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 黄河颂》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 黄河颂》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13 10: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黄河颂光未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所包含
的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内涵。
3.深刻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理解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
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侵略者采取了可耻的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北的广大疆土,出卖了上海军民的抗战成果,又听任日本军队侵入华北。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工作者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里。冼星海、光未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背景资料 组诗是指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定型于唐代。先秦之后的各个时期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少则两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达到百首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
知识链接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纪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游仙、祭祀、田园等题材领域。《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订正字音
气魄(pò)    巅(diān) 
澎湃(pénɡ pài) 狂澜(lán)
宛转(wǎn) 九曲连环(qū)
劈成(pī)   屏障(pínɡ zhànɡ)
一泻万丈(xiè) 哺育(bǔ)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气魄:气势。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
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九曲连环:诗中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 运动等的发源地。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 屿等)。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 流畅。
浩浩荡荡:水势壮阔的样子。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要重读,此四句可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3.最后两句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整体感知 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引出下文的颂歌。
3.从朗诵词部分,可以看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歌颂黄河。
4.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大意是什么? 三层。
第一层(“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尾声部分。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1.为什么说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内容探究 黄河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源源不断,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此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之际,歌咏黄河就是歌咏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赞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制胜法宝。 5.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1.品味句子“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 。品味赏析 “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2.品味“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前一分句是近镜头特写黄河,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气势,突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后一分句是俯瞰全景,从远处写黄河的蜿蜒绵亘、九曲连环,突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3.品味“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前一分句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后一分句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着重写黄河的动态。“劈”字表现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势不可当的气势。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
文中歌词部分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两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写法探究 试分析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鉴赏评价 作者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拓展延伸 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①两首诗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达黄河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
②两首诗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歌词欣赏: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赏析: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不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祖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总 结朗诵词——要“歌颂黄河”
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歌词 望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面——横视
摇篮——发源
颂 屏障——体魄
臂膀——滋长
尾声 学榜样——伟大坚强
结构图示黄河颂奋斗的精神
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