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3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1 08: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 一船明月一帆风

鉴真东渡 —— 唐风洋溢奈良城
唐与新罗 —— 登唐科第语唐音
玄奘西行 —— 漫漫征途求真经
展望未来 —— 双向交流谱新篇
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遣唐使船横渡东海的情境图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1.根据两则材料,唐朝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2.为此,日本是怎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法度完备,文明发达,繁荣强盛,值得珍视、常去
派出大批遣唐使。
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目的
阿倍仲麻吕
吉备真备
空海
影响
(晁衡)
哭晁卿衡 (李白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制度、律令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建筑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唐朝建筑
日本建筑
中国文字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日本文字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服饰
唐代仕女图
日本仕女图
唐朝仕女图
日本仕女图
货币
文字
典籍
先进制度
天文历法
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 唐风洋溢奈良城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
物是鉴真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2)概况: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在754年抵达日本
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一次唐玄宗时期(742年)
第3次因官府出面阻拦,第4次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船出长江口,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二次(743年)
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五次(748年)
第三、
四次
第六次(753年)
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763年,逝世,安葬在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公元759年由鉴真主持修建,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3)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 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成为统一的新罗。
新罗建国后,不断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
唐与新罗 —— 登唐科第语唐音
崔致远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
秋夜雨中 (崔致远)
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
窗前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登唐科第语唐音,
望日初生忆故林。
——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海东烟波浩渺处,
旧朝衣冠小中华。
——朝鲜自称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熟悉,那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唐三藏经常说的“西天”是哪里吗?在当时,它叫做什么名字?整个故事又是以哪本书为蓝本的呢?
玄奘西行 —— 漫漫征途求真经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国佛教学界崇高声望的大德,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有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重走玄奘西行路
自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的过程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学家阿里
“.....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芒。”
——西方历史学家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僧人
僧人
扬州——日本
长安——印度
【合作探究】通过比较,总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思考他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据此可见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
唐玄宗
唐太宗
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历尽磨难
学习印度佛教文化,并留传《大唐西域记》
弘扬佛法,并传授中国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做事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专注,执着,坚持信念,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出发地——目的地 途中遭遇 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
材料四:
1.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小结】
在玄奘与鉴真的身上体现着唐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唐代中国文化有着跨时空的魅力。
鲁迅先生也说过:“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宏的胸襟与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的唾弃。”
展望未来 —— 双向交流谱新篇
拓展延伸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1.日本,新罗,天竺,波斯,大食......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和平合作
——习近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
丝路新生
在和平合作的理念下,这条著名的古丝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它跨越千年时空,面向未来,再一次向世界展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商、共建、共享、共创美好的世界家园!
在唐代时,胶州板桥镇海上贸易已很发达,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人等由此到中国。中东、阿拉伯的商人也有到达此地的。
拓展延伸
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胶州对外交往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作为中欧班列的起点之一,以及正在兴建的胶东国际机场将为胶州的开放与发展添上更有力的翅膀!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也只有开放与交流,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