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岳麓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岳麓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1 14: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代: 维也纳体系(1815-191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二战前)
二战后 :?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0世纪40、5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34.
3.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题型——选择题为主
考点——两极格局发展脉络及其影响下的
世界与中国;




(1)关注主干知识,如从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结合美苏力量的消长与政策的调整对世界的影响;
(2)关注历史概念,如“冷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等;
(3)关注新史观,以文明史观认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以全球史观认识国与国关系的演变。
?1945年,前苏联官员在一个十分友好的场合,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一份礼物——一只精致的木雕老鹰,哈里曼将它郑重地挂在书房。七年后美国情报人员偶然间发现它竟是个窈听器。 ????这位大使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将计就计,利用这只窃听器将假情报一批批输送给了苏联情报机关。八年之后,美国方面才将这秘密公布于世,苏联人连呼上当。美国方面回答:你偷听七年,我骗你八年,我们总不能甘心这场在老鹰肚里进行的谍报“买卖”蚀本哪!
这场长达15年的谍报战反映二战后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
PK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起止时间:1955年(华约)—1991年(苏联解体)

基本内涵:是指美、苏两大集团在世界权利结构中占据绝
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的两分天下格局
奠基: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主要形式:冷战(重点在欧洲)
冷战:相对于热战而言,具体指美、苏两大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外的一切敌对行为。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一、概念阐释:两极格局
二、“冷战”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请回答: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二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回答:
⑴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力量对比情况?
⑵“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巨大的北美野牛”
“巨大的俄国熊” 分别有何具体势力体现?
2.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①战后西欧、日本衰落
英法元气大伤,德意日战败,都降到二流国家地位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政治上:二战的战胜国、联合国的操纵国
经济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军事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最早拥有核武器
建立近500个军事基地
③苏联成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政治上:抗击德国法西斯主力,提高了国际威望
军事上:总兵力接近美国,控制东、南欧等地区
美苏均势
材料三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从波罗的海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那么……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 ——摘自丘吉尔1946年演说
据材料三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三位领导人的主旨意图。
称霸
西扩
遏制
(3)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4)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5)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6)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家利益冲突
(7)两国间猜疑和不信任
(8)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2)国际政治力量发生变化:美苏成为强国,西欧(英国)衰落
根本原因
结论: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归纳:“冷战”兴起的背景




以“冷战中的对峙表现”为主题做一张时空坐标图。
提示:关注标题,要理解标题内涵;
关注课本,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
1946
1947
1947
1949
1948、4
1949
1961
1955
1991
1962
美方:
苏方:




A









B
C
请写出图中代码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其目的
美方
苏方
“冷战”的形成及表现
三、“冷战”的具体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地位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导线、实质) 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 开始
经济 马歇尔计划
(又名、实质) 经互会 运用
军事 柏林危机 高潮
北约组织
(原因、性质) 华约组织 正式形成
马歇尔计划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
提示:(1)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由此可知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2)差异原因:立场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
美苏争霸的态势变化对中国产生怎样影响?
1.(2010年全国卷2)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左)与
美国总统肯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
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2.(2011年海南卷21题)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
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
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的多寡取决于
是否为战时盟国
3.(2012年全国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结合下列图片分析冷战的影响




北约
华约
四国分区占领
德国及首都柏林
德国分裂
柏林
朝鲜战争
1945年三八线的划分
1948年两个政权的出现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图为1950年9月14日,美国军舰在仁川港湾。
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
越南战争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1973年被迫撤军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的分裂
朝鲜战争、侵越战争
火箭上天、美国登月
1.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2.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破坏了世界的和平。
造成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
亚洲 ——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阿富汗战争
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求同存异
理性克制
人性温暖
和平统一
两人(国)双方发生冲突时
困难中的别人(国)需要帮助时
解决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时
求同存异
理性克制
人性温暖
和平统一
与别人(国)观点(制度)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