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开辟新航路 课件(41张ppt,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课件(41张ppt,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14 07:59:31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指人力、资金、商品等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配置,是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 第5课 开辟新航路什么是旧商路? (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2)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 (3)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转往欧洲。什么又是新航路?概念解读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实现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道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东方的航路。
西欧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1487-1488年1492-1493年1498年1519-1522年西欧—好望角向西:西欧—美洲西欧-好望角-印度向西:环球航行一、看过程—探索与发现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1497 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 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 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 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问题1:与旧航路相比较,这些航路有什么共同的新特点?总结:
1、新商路: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
地中海商路到大西洋商路。
2、多方向:由到东方去到向全球拓展,形成世界性贸易网。 “我们船员大家都生着重病,牙床肿得厉害,又在身体上出现了大脓疮,这些脓疮使壮健男人即使没有什么别的疾病,也变为虚弱,以至死亡……须知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不管什么纪律都已不复存在了。”
船队出发160人,生还者55人。
——达?伽马航海 在1500年的航行中,遭遇飓风,迪亚士及其同伴全部葬身海底; ——迪亚士航海
“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称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的令人作呕。老鼠的价格是每只半个金杜卡,但是连老鼠也买不到。”
这只船队回到西班牙时,5条船只剩下1条,265名水手只有18人生还,连麦哲伦本人也死在菲律宾。 ——麦哲伦航海 哥伦布初步预算经费高达200万马拉维迪,还不包括每月25万的工钱 。当时一等水手每月工钱3000马拉维迪。 《堂吉诃德》中随从桑丘·潘萨的工钱每天才26 马拉维迪。 皇家司库从国库中借支了140万,哥伦布自己向银行家筹借了25万,剩下的是一位大臣想办法筹借的。
——《大国崛起 》 但是最纠结的问题是即使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却并不意味着一本万利。
而哥伦布的最后结果是:此后又连续三次出航,但始终没有发现中国。 西班牙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巨额投资却连本钱都没捞回来,国王最终拒绝了对哥伦布的支持。
1506年,哥伦布在绝望中死去。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英雄主义的需要:
勇于开拓
创新进取
不怕牺牲
克服困难圣塔菲协定 哥伦布于1485年来到了西班牙,寻求西班牙王室的帮助。1492年4月,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签订了关于资助哥伦布进行远航的协议,历史上通称为“圣塔菲协定”。
1、西班牙国王授予哥伦布贵族头衔;
2、在哥伦布发现的地区,国王的收入中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并且免税;
3、凡是驶往他所发现的那些地区的船只,哥伦布有权参股八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获得八分之一的分红);
4、哥伦布的后代可以继承上述职位与头衔。 二、探原因—偶然与必然 当时的欧洲,香料的贵重只有黄金可以比拟。现在便宜如沙子的胡椒粉,那时是以颗粒计算的,且与等重的白银价值相等。
在远东,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香料,被当地人采集运往市场后,由穆斯林商人买下,用独木舟运到马六甲,沿印度海岸运到一地,再由埃及的驼队穿越沙漠,运到尼罗河口,威尼斯商人等候在这里,用商船将香料运过地中海。埃及每年由于国境而收取的税收高达数十万杜卡。
在印度花不到3杜卡的胡椒,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 ——《大国崛起》材料2: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1: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吴长春《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因》 哥伦布认为到日本的经度应是60度,而不是68度,因此最终把到日本的距离缩短为2400海里。托斯卡内利把加那利到日本的距离定为3000海里,而实际空间直线距离则是10600海里。
哥伦布凭什么只选用各种“权威”的数字中最小的一种,并且他凭什么又把最小的权威数字又减掉很多,以至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得可怜的行星?他所依据的就是《圣经》中以斯拉讲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的1/7,6/7是陆地,对此他是“深信不疑的”。

——王加丰著《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想一想: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问题:2:为何当时欧洲出现“寻金热”? 材料2: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1493-1520年间,欧洲产银共4.5万公斤,年均产量仅1600公斤,不敷社会所需。
——张箭 《地理大发现研究》材料1: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主要财富的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封建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也用货币交纳地租。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以扩大经营。金币是当时的重要交换手段,因而贵金属黄金就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
——恩格斯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问题3: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意大利,为何反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开辟新航路? 1.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强化王权,积极扩张2.濒临大西洋,航海传统,造船技术等3.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葡萄牙地处欧洲西部一隅,由于地理原因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大量资金涌入葡萄牙之后,上至国王大贵族下至普通水手都没有将其投入社会再生产中,而是将其挥霍一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就无从谈起。在此条件下,虚弱的葡萄牙资产阶级自然无法推动资本主义政治改革,一直停留在落后的中世纪状态下,无法给葡萄牙经济发展提供政治支持与保障。
—— 陈柏衡:《为什么是葡萄牙“发现”了世界,又迅速“失去”了世界》奥斯曼
土耳其14世纪前后亚欧之间的传统商路 区域
市场区域
市场区域
市场区域
市场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问题4:当时东西方之间传统商路受阻,为何是西欧,而不是东方积极去探索新航线?(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中国的身影)中国: 1、经济:自然经济,重农抑商 2、社会:重义轻利 3、思想:儒家思想下封闭保守,中庸 4、政治:海禁—闭关锁国西欧: 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社会:寻金热 3、思想:传播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传统商路 梁启超曾说: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60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70余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四大发明传播示意图星盘指向标想一想:除了王室的支持之外,当时还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远航?水密舱火炮多桅三角帆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之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三、论影响—交融与碰撞8世纪T-O世界地图15世纪世界地图16世纪世界地图对世界:
(1)新地方的出现——“地理大发现”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纲》对世界:
(2)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各地的文明开始出现会合交融;文明史观整体史观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世界贸易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对世界:
(3)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汉萨同盟: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晚期至15世纪初达到兴盛。同盟在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极盛时期加盟城市达到160个。15世纪末期转衰,1669年解体。总结:地区性贸易转向世界性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许多商业金融机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 而里斯本、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范围----扩大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 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对欧洲: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 ——马克思《资本论》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总结:价格革命引发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促进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引擎。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弗兰克《白银资本》
问题:分析当时欧亚间商路呈现的特点,指出欧洲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和处境改善的关键因素?总结:1、特点:分东西两段,东段阿拉伯人手中,主要海陆商路;西段意大利人手中,海上商路,地中海沿岸是转口贸易中心。
2、原因:欧洲经济总量远少于亚洲,东西方贸易中处于劣势,大量贵金属从欧洲流向亚洲。
3、改善:新航路的影响。 马克坦岛纪念碑:位于菲律宾,铜牌的正面:“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侵略者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铜牌的反面是这样写的:“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是在与马克坦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死亡的。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人性的悲歌3、对亚非美洲:灾难与落后 与欧洲人的扩张相伴随的,却是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从那以后急剧减少了90%。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1、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过中亚传到我国西北地区
2、从北欧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等地
3、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经海路传入东南沿海各省①②③对中国影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垦荒);
提高粮食产量;
促进人口增长。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1、“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2、“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总结:
1、基于不同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历史观点。
2、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问题:请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角度思考,西方的殖民扩张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总结:1、不同的文明联系加强,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不同文明的冲突加剧,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丝银对流与白银货币化
16世纪,围绕中国构建起一个跨越三大洲的全球贸易网络: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中国—果阿—欧洲。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代白银货币化,白银不仅在社会流通领域成为主币,而且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形成主要征收态,标志中国白银时代的形成,中国由此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 地理大发现展开了世界文明史转折的序幕,1500 年之前,是先进的东方,落后的西方;1500年之后,是先进的西方,落后的东方;
——《大国崛起》
当西方驰骋全球,在探索世界的领域中独领风骚,明朝统治者不仅禁止海外探险,丧失了认识世界的机会。……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和世界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一样走上另一条路。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感悟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读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历史与现实】 文明?沟通?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