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第3单元 寓言启迪(含答案和素材)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第3单元 寓言启迪(含答案和素材)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2 21:08:45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寓言启迪
寓言是很受同学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那短小有趣的故事内容是那样吸引我们;故事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又往往会激起我们感情的波澜;或哈哈大笑,或哑然失笑,或气愤不平,或陷入沉思……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还能告诉我们许多有益的生活道理。
寓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寓意于“言”,“言”小意大。
古人曰:“寓,寄也。”就是说,“寓言”是“寄托的话”,作者把他想要说的,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2、中心思想大都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什么。
寓言一般以动植物为故事的主人公,但也有以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如《滥竿充数》。也可以将人和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东郭先生和狼》。在表现手法上,寓言一般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讽刺等手法,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鲜明生动,从而使要说明的道理更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寓言呢?
第一,要在理解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懂故事。明白这则寓言主要是说谁(常常是用动物、植物等来比喻人的),说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使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提高思想水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同时可以提高识别能力,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有些寓言,作者要说明的意思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包含几层意思,我们阅读时就要想得深些广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轻松阅读】
郑人买履
从前,郑国有个人,想到市场上去买双鞋。【句解: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郑人想买鞋。】他就让妻子拿一个板凳,坐在上面,然后用绳子按着自己的脚板的大小做了一个尺码,高高兴兴地走了。
【段解:一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就用绳子比自己的脚板的长度做了个尺码,打算拿到市场上比着绳子的长短买适合自己脚大小的鞋。】
郑人来到一个最大的鞋店,进门就说:“我要买一双鞋。”店老板连忙拿出几双鞋,让他选。郑人正打算买鞋却发现尺码没有了,到处找也找不到,他甚至连鞋窠都找了也没有,于是他非常不好意思地对店老板说:“对不起,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等我回去取来再买吧!”说完,就拔腿往家里跑。
【段解:当郑人来到鞋店正打算买鞋时,发现在家做好尺码的那根绳子忘在了家里,于是赶紧跑回家去取尺码。郑人愚蠢地认为,没有尺码怎么能买得到适合自己脚大小的鞋呢?这是事情的经过。】
郑人跑到家,在板凳上找到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到了市场。可是,这时天已经晚了,店铺都已经关门了。
【段解:结果等郑人回家取了尺码又赶去市场时天都快黑了,店铺也关门了,自然也就没有买到鞋。】
郑人累得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句解:这来回两趟,郑人不仅累得筋疲力尽,还因为白跑了这两趟而感到十分泄气。“筋疲力尽”和“垂头丧气”是对郑人此时的状态的描写十分生动。】他的妻子看他没有买到鞋,就问他怎么回事,郑人对妻子讲了事情的经过,妻子非常生气地对他大喊道:“你这个呆子,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却偏偏要回家来却取尺码。”【句解:妻子听了郑人讲事情的经过后,十分生气,骂他是呆子,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郑人忙说:“那怎么行,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句解:郑人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宁愿相信尺码,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脚。】[来源:学科网]
他的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段解:妻子听了他的话觉的十分荒唐,竟有这样愚蠢的人啊!】
点评: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来源:学。科。网Z。X。X。K]

【快乐练习】
训练1
同病相怜
有位姓张的先生,家里添置了一张床,这张床的确很漂亮,床头有木雕的图案,床尾有好看的花纹,摆在卧室里,给卧室增添了不少光彩。
张先生很想让别人看到这张床,于是他打算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好借此机会炫耀一下自己新买的床。可是,转念一想,家里来了客人,都是在前厅接待,怎么能看到卧室里的床呢。突然他灵机一动——假装生病!这样来探望的,不都要到卧室来坐一坐?如此,便可以达到目的了。
于是张先生“卧病在床”,让家里人告之几位亲朋好友,说张先生有病,不能前去拜望,因十分想念亲友,希望他们有空过来坐坐。
第一位来看望张先生的是一位姓王的老朋友。
王先生刚巧新买了一双鞋,质地很好,样子也不错,于是,王先生穿着这双新鞋去张家拜访,也想趁机夸耀一下自己的新鞋。
王先生到了张府,被张家人引至卧室去见张先生。王先生问候过张先生,便退至坐凳旁坐下。为了让张先生看到自己的新鞋,他故意把衣襟扯到一边,再把一只腿搭到另一只腿上,这样翘着脚,更容易让张先生看到鞋。
谁知道,两个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根本没注意到对方的变化。这样坐了一会儿,张先生只好拍拍床,对王先生说:“先生请坐近一点,坐到床上来吧,这是我新添置的床,你看如何?"王先生心领神会,边夸床好,边指着自己的鞋说:“新东西就是不一样,你看我这双新买的鞋,也不错吧?”
两人都怀着一样的心思,自然彼此理解,于是,两人着实地向对方吹捧了一通。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夸耀( ) 拜望( ) 吹嘘( )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张先生“生病”的目的是想见见自己的亲朋好友。( )
(2)王先生探望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新鞋。( )
(3)王先生探望的目的一是看望生病的张先生,二是趁机显示自己的新鞋。( )
3、联系文章,理解下面的句子。
(1)如此,便可以达到目的了。“如此”指的是 ,想达到的目的是

(2)王先生心领神会,边夸床好,边指着自己的鞋说:“新东西就是不一样,你看我这双新买的鞋,也不错吧?’’王先生“心领神会”到了( )。
4、文章的题目叫“同病相怜",文章中 和 有病,他们得的是相同的病,这个病是 。文章中有一句话能够解释“同病相怜”的意思,请你用“——”在文章中画出来。
训练2
蚂蚁和螳螂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
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
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
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
螳螂蹒跚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螳螂和蚂蚁的对话。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游手好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螳螂在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夏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蚂蚁或螳螂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3
掩(yǎn)耳盗(dào)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dānɡ),想把它偷(tōu)走。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pènɡ),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1、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掩耳盗铃”的意思?用“ ”画出来。
2、把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面“√”。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偷别人的东西时,光把耳朵掩起来是不够的。 ( )
(2)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 )
(3)放在外面的东西一定要防止人偷窃。 ( )
训练4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轻而易举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同归于尽:
轻而易举:
用“○”圈出描写鹬鸟进攻蚌时动作的词语。
鹬鸟认为,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河蚌就会
河蚌认为,要是它不松嘴,鹬鸟就会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 )
蚌和鹬被渔人捉回家了,是因为渔人的运气好。
B、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训练5
三兽渡河
黑熊、青牛、白象在河边研究学问。河水哗哗地流淌,激起一层层的浪花,卷起一个个的漩涡。河水有多深呢?它们想(侧、测)量一下。
黑熊先下水,游了一(断、段),爬上岸来说:“咱有多高,水有多深,因为水面齐咱的鼻子。”
青牛摇摇头,下水游了一圈,爬上岸来说:“俺有多高,水有多深,因为水面齐咱的眼睛。”[来源:学科网]
黑熊看了目瞪口呆,直挠头。
白象甩甩鼻子,下到水里,脚踏河底走了一个来回。因为河水很深,淹没了白象魁梧的身躯,它只好把鼻子翘起来,让鼻子尖露在水面上呼吸。白象上岸后说:“我的鼻子能翘多高,水就有多深。”
黑熊和青牛都看呆了,不断地挠头。
白象问:“看清了吧?”“看清了!”黑熊和青牛一齐说。“浮在水中不行,不脚踏河底就不知道水的深浅。”
1、有“√”标出括号里恰当的字。
2、黑熊、青牛和白象它们认为河水到底有多深呢?
黑熊认为 因为

青牛认为 因为

白象认为 因为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打“√”。
①黑熊和青牛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②要脚踏河底才能测量河水的深浅。( )
③白象能认真研究学问。( )
④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 )

【拓展资料】
与古代寓言故事有关的成语
开卷有益 博而不精 百发百中 捕风捉影
必恭必敬 百感交集 兵贵神速 杯弓蛇影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
不可多得 不堪回首 不可救药 别开生面
不可同日而语 不伦不类 伯乐相马 班门弄斧
白面书生 八面威风 不名一钱 拔苗助长
一日三秋 一丝不拘 一身是胆 以身试法
一事无成 一网打尽 义无反顾 一问三不知
一误再误 月下老人 忧心如焚 一衣带水
一意孤行 一叶障目 有志竟成 一字千金
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不贪为宝 白头如新
百闻不如一见 不为五斗米折腰 抱薪救火
不学无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远千里
别有天地 不遗余力 百折不挠 百丈竿头
不自量力 不知所云 宾至如归 拔帜易帜
残杯冷炙 寸草春晖 草船借箭 乘风破浪
才高八斗 城狐社鼠 沧海桑田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程门立雪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乘兴而来 沉鱼落雁 乘人之危 车载斗量
大笔如椽 打草惊蛇 雕虫小技 大材小用
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 妄自尊大 下笔成章
标新立异 不因人热

快乐练习参考答案
训练1
1、炫耀 拜访 吹捧 2、(1)×(2)×(3)V 3、(1)假装生病 让别人看到自己新买的床,并借机炫耀一下。(2)张先生想要王先生看到自己买的新床,并且得到王先生的夸赞。4、张先生 王先生 虚荣病 两人都怀着一样的心思,自然彼此理解,于是,两人着实地向对方吹捧了一通。
训练2
1、8 3、4、5 2、游手好闲:指人整天四处游玩,没有事情可做。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3、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4、略
训练3
1、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2、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就听不见了。3、(2)
训练4
1、同归于尽: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2、飞 落 伸 啄 3、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4、B
训练5
1、测 段 2、咱有多高,水有多深,因为水面齐咱的鼻子。俺有多高,水有多深,因为水面齐咱的眼睛。我的鼻子能翘多高,水就有多深。因为它是脚踏河底走了一个来回。3、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