( )
A.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B.仇恨不记,伤痛勿怀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6.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7.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里所说的“获胜之消息”指的是( )
卢沟桥抗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血战卢沟桥 D.决战淮海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10、“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童,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制定这一政治路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5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④阶段美国对中国表示“赞赏”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反共坚决 B.中国不屈不挠团结抗战
C.国共两党合作誓师北伐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已恢复
12.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无关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D.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
1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
右图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图片,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
15.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这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主要原因。( )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6分,第17、18题各7分,共20分)
16.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聆听历史的声音】
材料一“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在对俄作战上,满蒙是主要战场;在对美作战上,满家是补给的源泉。从而,实际上,满蒙在对美、俄、中的作战上都有重大的关系。” .
——摘编自[曰]板垣征四郎:《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
材料二 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曾经说:“满蒙问题的最后解决,必须予以军事占领。因此,要有突然攻占东北的准备。”
—《板垣征四郎秘录》,转引自王辅《日华侵华战争》
材料三9月12曰,蒋介石与张学良密会于石家庄,在专车上蒋介石对张学良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到日军进
攻,一律不准抵抗。” .
——何柱国:《九一八沈阳事变前后》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板垣征四郎的话里传达出了哪些信息。(2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蒋介石的这一指示带来怎样的后果。(2分)
【敲响警世的钟声】
(3)2016年9月I8日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东北三省在沈阳九一八历 史博物馆举行隆重的撞钟鸣警仪式,用钟声和警报声向人们发出警示。你认为这钟声和警报声向人们警示什么?(2分)
17.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些话语让人沉思】
材料一 2011年7月7日,一名网友发表《七绝.卢沟桥》一诗,该诗当即被编入“百度诗条”。诗歌原文是:“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缚卢沟。”
【有些数字让人伤痛】
材料二如右图。

【有些声音让人振奋】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河,杀无赦!”“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从这首七言绝句来看,作者认为导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
材料二图片中的数字反映了侵略者怎样的侵略本质?(2分)
从材料三所列举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怎样的抗 战精神?(2分)
【有些日子让人难忘】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应确立一个日子为“国耻纪念日”,如果让你推荐一个日子,你会推荐哪一天?说说你的理由。(1分)
18、(7分)识读下列图片,问答问题。





图一中的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2)图二中的“大将军”正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意义?(2分)
(3)请说出图一、图二反映的史实与图三情景之间的关系。(2分
(4)通过学习以上图片内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解析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2.概况: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 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柳条湖事件)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由于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短短4个月全部沦于敌手。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曰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
始了。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意义:这场运动,揭露了曰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曰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 杨虎城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曰。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经过: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把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扣
押起来,实行“兵谏”,(目的)“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4.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
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结果)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5.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
2.事沣壤况: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由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3.影响: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后)。
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 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 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 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月13曰一11月。
2.概况:日军借虹桥机场事件,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进攻上海。中囯军队先后出动70万
兵力,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伤亡都极为惨重。
3.影响: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时间、地点:1937年12月13曰,日军攻陷南京。
2.概况:日军攻陷中国南京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囯平民和战俘进行了烧、杀、淫、掠等的血腥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仅屠杀人数就达30万人。 .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3月。
2.指挥者:李宗仁。
3.意义: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
1.时间:1938年6—10月。
2.战况: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在江西万家岭(江西万家岭大捷)战役中,中 国军队歼灭日军3 000余人。后来,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3.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随着广州、武汉的失陷,抗日战争进
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
2.战况: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中国军队与曰军鏖战肉搏,反复争夺阵地。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分别被中国军队击退。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国民政府抗战后期的抗战: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年初,在豫湘桂战役中,囯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
2.指挥:八路军第五师师长林彪。
3.战果:经过一天激战,八路军歼敌l000多人。
4.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曰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曰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战略战术: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
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3.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
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三、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战况: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曰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目的),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 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院南
事变”。
3.中共:坚持抗战,在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其他阶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战略反攻:1944年到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
系列胜利。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世界人民的支持也 是分不开的。
2.伟大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
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今早知道昨夜十点,日本军队袭攻沈阳,占领全城。中国军队不曾抵抗。”据此可知,胡适记述这则日记的时间是( )
A.7月8日 B.8月14日 C.9月19日 D. 12月14日
【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词“袭攻沈阳”得出是九一八事变,从关键词“今早知道昨夜十点”可以得出是今早是9月19日
2.右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中国就丧失了 100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答案】C
【解析】见知识梳理: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短短4个月全部沦于敌手
3.1936年12月15日《申报》刊登消息称:“目下,张学良所部叛变,即将国家领袖及其他高级官吏留陕做人质,中央方面以端纳氏(澳大利亚人,曾为张学良参谋,与蒋介石是故交)为人忠诚,向为中国人所信任,希望渠此次或能解决目前之危局。”这里所说“张学良所部叛变”的目的是( )
联共反蒋 B.逼蒋抗日 C.叛国投敌 D.联日剿共
【答案】B
【解析】关键词“张学良所部叛变”得出是西安事变
4.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1937年7月10日的《申报》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新闻标题——“华北形势突变,日军炮击宛平城”。据此可知,这则新闻报道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卢沟桥事变
【答案】D
【解析】关键词“1937年7月10日”“宛平城”得出是卢沟桥事变
5.以下是四位同学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后,在该馆留言簿上的留言,其中不能视为正确的情感表达的是( )
A.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B.仇恨不记,伤痛勿怀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答案】D
【解析】D本身说法就不对
6.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B
【解析】见知识梳理: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7.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里所说的“获胜之消息”指的是( )
卢沟桥抗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关键词“1938年4月””中国津浦线之战局””中国军队获胜”
8.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血战卢沟桥 D.决战淮海
【答案】B
【解析】关键词“拆毁了多少铁轨”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答案】A
【解析】学会看图
10、“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童,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制定这一政治路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童,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是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
11.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5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④阶段美国对中国表示“赞赏”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反共坚决 B.中国不屈不挠团结抗战
C.国共两党合作誓师北伐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已恢复
【答案】B
【解析】关键词“1937—1944年”
12.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无关的是() .
A.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D.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A
【解析】对照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分析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
1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
【答案】T
【解析】基本史实考察,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到1945年,为14年。
右图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图片,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
【答案】F
【解析】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
15.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这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主要原因。( )
【答案】F
【解析】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6分,第17、18题各7分,共20分)
16.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聆听历史的声音】
材料一“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在对俄作战上,满蒙是主要战场;在对美作战上,满家是补给的源泉。从而,实际上,满蒙在对美、俄、中的作战上都有重大的关系。” .
——摘编自[曰]板垣征四郎:《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
材料二 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曾经说:“满蒙问题的最后解决,必须予以军事占领。因此,要有突然攻占东北的准备。”
—《板垣征四郎秘录》,转引自王辅《日华侵华战争》
材料三9月12曰,蒋介石与张学良密会于石家庄,在专车上蒋介石对张学良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到日军进
攻,一律不准抵抗。” .
——何柱国:《九一八沈阳事变前后》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板垣征四郎的话里传达出了哪些信息。(2分)
【答案】日本人对“满蒙”早有图谋;日本人有用武力达到占领和吞并东北的意图。
【解析】关键句“满蒙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满蒙问题的最后解决,必须予以军事占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蒋介石的这一指示带来怎样的后果。(2分)
【答案】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几乎不进行抵抗,日本迅速占领沈阳城,不到半年,东三省沦亡。
【解析】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敲响警世的钟声】
(3)2016年9月I8日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东北三省在沈阳九一八历 史博物馆举行隆重的撞钟鸣警仪式,用钟声和警报声向人们发出警示。你认为这钟声和警报声向人们警示什么?(2分)
【答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17.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些话语让人沉思】
材料一 2011年7月7日,一名网友发表《七绝.卢沟桥》一诗,该诗当即被编入“百度诗条”。诗歌原文是:“百年病体气悠悠,又遇独夫乱九州。安内为由兄害弟,引得鲜血缚卢沟。”
【有些数字让人伤痛】
材料二如右图。

【有些声音让人振奋】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河,杀无赦!”“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从这首七言绝句来看,作者认为导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案】近代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中国内战烽火绵延,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解析:理解此诗含义
材料二图片中的数字反映了侵略者怎样的侵略本质?(2分)
【答案】凶残恶毒、惨无人道等。
【解析】30万的数据,突出日军侵略的惨无人道。
从材料三所列举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怎样的抗 战精神?(2分)
【答案】团结御侮、誓死抗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等。
【解析】“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体现了团结御侮、誓死抗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
【有些日子让人难忘】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应确立一个日子为“国耻纪念日”,如果让你推荐一个日子,你会推荐哪一天?说说你的理由。(1分)
【答案】如:7月7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最主要是要说出原因。
18、(7分)识读下列图片,问答问题。





图一中的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十年内战基本结 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图一时张学良
(2)图二中的“大将军”正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意义?(2分)
【答案】百团大战。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增强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析】图二是彭德怀
(3)请说出图一、图二反映的史实与图三情景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由于国共合作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图三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4)通过学习以上图片内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答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打败外来侵略。
【解析】根据第三题可得知答案




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