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3 18:59:07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拯救民族危亡、推进社会近代化,通过改革还是革命?自主深度学习之史料实证:历史的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马克思:《资本论》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1908年)秋季操练的新军(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1、政治:整顿吏治
2、经济:奖励实业
3、军事:编练新军
4、教育:废举兴学5、预备仿行立宪
6、《钦定宪法大纲》
7、责任内阁新 政立 宪  1901-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30余年的两倍多。
——《中国近现代史》
  举贡生监,以考试既停无所希冀,诗书废弃,失业者多,大半流入会党。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1905年从黄陂应征入伍的96名新兵中,就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1905年,江苏省实行首次征兵,……其中不乏文武生员、贡监。
——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    新式学堂总数从1903年的769所,发展到1909年的59117所。1902年在校生为6912人,1909年在校学生为1639641人。
——王迪:《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在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13名成员中,满人8名,并且皇族就占了5名,载沣(摄政王,宣统之父)的两个兄弟分别掌握着陆军和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
  执政太后的去世意味着失去自太平叛乱以来维系这个解体国家的一个强手。
——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  改革开始的时候,就是那个不好的政府最为危险的时候。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塔西佗:《历史》托克维尔定律与塔西陀陷阱1、政治:整顿吏治
2、经济:奖励实业
3、军事:编练新军
4、教育:废举兴学5、预备仿行立宪
6、《钦定宪法大纲》
7、责任内阁新 政立 宪
 清政府:政治松动
 统治能力下降
 执政成本提高
  
  革命派:
  实力相对增强VS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世界与中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当沙堆高度达到某种“临界” 状态时,最后加上去的一粒沙子并非简单叠加,而会诱发沙堆坍塌。
——巴克:沙堆效应 ? 杭州辛亥革命形势图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
镇南关起义
惠州起义河口起义钦、廉起义黄花岗起义
荣县起义武昌起义
  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1995年)    欧美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本也。
—— 孙中山:《上李傅相书》(1894年)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    当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的现存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但其政权本身无力改革、不愿改革,亦或即使改革也难以满足社会期许时,激烈的社会革命最易发生——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扫荡保守势力,为民族前进、社会发展寻找新的道路。
——冒兵:《论唯物史观是根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国高考·201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D.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海南高考·20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大总统任期十年,得连任。
  大总统代表民意,敬谨推荐有被选举为大总统资格者三人。
——《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1913年)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大总统为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全国海陆军。
——《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裴斐《远东》???? 辛亥革命很仓促,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症”。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912年3月,议会共和制(军阀控制)
1914年5月,总统共和制(军事独裁)
1915年12月,君主专制
1916年6月,议会共和制(军阀专制)
1924年12月,执政共和制(军事独裁)
1925年7月,军政共和制(一党专政)
1928年10月,训政共和制(一党专政)
1948年3月,宪政共和制(一党独裁)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架构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者仿效西方国家,提出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的制度设计,前景不可谓不美妙,但是封建专制的阴魂总是驱之不散,这并非中国人天生不适合民主制度,而是当时的民主土壤过于贫瘠。社会的进步,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变革就能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没有社会整体的进步,政治变革就是无本之木。
——沙元森:《社会不断进步是对革命的最好纪念》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
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举荐袁世凯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意味着什么?不意味着什么? 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1912年3月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20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4年,国民大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
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举荐袁世凯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 从甲午战争后到清末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1912—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的投资总额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样不但出现了一个“短暂春天”,而且为“黄金十年”奠定了基础。政治:破旧立新
经济:资本主义
思想:民主共和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12天失败
政治:破旧立新
经济:资本主义
思想:民主共和
社会: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
——鲁迅:《药》中国近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芽从来萌发于枯树之上 成功总是孕育在失败之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承前启后最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开端。这不仅是中国结束帝制转变为共和制的新纪元,也是亚洲各国最早实现共和制的新纪元。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1911年,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感 悟历史岂能假设?革命不容告别。
从来没有偶然的革命,也不该有白流的鲜血。
革命之所以能冲破桎梏夺隘而去,
只因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先行者挥洒民族独立的盖世豪情,
振聋发聩、自强不息,前赴后继一世纪;
后来人怀揣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不忘初心、厚德载物,构建命运共同体。
革命常在转瞬间,发展却要可持续;
革命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推荐阅读书目
王树增:《1901》、《1911》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鲁迅:《阿Q正传》、《药》感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