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C )
A. 詹天佑一一京张铁路 B. 侯德榜一一侯氏制碱法
C. 林则徐一一《天演论》 D. 魏源一一《海国图志》
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3.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B )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4.有“状元实业家”之称的张謇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创办的企业中最为著名的是( D )
A. 继昌隆缫丝厂 B. 发昌机器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南通大生纱厂
5.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百度网站上输入“1909年、中国、詹天佑”,你可能搜索到的是( B )
A.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B. 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典礼举行
C. 张謇的大生纱厂宣告破产 D. 《申报》刊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消息
6. “他是我国化学工业先驱,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批精盐,打破了英国和日本商人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材料中的“他”是( C )
A. 张謇 B. 荣宗敬 C. 范旭东 D. 侯德榜
7. “他是我国化学工业先驱,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批精盐,打破了英国和日本商人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材料中的“他”是( C )
A. 张謇 B. 荣宗敬 C. 范旭东 D. 侯德榜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是指(C )
A. 洋务运动至清朝末年
B. 辛亥革命成功后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抗日战争后
9.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C )
A. 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 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 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 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0.下列作品属于历史剧的是( C )
A. 《狂人日记》 B. 《孔乙己》
C. 《屈原》 D. 《黄河大合唱》
11.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B )
①女子缠足 ②男子剪掉辫子 ③穿翎顶补服 ④跪拜礼 ⑤鞠躬、握手礼 ⑥“老爷”“大人”等称呼 ⑦“先生”“君”等称呼
A. ①②③④ B. ②⑤⑦
C. ③⑤⑥⑦ D. ①③⑤
12. 2017年8月,“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主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研讨会是为了纪念商务印书馆创办距今( A )
A. 120年 B. 110年 C. 100年 D. 90年
13.小赵同学用百度搜索“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等关键词。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B )
A. 林则徐 B. 张謇 C. 张之洞 D. 詹天佑
14.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C )
A. 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 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 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 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15. 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B )
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 D.专制思想
16.实现国家富强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
1914年至1921年这八年中,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20世纪20年代,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二:“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并写出张謇救国的主要行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两点以上)
(3)材料三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主要是在哪几个行业开展的?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实业救国。②创办大生纱厂。
(2)①工业化。②第一个五年计划。③成果:鞍山钢铁公司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川藏等公路。
(3)①事件:三大改造。②行业: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搞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正确处理内部矛盾。
17.史料诊断: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篇《我的1912年》短文中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改正或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1912年:
前几天,我在家中通过《申报》知道了孙中山在上海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结束。不久,我收到在北京做生意的表哥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表哥陪我在北京街头游览一番。我们还听到一些群众的议论,听说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了。在回家的途中,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顺便想一想,要不要看一下新拍摄的电影《歌女红牡丹》。
(1)错误: 上海 ,改正: 南京 。
(2)错误: 封建制度 ,改正: 封建帝制 。
(3)错误: 参加科举考试 ,理由: 1905年已废除 。
(4)错误: 《新青年》 ,理由: 《新青年》1915年创办 。
(5)错误: 《歌女红牡丹》 ,理由: 《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拍摄的 。
18.历史探究: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我国历时上千年。以妇女缠足开始到最终被禁绝,可以观察到历史的变化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村缀耕录》里说:南唐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绕足,令纤小”,“由是人效之”。古人认为缠足女人“莲步半折小弓弓,莺转一声娇滴滴”,于是“三寸金莲”受到啧啧称赞。
材料二 林语堂(1895-1976)曾著文揭露妇女缠足的罪恶目的:“缠足是妇女被幽禁、被压制的象征”,是“提倡男女隔离的一个手段”。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给妇女缠足。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妇女缠足。 ——中国地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950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员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到50年代末期,残害中国妇女一千多年的缠足被彻底禁绝了。 ——周青松《中国女性文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2)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什么?
(3)综合以上探究学习,材料二、三、四指出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是什么?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有什么好处?
【答案】(1)最高统治者推广(或皇帝喜欢);畸形的审美观(或认为是一种美或男子的癖好)。
(2)危害:是妇女被压制的象征,造成男女不平等。
(3)原因:①妇女缠足损害妇女身心健康;②西方文明的影响(或中间近代化的影响);③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妇女缠足;④近代以来,历代政府重视并下令禁止妇女缠足;好处:有利妇女身心健康,有利妇女从事工作,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