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5分)
狼·蟒·牛·猫(节选)
刘心武
好的读书方法,应是“牛式”,不但细嚼慢咽,而且不止一个胃,有的胃专门用来反刍,把本来就非茹毛饮血,而是斯斯文文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效果当然极佳;把开卷有益体现得非常充分,而将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我近年常反刍以往读过的中外经典。像《红楼梦》,我至少反刍过五遍,并且将不同的版本加以比较,在反刍中形成了关于其中“金陵十二钗”最后一钗秦可卿的系统想法,结果产生了探佚性著作《秦可卿之死》。最近我还在反刍叶君健先生所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这是我十几岁时便珍爱的书,但那时还只懂得欣赏《海的女儿》、《野天鹅》等情节新奇的篇章,现在却能体味《老单身汉的睡帽》、《柳树下的梦》等篇章中的人生喟叹与诗意升华。
现在的书真叫多,且不算音像制品及电脑网络上的读物,光是纯文字或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就不知每天推出来多少种!在这种情况下,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______、______;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饱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______,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1.概括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2.作者举“反刍”《红楼梦》和安徒生童话全集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牛式”读书法的好处。请列出两点好处。(2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在文中空格内填入恰当的文字(3分)
答:______ ______ ______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6分)
A.从选文标题和选文内容看,“狼”、“蟒”比喻的是另外两种读书方法。
B.“把开卷有益体现得非常充分”的意思是:通过反刍,充分汲取书籍的营养。
C.“将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意思是:最大限度地克服其他读书法的弊端。
D.“牛式读法”强调读书要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强调读书要分辨、挑选。
E.本文主要内容是比较了两种读书法的异同,以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5.根据文中“牛式”读书法,想象作者以前的读书之法是: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祖籍福建。
6.从文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二点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4分)
答:
7.⑴“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2分)
答:
⑵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2分)
答: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节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9.简析《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手法,写一篇60字的短文。(3分)
三.填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8空任选5空)(5分)
10.⑴ ,白露未稀。所谓伊人, 。
⑵ ,离离山上苗。
⑶此中有真意, 。
⑷看万山红遍, 。
⑸ ,小桥流水人家, 。
⑹葡萄美酒夜光杯, 。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1-12题。(5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2分)
答:
1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13-17题。(15分)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跃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故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那?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撅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仵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4分)
⑴淄之西鄙人( ) ⑵以要一日之名( )
⑶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 ⑷偶适历下( )
1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友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2分)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④⑥ D. ②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超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回味无穷。
D. 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六.阅读下文,完成18-19题(5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①充“:孟子的弟子。
18.请写出短文中 包含的三个成语。(3分)
答: , , 。
19.上述对话中,孟子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作文(40分)
20.“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也总会有一些事情让你感动,也总会有一种感情让你情不自禁。
请以“生命的感动”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或: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研究) 2.①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②加深了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③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④使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答出两点即可,表述不求一致,答对即可)3.汲取精华 唾弃糟粕 贪多求广 4.C E 5.“狼式读书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蟒式读书法”, 贪多求广,生吞活剥。(二选一) 6. 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7. ⑴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⑵青苔是历史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8. A(后一项分析欠妥,内在的“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9.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比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津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喻如“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等;比拟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等;再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诸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10。⑴蒹葭萋萋 在水之湄 ⑵郁郁涧底松 ⑶欲辩已忘言 ⑷层林尽染 ⑸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⑹欲引琵琶马上催1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1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反衬或以虚写实)。13.⑴鄙:粗俗 ⑵要:求取 ⑶易:轻视 ⑷适:到……去 14.B(解析:两个“所”均是“所+动词”的形式,和后面的动词译成代词“……的”。A.前一句中的“以”为词把。后一句中的“以”为介词因为。C.前一句中的 “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一句中的 “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D.前一句中的“之”为代词“他”。后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 15.D解析:①交代的是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③写的是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⑥写两人比武的状况。故含有①③⑥的项不能选。 16.C解析:A. “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位置写李超摔出一丈多远后,憨和尚对他进行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 “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与原文叙述不符。D. “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与原文不符,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写两和尚对李超德行的指导。17.⑴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⑵李超刚开始时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
18.怨天尤人、 此一时,彼一时 、舍我其谁 19.体现了自视其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近即可)20.作文评分略
参考译文: 五.李超,字魁吾,是淄之西一个知识浅陋的人。他性格豪爽爱好施舍,偶有一天一个和尚来化缘,李超让他吃饱喝足。和尚很感谢他,就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有点小的武技,请允许我把它传授给你。”李超非常高兴,把他当作客人给他提供房子让他居住,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从他学习。三个月后,李超武艺有了很大进步,心里很是得意,和尚问他说:“你认为很好了吗?”李超说:“很好了,您会的东西,我已经完全都会了。”和尚大笑,命令李超试一试他的武技。李超就脱掉衣服跃跃欲试。像猿猴一样灵巧,像大鸟落地时一样轻巧,上下跳跃一段时间,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立在那。和尚又笑着说:“可以了。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领,让我们比试一下。”李超很高兴,就交叉手臂摆出比武的姿势,不久李超和他形成打斗的格局,李超常常被和尚的找到毛病,和尚忽然一脚飞来,李超己仰面跃出一丈多。和尚双手合掌说:“你还没有学到我所有的本领啊!”李超用手扶地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走了。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偶有一次到历下去;看见一个少年尼僧在场上耍弄武艺,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尼僧对观众说:“翻几个跟头,对大家很是冷落。有爱武艺的人,不妨到场地上比试一下权做游戏。”像这样说了三次,观众互相看,一直没有和他一块比试的人,李超在旁边,不由得心里发痒,头脑一热就到了场地。尼僧便笑着双手合掌。刚一交手,尼僧便立即停止,说:“这是少林的武艺呀。”立即问:“你的师父是哪个人?”李超刚开始时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尼僧双手抱拳说:“憨和尚是你师傅吗?如果是你师傅,就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再三邀请他,尼僧也不答应。观众一再鼓动他们。尼僧才说:“既然是憨和尚的弟子,同是习武之人,不妨只当是一场游戏,只是两个人点到为止罢了。”李超答应了她,然而因为看她文弱的缘故,李超很轻视她。并且又因年少喜胜,想着如何打败他,来求一日的名声,正在不相上下时,尼立即就停止了,李超问她停下来的原因,尼僧只是笑不回答,李超认为她已胆怯,坚决的请求再战,尼僧才起来,不一会儿,李超腾出一脚踢去,尼僧并起五指削他的大腿,李超感觉膝盖以下像被刀斧砍了一般,倒在地上不能起来。尼僧笑着道歉说:“孟浪触犯了客人,千万不要怪罪!”李超回去,在家养了一月多才开始痊愈。以后一年多,和尚又回来,李超向他陈述以前的事,和尚大惊说:“你太鲁莽了!为什么惹她呢?幸好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这样,你的大腿已经断了!”
六.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