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4 20: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放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依靠贫雇农,团结中衣,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甜的的上,们电战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定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2.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3.小刚同学在探究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下面这幅图片。请你判断下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4.解放战争爆发后曾有英文刊物写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这里强调了决定战争前途的主要因素是国共两党的
A. 民心向背
B. 战略方针
C. 实力强弱
D. 土地政策
5.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重庆谈判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周恩来都亲自参加谈判
③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④都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 “三个胜仗”是指( )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 ④台儿庄战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①
D. ①②④
7.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8.下图为一张已经发黄的电文手稿,内容为“特急,重庆蒋介石先生勋鉴: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毛泽东敬(八月二十四日)。”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

A. 电文回复的时间应是抗战胜利后
B. 这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
C. 电文表明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D. 电文表明中共决定只派周恩来参加谈判
9.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中国共产党进行这次会谈的目的是( )

①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③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④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10.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 毛泽东
B. 蒋介石
C. 周恩来
D. 张学良
11.“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项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朝鲜战争时期
12.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A.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B. 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C.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3.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一战略部署是( )
A.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陈粟大军出击鲁西南
14.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社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 占领上海国民党统治宣告结束
B. 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C. 解放军纪律严明是夺取胜利的保证
D.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5.解放战争时期,指导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6.“图像是可视的历史。”下面这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它标志着( )

A.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被基本消灭
D.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
17.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1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场运动是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秋收革命
D. 土地改革
19.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该笔记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A. 爆发的时代背景
B. 取得胜利原因
C. 主要历史进程
D. 取得胜利影响
20.报纸与历史密切相关,历史所记载的重大事件,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重大新闻。与下图报纸头版头条新闻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
21.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是谁?这次起义有何重要意义?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简述遵义会议的意义。
(4)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什么思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6)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江津度过的,现陈独秀故居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泽东也曾评价他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请列举一项关于陈独秀的功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条约”指什么?它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解放南京”与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战役有关?
(3)有人说:“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请你写出一例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要事件。
2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诉。下列天安门广场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请回答:
(1)浮雕1反映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请问是谁领导了这一事件?
(2)浮雕2展现了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情景,这场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其名称是什么?
(3)写出浮雕3反映的“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4)浮雕4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请写出战争的
名称。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5)浮雕5反映了解放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请问这是什么战役?
24.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大历史事件,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2)就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国共双方达成什么共识?对中华民族产生什么影响?
(3)在图二事件发生后,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文件落实情况如何?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请回答:
(1)这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文中的“陪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类似的电报他发过几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衣,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甜的的上,们电战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判断这是出自土地改革总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这一土地改革总路线。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2.【答案】C
【解析】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又发起了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上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故选D。
4.【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共两党对待土地的政策和措施,国民党虽然颁布了《土地改革法案》,但是没有真正实施,国民党给农民的权利十分有限,不主张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贫雇农真正获得利益,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共产党直接从地主手里取得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国共两党不同的土地政策是战争胜利的关键,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的共同点。这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周恩来都亲自参加了谈判,③④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选A。
6.【答案】A
【解析】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三次战略决战,即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故选A。
7.【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关键字眼“锦州”“林彪”就已经告诉我们,小明研究学习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因为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林彪是辽沈战役的指挥官。故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上面的图片正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从题目中的信息来看,D不正确,毛泽东是派周恩来先赴重庆,随后毛泽东再赴重庆。
9.【答案】B
【解析】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当时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共产党还是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希望可以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所以答案选B。
10.【答案】D
【解析】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没有张学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其中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因此题干中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制订于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一心消灭共产党,实行一党专政,但其需要时间准备,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实际上是假和平、真内战,所以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C。
13.【答案】C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14.【答案】C
【解析】1945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解放军纪律严明,宁可自己睡大街也不扰民,这是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故答案选C。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主要矛盾。为适应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土地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宪法;B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土地文献;D项是建国前为筹备新中国召开的会议。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V。
16.【答案】D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图片信息“南京解放”和文字信息“1949年4月23日”,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49年4月21—23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故答案为D。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因此淮海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称号。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由此可知,题干中这场运动是土地改革,故选D。
19.【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经济、军事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原因。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0.【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解放南京是渡江战役的一部分,故选D。
21.【答案】(1)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2)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3)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毛泽东思想。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等。
【解析】(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是周恩来。南昌起义的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遵义会议的意义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功劳即贡献。包括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等等。
22.【答案】(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渡江战役。
(3)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解析】(1)从材料一的内容看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材料二解读图片信息得出,该图片是南京解放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知道,南京解放是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等等。
23.【答案】(1)林则徐。
(2)五四爱国运动。
(3)南昌起义。
(4)抗日战争。
(5)百团大战。
(6)渡江战役。
【解析】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政权22年的统治的战役是渡江战役。
24.【答案】(1)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图一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影响: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或“双十协定”;国民党在完成全面内战的部署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4)启示: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观点正确即可)
【解析】(1)根据图一“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合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西安事变;图二是重庆谈判。
(2)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初步共识。标志抗日民族统—战线逐步形成,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蒋介石撕毁协定,并发动了内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25.【答案】(1)蒋介石。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重庆。
(3)三次。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获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解析】(1)阅读材料,“倭寇投降”说明日本已经战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是请毛泽东到当时的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说明要商讨国家大事,基于此我们判断,是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期待和平,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情况下发出的。
(2)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3)分析题干,通过第一问我们知道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联系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类似的电报发过三次,但蒋介石内战方针早就确定,只是当时他还没有做好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发这样的电报是假和平真内战,只是暂时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