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验
温馨提示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一、选择题(细心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6分,答案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表上,否则视为零分)
1、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人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应有蔬菜、水果,其目的是补充蛋白质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立即加水灭火
2、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
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区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
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植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
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
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化学知识,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C.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水是循环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会减少
B.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多种产品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D.更多的利用太阳能可减少环境污染
5、资源、能源、材料和环境问题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做法中与对应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连线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实行了“限塑令”──能源问题
B.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卫星天线──材料问题
C.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环境问题
D.奥运会期间,北京实行了汽车“单双号”通行──资源问题
6、下列归纳中有错误的是
A. 环保与物质利用 B.食品安全
减少水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的塑料 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等有毒物质,不能饮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
C.能源与环境 D.安全知识
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产物对环境无影响 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用试管加热少量液体试剂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7、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自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8、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填空简答题(用心填一填)(本题包括3小题,共19分)
9、(4分)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 。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 。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10、(5分)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响。
(1)火山爆发时,岩浆中含有硫的物质燃烧,导致空气中带有一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这种气体若遇到雨水,极遇形成硫酸型的酸雨,写出其形成该酸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
(2)火山爆发后,迫使大量航班停飞,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其原因是火山的爆发增加空气中的 污染物。
(3)火山的爆发,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还造成 污染,治理这些污染,必须依靠化学知识和原理。下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做法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11、(10分)“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民生、环境与能源也能为新疆政府工作关注重点。
(1)煤、石油、 属于化石燃料,是新疆的传统能源。要节约和有效利用现有的能源,新疆还应开发新能源,如: 、核能、地热能等。
(2)今年4月,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大量的原油浮于水面,造成近海海域生态严重破坏。在常温下,石油是一种难降解、 (填“难”或“易”)溶于水的混合物。
(3)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如果开采和贮存方法得到突破可以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可燃冰”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新能原汽车未普及时,右图所示为一种“节能减排”
的有效措施。以下对乙醇作汽车燃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原料来源丰富 B.是可再生能源 C.燃烧完全没有污染
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醇与氧气、烧碱(氢氧化钠)在燃料电池
中反应生成水和另一种物质,并得到电能,请你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OH+3O2+ + 5H2O。
(5)科学家预言,氢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绿色能源,而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依据右图,请你写出获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①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气被誉为是“绿色能源”、“未来最理想的燃料”,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与实验题(耐心想一想)(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2、蔡河中学某化学学习兴趣小组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b
(2)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3)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
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4)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
收集方法是 ,化学方程式是 ;
也可用于制取 气体,化学方程式是 。
四.计算题(精心算一算)(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13、嫦娥二号卫星是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这次我们零窗口发射,一下子省了100公斤的燃料。如果长三丙火箭升空需要100Kg氢气。那么电解800Kg水生成的氢气可以支持火箭升空吗?
友情提示: 请你再回头仔细检查,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精品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6分)
1. C 2.C 3.B 4.A 5. B 解析:“限塑令”是为了控制“白色污染”,淡化海水是因为淡水资源短缺,限制汽车的通行是为了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减少污染。 6. C 解析:人类正在使用的能源主要为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并且它们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因此C不正确。
7.B 8.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填空简答题
9、(1)可燃物 (2)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氧气更充足 (3) A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0、(1)SO2 SO2+H2O=H2SO3 或(SO3+H2O=H2SO4) (2)可吸入颗粒物 (3)水或土壤 11.(1)天然气 风能(或太阳能或氢能等) (2)难
(3)(2分)CH4+2O2====CO2+2H2O 或CH4·nH2O+2O2====CO2+(n+2)H2O
(4)(3分)C 4NaOH 2Na2CO3
点燃
(5)2H2O2H2↑+O2↑ 2H2+O2= ==2H2O(3)产物是水无污染
三.探究与实验题
12、答案:(1)a 分液漏斗 b锥形瓶
(2)2H2O22H2O+O2↑(1分);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1分);
(3)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写出一条即可得分)(1分);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1分);
(4)二氧化碳(1分);向上排空气法(1分);。
氢气(1分);Zn+H2SO4=ZnSO4+H2↑(1分);
(本小题填写内容前后关系合理即得分)
四.计算题:
13、解:设电解水800Kg水生成氢气质量为X
通电
2H2O = 2H2↑ + O2↑
36 4
800Kg X
36 800Kg
4 = X
X = 89Kg
因为100Kg>89Kg
答:电解800Kg水生成的氢气不足以支持火箭升空。
甲
在汽油中添
加乙醇,可
减少汽油消
耗和有毒尾
气的排放。
催化剂
a
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