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说课实录
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我说课的题目是《读秋天的怀念,感慈母情怀》。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抒发了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强烈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秋天的怀念》全文不足千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自已。从这篇文章来说,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但是想要真正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母爱的伟大却颇有难度。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更是体会不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爱。针对这一点,结合六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让孩子们在感悟爱的同时,学会珍惜爱,回报爱。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内心受到真正的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活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读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悄悄地"等细节描写中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以上重点和难点我要在教学中重点训练,加以突破。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四十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他就像一块磁石,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引领他们走入知识的殿堂,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演绎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再一次感受那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爱”。
通过第一遍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讨论对母亲的初步印象,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了解,抓住文章中心“母爱”。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母爱的伟大。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板书),体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的是作者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的社会意义所在。所以,我抓住“好好儿活”这句话,层层深入进行了如下两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第一层次:
感知“娘俩儿要好好儿活”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抓住了关键词“忍”字,指导学生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我拒绝了母亲看花的要求,并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其中还包含了什么?”读读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忍”有三层含义,学生读读书,就会理解第一层:忍住的是儿子的自暴自弃和坏脾气。
(1)学生可能会找到儿子自暴自弃的句子,此时,我会抓住时机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通过教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2)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母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三个“悄悄地”使母亲与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找到这三处,从“三个悄悄的”,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指导学生练读这三句话,谈理解,孩子们很容易答出,三个“悄悄的”充分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小心、耐心、细心,因此,指导学生体会“忍”字中包含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让学生带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朗读三句话,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我还会采取范读的方法。
我再次追问:“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
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层含义: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
如果学生不能体会这一点,我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让学生读读,看看体会到什么。抓住“整宿整宿”“大口大口”两个关键词,体会母亲病情的严重;让学生谈谈自己周围有没有和母亲相同病情的人,这些病人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每时每刻都有亲人的照顾,想吃什么吃什么,并且接受先进的治疗等等,与文中母亲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母亲忍住巨大病痛照顾儿子的伟大与坚强,这样与生活结合对比,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教材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接着我继续追问:“母亲忍住的仅仅是悲伤的哭声吗?”
指导学生理解第三层含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妈妈几次三番要带孩子去看花,说明她是会欣赏花、爱花的人,但他自己侍弄的花却都死了,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三层含义后,我做了如下小结:母亲忍住了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忍住了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忍住了自己的病痛,想要带儿子去看花,却遭到了拒绝,这时,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用课件出示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在读中体会浓浓的母爱。
教学的第二层次:
在教学精读课文第二层次,探究“我俩儿”的好好活,好好活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次,是文章的结尾,我和妹妹去看菊花,作者说,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这个环节中,我关键指导兄妹俩赏菊部分,通过对景色的感受,理解我俩的“好好儿活”。
1.当母亲去世后,儿子终于和女儿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找出描写菊花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此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表面看本质,深入体会菊花的颜色及象征意义,积极交流探讨,让学生联系到人生,个性进行理解,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我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并没有说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都要泼泼洒洒,开得烂漫。
2.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3.此处,我激情配乐渲染: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母亲这句话的含义,就这样,他不再暴怒无常了。我为学生介绍了一篇文章--《病隙碎笔》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通过赏析作者的作品片断,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在此借助作者的文章片断,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俩”的好好活。
在学生理解之后,感受母爱的力量,明白作者转变原因。
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母亲去世了,作者会想起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正是母爱的力量改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位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让我们带着母亲的心痛,带着母亲的悲伤,带着母亲的不舍,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够走近这位伟大的母亲,感受母亲的崇高母爱,将自己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读书声告诉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对《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获奖感言
屈指算来,我参加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中,我经历了为人师、为人妻和为人母的过程,由22岁的青涩小女孩光荣地蜕变成国和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构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一页。可以说,我是在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在这次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是学校给予我的荣誉。面对这份荣誉,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的工作态度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过从另一方面讲,我也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这些平凡的小事,在座的每一位青年教师也做得很好。所以,在这里,我想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曾经给我们的关心、指导、点评乃至批评。
荣誉让我快乐,奖励让我深思。因而我更加意识到我的自身仍存在不足,我会继续努力。最后,我想用我的师傅王丽民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与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共勉:“只要走出去就要是一个大大方方的小老师的形象,面对比赛,乃至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好。”我坚信,通过我不懈的努力,我会把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我更相信,通过我们青年教师的努力,国和小学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