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2节 元素周期律
课标点击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2、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
教学难点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 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 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 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依据是什么呀?原子序数和组成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么就像我们全班46位同学排座位一样,很多原子的核外都有许多电子,这些电子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座位”呢?我们今天就给原子核外电子排一排“座位”好吗?【板书】课题: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思考、讨论回答:原子序数相等 1、明确学习任务;2、稳定学生情绪;
【合作讨论】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教室结构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可以学生围成一圈坐在老师的周围,而我们是一排排的座位,有人把“电子的座位”——电子层比喻成洋葱结构,我感觉到它还像你们的座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3第一段结合图1—7体会一下什么是电子层。 思考、讨论、回答交流:1、电子层是某些电子运动的区域。2、不同的电子层对允许活动的电子有能量要求。3、电子层分内层和外层,而且每一层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即可以用数字或符号标示。……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们班主任以按照什么依据排列你们的座位?你们心目中有没有好座位和不好的座位之分? 学生回答:身高分数…… 可能有些班级按照身高排列座位,也有些按照考试分数排列座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
【引导】如果你是11个电子的班主任,有些电子的能量低,“身体素质”差,有些电子的能量高,“身体素质”好,而离你最近的座位有限,比如:最近的有2个,次近的有8个……你愿意怎么办呢?(感觉有点像野牛群对付狼群的攻击的办法) 学生回答:让身体素质差的离得最近,好一些较近,最好的最远,就排成2,8,1的座法。 进行学法的培养的同时对学的情感进行培养。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思考,讨论。
【指导阅读】阅读课文P13第二自然段,结合图1—8体会电子排布的特点。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1、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内层向外层排起。2、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指导阅读】认真阅读课文表1—2,讨论归纳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1、1—2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子数1—2。2、3—10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层电子1—8。3、11—1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层电子1—8。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时有一种进位制的说法,满十进一,从这些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排布在二、三周期类似八进制。 学生理解、体会 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类比方法。
【引导】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能量越高就越不稳定,那么在电子排布过程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排在了最外层,所以元素的性质应该主要取决于它最外层电子,它们都希望自己的最外层电子满足稳定结构。 学生体会、思考 为下一节作准备
【引导】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横排写出1—18,18个数字,其中2、10、18三个数字用红笔写,其余的用黑笔写,请同学们揣测红字周围的数字会有怎样的想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2号、10号、18号元素周围的元素会通过失去或得到一些电子达到2号、10号、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学生体会、讨论:向往减去或加上些数字达到红数字。 培养学生抽象思考的能力。
这一节课的内容先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的知识,预习本节第二部分内容——元素周期律。
【作业】 1、完成学案的习题(课堂完成并订正)2、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或自行设计排列顺序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最好画的大一些,以备以后复习使用。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1、 排布原则: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内层向外层排起。
2、 排布规律:
1)、1—2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子数1—2。
2)、3—10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层电子1—8。
3)、11—1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层电子1—8。
副板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对初中知识的归纳。而学生在初三学习时,由于初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如核外电子排布在初中不作要求,但有些老师在初中已经作了介绍,而有些老师则回避,造成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感到简单,而有些学生则感到很难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上节课留下的作业,评比原子结构图,视具体情况订正作业。【板书】 元素周期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已经初步了解到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密切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8号和16号、11号和17号元素。【继续引导】 请一位同学指出两组元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思考、书写、回答:8号和16号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但电子层数不同。11号和17号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复习旧知,回忆相关内容,为新课打下基础。
【继续引导】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出这几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根据所学的Na、Al、Si、S、Cl等几种元素的相关知识初步体验元素的性质和元素最外层电子多少的关系。 思考、回答:8号和16号元素属于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11号和17号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 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增强求知欲望。
【合作交流】请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完成课本P14—15页的表1,2。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写出1—18号元素的符号。画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直接画在书上)。归纳总结3—10号、1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写出自己的结论(可以是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沟通交流】 请1-2位同学阐述自己表2的结论,其他同学适当根据自己书写进行补充、辩论。最后老师引导得到较完善的结论。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也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也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具体体现为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思维碰撞的机会。
【引导】 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能不能完全反映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更总要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阐述】我们认为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即其金属性就越强,同样,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其非金属性就越强。 思考、回答:不能应该从电子得失的难易程度。倾听、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完整性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5页实验,并且利用为大家准备的钠完成对金属性递变的讨论。 请注意使用钠时要规范操作。同时老师巡视。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随着最外层电子数递增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多媒体】投影:投影展示Na、Mg、Al、Si、P、S、Cl七种元素的单质照片,结合课本P16页表格内容完成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 思考、总结: 由Na到Cl金属性逐渐降低,非金属性逐渐升高。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总结板书】从1—18号元素的性质变化来看,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思考、总结 视剩余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引导】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包含同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和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纵横两个方向。请同学们结合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和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完成以下事情:根据A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性质。收集有关工业生产利用周期表的事实。收集有关门捷列夫利用周期表和周期律推断新元素和预测新元素的故事。 倾听、纪录 明确任务,为下节课作准备。
【作业】1、课本P19 第1、3题 2、学案上有关练习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从1—18号元素的性质变化来看
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
↓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副板书
学生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的授课方式采取 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整体授课内容基本完成,但在授课过程中有部分同学试验被动,讨论问题也不积极,说明他们对化学科的兴趣有待加强。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准备新课 1、明确学习任务;2、稳定学生情绪;
【合作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7第一、二段和图1—9的有关内容,完成对“位”、“构”、“性”之间关系的框图: 老师依据学生填写情况进行适当总结。 思考、讨论、交流填写图表。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练习】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X的单质能将Y从NaY的溶液中置换出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多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学生回答:B说明:A、C选项只能从一方面说明原子结构,不能作为比较依据。 及时练习检验学生学习状况。
【引导】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 AlCl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H2SO4与H2S、HCl与HClO4 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继续培养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交流讨论】请几位学生将上节课收集的资料朗读,讨论,交流,总结: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2、寻找所需物质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1、1—2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子数1—2。2、3—10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层电子1—8。3、11—1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层电子1—8。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遇冷水能剧烈反应位于第七周期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 学生回答:D 及时练习检验学生学习状况。
【作业】 1、完成学案的习题(课堂完成并订正) 2、完成课后习题2-8题,并认真写出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位”、“构”、“性”之间关系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2、寻找所需物质
副板书
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注重学生交流、讨论,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老师引导的不够简练,所以有些托水带泥的感觉。
化学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学案)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叫做电子层。
(1)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
能量高低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先从 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3)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请大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
。
[练习1]请根据以上规律画出课本P14表中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2]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4)离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3]2.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Mg2+ F- Br- Ca2+
?
[课堂练习]
1.在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
A.Na B.P C.Cl D.Ar
2.原子序数从3~10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
A.电子层数 B.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化合价
3.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2 B.X2Y3 C.X3Y2 D.X2Y
[课后反思]:
化学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
(二)元素周期律
[提问]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性质 强弱判断依据
金属性 1、 2、
非金属性 1、2、3、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Na Mg Al
与冷水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沸水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 Mg(OH)2中强碱 Al(OH)3
[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Mg Al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总结]Na、Mg、Al与水反应越来越 ,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 ,金属性逐渐 。
[资料]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H2SiO3弱酸 H3PO4中强酸 H2SO4强酸 HClO4强酸(比H2SO4酸性强)
结论
[总结]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思考] 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体会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讲解] 决定 可归纳出 。
3、元素周期律
(1)定义: 。
(2)实质: 。
【反馈练习】
1.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Y的核电荷数比X大2,Z的质子数比Y多4,1摩尔X的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1克氢气,这时X转为具有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据上述条件推测:(1)X Y Z ;(2)X、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跟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① ,② 。
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铍(Be)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是一种有色固体,HAt很不稳定,AgAt是有色难溶于水且感光性很强的固体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课后反思】
化学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认真观察下表,填空并画出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标出其附近的元素符号。
金属性逐渐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1 非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2
3
4
5
6
7 金属性逐渐
【练习】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分析】
(二)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思考: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 AlCl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得出结论: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 =
思考: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 H2SO4与H2S HCl与HClO4 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得出结论: 。
【练习】某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4,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若其水溶液呈现酸性,且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分析】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
B、 遇冷水能剧烈反应
C、 位于第七周期
D、 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
2、寻找所需物质
在 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 ;
在 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 ;
在 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随堂练习】
1、 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做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2、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元素X、Y都为主族元素)。 ( )
A、XY2 B、X2Y3 C、X3Y2 D、X2Y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姓名:______成绩:_______
1.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提示:碘酸的化学式为HIO3),其中碘元素呈+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
(A) I2O4 (B) I3O5 (C) I4O7 (D) I4O9
2.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目 A>B>D>C
3.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粒子A2+、B2-、C.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原子序数关系是C>B>A B.粒子半径关系是B2-<A2+
C.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一种原子 D.原子半径关系是A<C<B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
5.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 ( )
A.R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 B.R一定是ⅣA族元素
C.R的气态氢化物比同族其他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
D.R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
6.主族元素X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7.若短周期的两元素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 :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
A.1 B.3 C.5 D.6
8. aXn-和bYm+为两主族元素的离子, 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XC.Y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YOm D.X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nX
9.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 )
A. B. C. D.
10.属于短周期的A、B两元素,A的原子半径小于B的原子半径,两元素可形成A显正价的AB2的化合物。 下列有关A、B两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B可能属于同一周期 B.A是B的前一周期元素
C.A只能是金属元素 D. A可能是第二周期中的II A族或IV A族元素
11. 有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而且原子半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为。则四种元素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 A. B. C. D.
12.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13.在1~18号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1)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
(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
14.aA2+, bB+ , cC3- , 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它们的原子序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半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设X、Y、Z代表三种元素。已知:(1)和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2)Z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Y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少9个;(3)Y和Z两种元素可以形成4核(其中有1核为Y核)42电子的价阴离子。据此,请填空:
(1)Y元素是___________,Z元素是_____________。
(2)由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含60个电子的盐类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姓名:______成绩:_______
1.碱性强弱介于KOH和Mg(OH)2之间的氢氧化物是 ( )
A.NaOH B.Al(OH)3 C.Ca(OH)2 D.RbOH
2.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沸点最高
B.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
C.W的氢化物的沸点比X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D.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3.还原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 ( )
A.Na、Mg、Al B.Li、Na、K C.I-、Br-、Cl- D.P3-、S2-、Cl-
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5.砷(As)为第4周期第ⅤA族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A.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B.可以存在-3、+3、+5等多种化合价
C.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D.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6.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
A.A、B、C、D、E B.E、C、D、B、A C.B、A、D、C、E D.C、D、A、B、E
7.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对应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减弱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顺序增强
C.元素的原子半径按X、Y、Z顺序增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减弱
8.HF、H2O、CH4、SiH4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 ( )
A.CH4<H2O<HF<SiH4 B.SiH4<HF<CH4<H2O
C.SiH4<CH4<H2O<HF D.H2O<CH4<HF<SiH4
9.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10.这些事实是由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结果的是 ( )
A.次氯酸的酸性比硫酸弱 B.氯能置换硫化氢中的硫
C.硫离子的还原性比氯离子强 D.硫能在空气中燃烧,而氯则不能
11.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___________的递增,而呈_______性变化的规律,这里元素的性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2.短周期中置换H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元素(符号),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碱性最强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显两性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离子半径最小的金属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
13.A、B、C 3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1A单质与水反应能置换出1g氢气,而A变为具有跟氖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B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气体,B成为稳定的气态氢化物.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
(1)由此可知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A单质与水________
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溶于氢氧化钠溶液_ _______ .
14.A、B、C、D 4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1、4、5、7,已知B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A、C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酸。则:
⑴A、B、C、D分别是 、 、 、 。
⑵A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⑶C、D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写化学式,用“<”或“>”表示强弱)。
1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ⅠA 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一 ①
二 ② ③ ④ ⑤ ⑥
三 ⑦ ⑧ ⑨ ⑩
四 ⑾ ⑿ ⒀
(1) 表中元素______的非金属性最强;元素______的金属性最强;元素______的单质室温下呈液态(填写元素符号);
(2) 表中元素⑿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
(3) 表中元素⑥⑩⒀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
(4) 表中元素⑨和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3课时
姓名 成绩
1、某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
A、 HX B、 H2X C、 XH3 D、 XH4
2、下列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 )
A、 Ca(OH)2 B、 NaOH C、 RbOH D、Al(OH)3
3、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
4、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事实是 ( )
A、氯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而硫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
B、向硫化氢的水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得到淡黄色的硫
C、氯气能与水反应而硫不能
D、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而硫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5、 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是:H3XO4A、非金属性强弱为: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为X、Y、Z
C、原子半径大小是:XD、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减弱
6、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X和Y,X的原子序数大于Y,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一半,Y的二价阴离子和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关于X和Y形成的化合物Z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Z是酸性氧化物 B、Z的水化物是碱
C、Z的化学式为X2Y D、Z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硫酸
7、在高温超导体中,铊(T1)是其中成分之一,已知铊是铝的同族元素,关于铊的下列性质判断中可能错误的是 ( )
A、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 B、形成+3价的化合物
C、T1(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D、单质铊的还原性比单质铝强.
8、砷为第4周期第ⅤA族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A、AsH3比NH3稳定
B、可以存在-3、+3、+5等多种化合价
C、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D、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9、A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差6,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次外层上的电子数均为8,A与B可形成化合物BA2,则该化合物是 ( )
A、MgCl2 B、CaF2 C、SiO2 D、CS2
10、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
A、铍(Be)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有色固体,H At不稳定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比硫化氢稳定的气体
11、(1)根据NaH的存在,有人提议可把氢元素放在 族,那么根据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又可把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 族。
(2)现有甲、乙两种元素,甲元素在第三周期第VIIA族,甲元素与碘元素相比较,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名称),写出可以验证该结论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3)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M电子层与K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相等。甲、乙两元素相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名称),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 。
(a)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块状单质分别放入热水中
(b)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
(c)将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粉末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12、A、B、C、D四种元素,A元素所处的周期数,主族序数,原子序数均相等;B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2个;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
(1)B元素的名称,________B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2)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3)C的元素符号________,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
(4)D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
13、氧化还原反应中除了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外,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RO3n- + 6I- + 6H+ = R- + 3I2 + 3H2O (R为主族元素)则:
(1)RO3n-中R的化合价为 ,n值为 。
(2)R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在周期表的 族。
检验
证据
结论
解释
问题
性
构
位
位
构
性
性
构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