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体会顿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及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采取自读自悟及小组学习、轻松谈话的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用自信的光芒照亮“我不能”的阴影,使学生学生相信今后一定“我能行”、“我可以”、“我立刻去做”,精神更振奋,生活更有勇气,从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有没有自己特别想完成但却做不了的事情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让我们困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的唐娜老师和她的学生是怎样做的? 板书: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2.齐读课题,质疑: (1)分析“葬”字? (2)日常生活中的“葬礼”是为谁举行的? 而今天的葬礼是为一个观念,一种态度举行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单位内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3.检查认读易错字词(1号组员,3号组员)。 蕴涵、诸如、铁锹、墓穴、气氛、艾伦、满腹疑惑、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2号组员)。 5.分段检查,随机指导(4号组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概括并板书:写“我不能” 葬“我不能” 用“我不能”警醒自己 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再次跟随唐娜老师去参加这场别开生面,又意义深远的葬礼。二、细读全文,抓重点句段,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中心话题: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做好批注,并结合具体此句或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自读,在书上作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预设点: (1) “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空气中似乎蕴涵着一种莫名的兴奋”。 师:谈谈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1:假如学生说不到点上,追问:透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2: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体会到唐娜老师的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到无比兴奋,此时此刻,学生的喜悦之情不仅仅是溢于言表,而是全身心的绽放,以至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溢着喜悦。) (2)师生共写“我不能”。 预设1: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追问:你还从哪里看出同学们的烦恼很多?唐娜老师有烦恼吗? 预设2:你有烦恼吗?说一说。 (她已经写了半张纸,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十多分钟,大部分学生已经写满了一整张纸,有的已经开始写第二页了。) (3) “唐娜老师和学生你一锹我一锹地挖起坑来。” 师:这里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透露出唐娜老师的一种教育思想,她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挖坑的过程,一起埋葬“我不能”。这样,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我不能”已被埋葬了,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让学生心中感到一种彻底的释然和轻松。) (4)唐娜老师的悼词。 朋友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你们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唐娜老师庄重地念着悼词,“‘我不能’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与我们的生命朝夕相处,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任何人对我们的影响都要深刻得多。您的名字几乎每天都要出现在各种场合,比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预设:深入追问 预设1: “几乎每天”、“朝夕相处”说明它时刻伴随可见。 预设2:“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可见影响范围之广,遍及社会,就连让人仰慕的高层人物也深受影响。 预设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的“我不能”事件,有没有什么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把‘我不能’先生您安葬在了这里,并且为您立下了墓碑,刻上了墓志铭。希望您能够安息。同时,我们更希望您的兄弟姊妹‘我可以’、‘我愿意’,还有‘我立刻就去做’等等能够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的名气大,没有您的影响力强,但是他们会对我们每一个人、对全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阿门!” 预设:引导学生设想与“我可以”、“我愿意”、“我立刻就去做”相拌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 (5) “回到教室,大家吃着饼干、爆米花,喝着果汁,庆祝他们揭开了”我不能“的心结。” (“我不能”被埋葬后大家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 预设追问:大家埋葬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讨论,达成共识:埋葬的是自卑心理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找回的是自信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四、拓展延伸 1.出示有关树立自信的名言。 2.课外阅读建议:让学生阅读有关名人自信方面的小故事。 五、联系学生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自己的“我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举行“葬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不能已被埋葬,从而生活的更有自信,更振奋,更有勇气。2.为自己撰写一则座右铭。在教室里为学生开辟一个我能行的空间,张贴学生的座右铭。
谈话导入,联系生活实际,架起学生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题目新颖有趣,从“葬礼”切入,它一般是为人举行的殡葬仪式,而这里却是为一种言行、一个观念举行葬礼,激起学生心中的疑惑,从而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多读,从而纠正读音,加深印象。 分组员检查,给每个学生以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与把握。 理清文章脉络。导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并根据中心话题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做到读说结合,以读带讲。
体会文中师生“我不能”的多,然后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我不能”事件,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体会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严肃、庄重。
这番“悼词”,可谓用心良苦,整段话透漏这庄重严肃,没有一个人觉得它是游戏。句句意义深远,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畅所欲言,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对学生的影响会是终生的。 这段悼词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升华认识,由文中联想到自己,今后也要由“我不能”变为“我能行”。 一次活动,将自卑从孩子的心里驱走,将快乐、自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根植在孩子的心底。 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不能”对自己的影响,和文本产生共鸣。 一次活动,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我能行”的南瓜子,重拾自信,让每一个人的内心充盈这自信的喜悦。
通过交流名言,名人故事鼓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从而有信心,有勇气地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迎接生活的挑战。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以实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