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1-15 09: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如图示意“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德国地球物理、气象学家(  )
A. 哥伦布 B. 麦哲伦 C. 加加林 D. 魏格纳
下列为海陆变迁的证据: ①上海市西部自北向南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等人类活动遗迹; ④澳门面积因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完成2--3题 能说明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列为海陆变迁的证据: ①上海市西部自北向南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等人类活动遗迹; ④澳门面积因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完成2--3题 因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迁的实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如图示意地球表面海洋、陆地所占比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下列海峡或运河与其两侧的大洲搭配正确的是(  )
A. 白令海峡一亚洲和南美洲 B. 苏伊士运河一非洲和亚洲 C. 土耳其海峡一欧洲和非洲 D. 巴拿马运河一南美洲和南极洲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小红想了解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使用的地图是(  )
A. 世界政区图 B. 世界气候分布图 C. 世界地形图 D. 世界人口分布图
如图示意“海拔与相对高度”,据此完成7、8题。 海拔是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图中甲地的海拔是(  )
A. 500米 B. 1000米 C. 1500米 D. 2000米
如图示意“海拔与相对高度”,据此完成7、8题。 相对高度是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离。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 500米 B. 1000米 C. 1500米 D. 2000米
某人站在南极点其前后左右的方向是(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如图示意经纬网。图中甲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
A. 60°s,170°W B. 60°S,170°E C. 60°N,170°E D. 60°N,170°W
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指示南北方向 B. 长度不等 C. 指示东西方向 D. 形似圆圈
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  )
A. 南回归线 B. 赤道 C. 本初子午线 D. 北极圈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其中自转周期是(  )
A. 1小时 B. 1天 C. 1个月 D. 1年
太原一年中不同季节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产生差异的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 B. 天气变化 C. 地球公转 D. 环境污染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自2010年开始,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举行,今年9月8日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南门鸣枪起跑,此时太原正逢(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0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弧线上标注地球公转的方向。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节气。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3)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节气
时间
太阳光直射的纬度
太原昼夜长短状况
C
______ 月22日前后
______
昼最长、夜最短
B、D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______
A
______ 月22日前后
______
昼最短、夜最长
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方框里的内容补充完整。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______???? B______???? C______。 (3)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太阳光直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______,斜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______。 (4)地球上的五带之间的划分界线是______和______,太原市地处37°27′N~38°25′N,111°30′E~113°09′E之间,属于五带中的______带。 (5)山西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坐北朝南的房屋? (6)探究:生活中的哪些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
读“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图中的等高距是______米;山峰丁的海拔是______米。 (2)旱岩运动有“岩壁芭蕾”、“峭壁上的艺术体操”等美称,由登山运动衍生而来,富有很强的技巧性、冒险性,属于极限项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的是______;表示鞍部的是______。 (3)分层设色地形图就是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一般绿色表示______,黄色、褐色表示______;白色表示______;蓝色表示______。 (4)从图中A、B两处爬到山顶C处,你会选择哪条路线?并说明理由______。 (5)如图中标注的数值是某区域备点的海拔,请将图中海拔相同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绘制出该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大西洋。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A______? B______??C______。 (3)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____洲: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洋。 (4)下列四个大洲的轮廓示意图,表示欧洲的是______。 (5)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请说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6)说出海洋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她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地天崩地裂、山河破碎,这场8级大地震造成遇难、受伤、失踪的人数达几十万。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1)写出图1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的名称。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的竖硬岩石表层,不是完整的一个圈层,而是由______大板块组成,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每年______月______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3)(图3)喜马拉雅山是由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相互______而成(“张裂”或“挤压”);红海是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______断陷而成(“张裂”或“挤压”)。 (4)(图2)说出世界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5)简析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太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分别在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当天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携杆影子的长度,并绘制了甲、乙、丙、丁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旗杆位于教学楼的______方向。甲、乙、丙、丁四幅图,用以表示夏至当天正午时刻的是______。 (2)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线段、数字和文字。请将图中比例尺改写成文字形式。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牢记即可。
2.【答案】C 【解析】
解: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 故选:C。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成因,理解解答有效。
3.【答案】D 【解析】
解:19世纪末,澳门陆地面积只有10.3千米2,因珠江口西侧泥沙大量淤积,尤其是当地人民不断填海造陆,使得澳门的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现在澳门的面积有32.8千米2,1995年通航的澳门国际机场,就是采取人工填海方式建成的。①②③现象都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海陆变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成因,理解解答有效。
4.【答案】A 【解析】
解: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约为7:3.读图可知,A图符合地球表面海洋、陆地所占比例。 故选:A。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5.【答案】B 【解析】
解: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故B正确。 故选:B。 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该海峡沟通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徳雷克海峡,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丹麦海峡。 本题考查洲界线,牢记即可。
6.【答案】A 【解析】
解: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小红想了解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使用的地图是世界政区图。 故选:A。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从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经常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 本题考查地图的应用,要理解记忆。
7.【答案】C 【解析】
解: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 故选:C。 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本题考查了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理解答题即可。
8.【答案】B 【解析】
解: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米-500米=1000米。 故选:B。 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本题考查了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理解答题即可。
9.【答案】D 【解析】
解: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其四周全是北,因此站在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的方向都是北。 故选:D。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本题考查极点上方向的判断,理解解答即可.
10.【答案】C 【解析】
解:读图可得,图中相邻两条经纬线的度数差都是10°,甲的经纬度是60°N,170°E。 故选:C。 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 本题考查经纬网图中经纬度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11.【答案】A 【解析】
解: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其长度都相等,经线是半圆形,故A正确。 故选:A。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 本题考查经线的特点,牢记即可。
12.【答案】B 【解析】
解: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故选:B。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本题考查重要的纬线,理解解答即可。
13.【答案】B 【解析】
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其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故选: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特点,牢记即可。
14.【答案】C 【解析】
解:一年中不同季节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产生图中差异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夏季太阳高度最大,冬季太阳高度最小。 故选:C。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及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15.【答案】C 【解析】
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每年的12、1、2月属于冬季,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 故选:C。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的概况,理解解答即可。
16.【答案】冬至日 ? 春分日 ? 夏至日 ? 秋分日 ? 6 ? 23.5°N ? 昼夜等长 ? 12 ? 23.5°S 【解析】
解:读图可知,(1)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公转轨道上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2)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A处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B处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C处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D处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3)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C处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23.5°N纬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D处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在0°纬线上,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A处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23.5°S纬线上,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B处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0°纬线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故答案为: (1)如图:; (2)冬至日;春分日; 夏至日;秋分日; (3)
节气
时间
太阳光直射的纬度
太原昼夜长短状况
C
6月22日前后
23.5°N
昼最长、夜最短
B、D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昼夜等长
A
12月22日前后
23.5°S
昼最短、夜最长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图示记忆解答。
17.【答案】北温带 ? 热带 ? 南寒带 ? 多 ? 少 ? 回归线 ? 极圈 ? 北温 【解析】
解:(1)五带中,热带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阳光斜射厉害,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2)读图可得,A是北温带,B是热带,C是南寒带。 (3)太阳光直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多,斜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少。 (4)地球上的五带之间的划分界线是回归线和极圈,太原市地处37°27′N~38°25′N,111°30′E~113°09′E之间,属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5)山西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了朝阳,当地人喜欢坐北朝南的房屋; (6)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故答案为:(1) (2)北温带;热带;南寒带;(3)多;少;(4)回归线;极圈;北温;(5)为了朝阳;(6)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五带中,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阳光斜射厉害,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本题考查地球五带的分布及地球的运动特点,读图解答即可。
18.【答案】150 ? 645 ? 甲 ? 乙 ? 平原 ? 高原和高山 ? 雪山 ? 海洋 ? A,A等高线稀疏、坡缓 【解析】
解:读图分析可知: (1)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由此可判定,图中的等高距是150米;山峰丁的海拔是645米。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为陡崖,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乙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丙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丁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 (3)分层设色地形图就是在几条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的分布,一般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高山;白色表示雪山;蓝色表示海洋。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从图中A、B两处爬到山顶C处,应选择A路线。 (5)把图中海拔相同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绘制出该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即可。 故答案为: (1)150;645;(2)甲;乙;(3)平原;高原和高山;雪山;海洋;(4)A,A等高线稀疏、坡缓; (5)如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9.【答案】北美洲 ? 亚洲 ? 非洲 ? 南极 ? 大洋 ? 北冰 ? 印度 ? C 【解析】
解:读图分析可知: (1)依据大西洋的位置,在图中填注即可。 (2)依据位置,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A是北美洲,B是亚洲,C是非洲。 (3)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南极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 (4)选项中,A是亚洲,B是非洲,C是欧洲,D是北美洲。 (5)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合称为亚欧大陆;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6)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大气降水大部分来自于海洋水蒸发、海洋运输、油气开采、锰等深海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养殖、食盐的重要来源地、海滨浴场、海洋馆等旅游开发等等。 故答案为:(1) ; (2)北美洲;亚洲;非洲;(3)南极;大洋;北冰;印度;(4)C;(5)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6)大气降水大部分来自于海洋水蒸发、海洋运输、油气开采、锰等深海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养殖、食盐的重要来源地、海滨浴场、海洋馆等旅游开发等等。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及概况,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0.【答案】欧亚板块 ? 美洲板块 ? 印度洋板块 ? 太平洋板块 ? 六 ? 5 ? 12 ? 欧亚 ? 印度洋 ? 挤压 ? 张裂 【解析】
解:(1)读图可得,A是欧亚板块,B是美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的竖硬岩石表层,不是完整的一个圈层,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3)喜马拉雅山是由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成,红海是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张裂断陷而成; (4)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故答案为:(1)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5;12;(3)欧亚;印度洋;挤压;张裂;(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世界著名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本题考查世界板块分布图,读图解答即可。
21.【答案】正东 ? 丁 ?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米 【解析】
解:读图可知,(1)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旗杆位于教学楼的正东方向;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高度在一年中最大,正午物体的影子最短,甲、乙、丙、丁四幅图中,丁图影子最短,表示夏至当天正午时刻影子。 (2)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线段、数字和文字;图中比例尺为数字式,改写成文字形式表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米。 故答案为: (1)正东;丁; (2)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米。 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结合图示记忆解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